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课件 20张ppt+视频+课后检测卷+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课件 20张ppt+视频+课后检测卷+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09 20:33:02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
第3章 物质的特性
引入新课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能发生相互转化,水通直流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氢气和氧气,
这两种变化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我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为什么要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
汽油、酒精与同为液体的水有什么区别?
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变化
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物质的各种变化又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变化难以觉察。比如铁生锈、食物的氧化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因此,研究物质的变化,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与分析。
钢铁生锈
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课教学
水的三态变化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变化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不变的是水分子本身,也就是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把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水通直流电产生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
把这种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如,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新课教学
1.取约2mL的酒精置于试管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酒精的气味,如图3.3-1所示。
闻气味的方法(扇闻法):
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腔。这种方法可以控制气体吸入量。以防有毒气体吸入过多而中毒。
酒精是无色的液体,有酒味。
新课教学
2.将试管中的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分别用棉签蘸取酒精和水涂于手背,观察并记录现象。
酒精很快蒸发完,手背感到凉。
3.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接触烧杯中的酒精和水,观察并记录现象。
水涂在手背上,没有明显感觉,也不会马上消失。
酒精马上燃烧,而水不会燃烧。
新课教学
4.问题讨论:
(1)在酒精所发生的变化中,哪个属于化学变化?哪个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其变化过程中酒精分子不变,酒精分子的间隙发生变化;
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新课教学
视频: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新课教学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特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是否生成新物质
微观实质
是否可逆 可逆 不可逆
伴随现象
联系 否

分子种类不变
产生新的分子
形状、温度、状态改变
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练一练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要说明理由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成了新物质
新课教学
二、物质的性质
自然界的变化丰富多彩,这是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分类: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如图磁体能吸引铁,这种性质叫磁性,在此过程中磁体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把像磁性这种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延性、展性、挥发性等。
新课教学
如图所示,氢气燃烧,在上方罩一个小烧杯,在烧杯壁上会看到小水珠,说明氢气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氢气会燃烧说明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的可燃性是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
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等性质。
新课教学
视频: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新课教学
酒精与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物理性质上看:酒精与水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不同;
从化学性质上看: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
水和酒精性质不同的本质原因:
分子组成和结构不同,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新课教学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如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和水的性质不同。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物质具有不同性质,所以往往也有不同用途。
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石墨硬度小可制造铅笔芯;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导线。
新课教学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C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A
新课教学
3、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D
新课教学
186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的金属。他对这种金属作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的声音,并立刻熔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且逐步缩小,最后完全消失。”现在已经知道这种金属是金属钠。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你能说出金属钠具有什么性质吗?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密度比水小
化学性质:
能与水反应
板书设计
3.3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木头折断;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燃料燃烧;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酸碱性、氧化性、受热易分解,等。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预习“第2课时”相关内容。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课后检测
班级 姓名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 B.放热发光
C.有气体放出 D.有新物质生成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5.2019年8月10日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有16级,这使其成为201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和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的台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搭建帐篷 B.生火做饭 C.铲除废石 D.砍倒树木
6.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④⑤⑥⑦⑨
C. 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7.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
8.判断镁条燃烧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条变短 D.生成了白色固体
9.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
10.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航天燃料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味
C.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11.根据下列所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科技兴国、科技创新、不负嘱托。”哈工大学生设计制造的小卫星升空了。卫星升空是利用火箭火箭使用肼(N2H4)做燃料。肼又称联氨,在通常状况下,肼是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同时它易溶于水中,能与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反应,高温时会爆炸分解,有毒,对眼睛、肝脏有损害。
(1)肼的物理性质是 ;
(2)肼的化学性质是 。
12.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
13.甲、乙两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的实验示意图,丙、丁两图为水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结合
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 。
(2)丙、丁两图分别为上述两个实验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其中图 (填“丙”或“丁”)可用来表示图乙实验的微观变化。
(3)请结合图丙和图丁,用分子、原子等术语从微观角度来描述图甲、乙实验的变化:
图甲实验: ;图乙实验: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C B D B D C A
通常情况下,肼是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同时它易溶于水中;能与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反应,高温时会爆炸分解,有毒
化学 化学
(1)甲是物理变化 乙是化学变化(2)丙 (3)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