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6: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同主题类文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依依惜别的深情(节选)
魏巍
①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口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②这一夜,有多少朝鲜人家没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点就亮起了灯,他们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礼物放进竹篮,坐等着集合号就要响起的拂晓。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呵,可是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老人们戴着高高的乌纱帽,妇女们顶着竹篮,背着孩子。人们都拿着枫叶,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里也拿着枫叶。他们站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③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枫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村里)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他们很听话,他们真的制止住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
④出发号响起了。战士们背起背包,挎上了枪,走向夹道欢送的人群。“万岁”声响起来了,火红的枫叶举起来了,孩子们奋力地撒着纸屑的花雨,欢呼着:“荣光——伊斯达!”“荣光——伊斯达!”(即“光荣啊!”)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湿润了,但谁都忍着,竭力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人民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1.根据句子填空。
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
(1)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了 。
(2)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 ”这个表现时间不顾人们感受的词语,想到了“ 、 ”这句表现时间过得快的俗语。
2.离别前,战士们做了些什么?
3.部队集合,出发号响起时,朝鲜人民为什么没有哭?在文中用“ ”画出相关语句。
4.先读句子,再填空。
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人民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1)这句话中 是一个ABAC式的词语,我还能写出三个这种结构的词语: 、 、 。
(2)这句话中“泪雨”是指 。这句话饱含着 。
等风来
夏文兵
①三奶奶家院子里有棵柿子树。
②小时候,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柿子树上的柿子千万不能摘,那柿子苦得很,小孩吃了肚子疼。有一年,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的时候,村里比我大几岁的狗蛋怂恿我和他一起去摘三奶奶家的柿子。
③我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三奶奶的小院,三奶奶不在家。我爬上柿子树摘下一个柿子,小心地咬了一口,甜甜的汁水立刻充满我的口腔。我傻了,原来柿子不苦啊,我又摸摸肚子,肚子也不疼啊。
④晚上,三奶奶发现树上的柿子没了,像丢了魂似的呆坐在树下,谁拉也不回屋。父亲让我跪在三奶奶面前,狠狠地打了我。我一边哭,一边大叫着,柿子这么好吃,不让人吃,等风来……听我这么说,父亲打得更凶了,吼道:“三爷爷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都知道了,还敢去摘?”
⑤那之后,我才知道三爷爷的名字叫刘风来。三爷爷年轻时是游击队队长,三奶奶是妇救会的,两人相爱了,约定等战争结束后就结婚。后来,三爷爷所在的游击队编入了解放军,他们北上南下,一直打到了海南岛。三奶奶也一直忙着支援前线。
⑥三爷爷回来后,和三奶奶结了婚,这棵柿子树是三爷爷带回来,种在小院,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可树刚刚活起来,三爷爷又走了,这次是去了朝鲜战场。临走时,三爷爷说,等柿子红了,他就回来吃柿子。
⑦三奶奶精心侍弄这棵树,心想,一定要让三爷爷吃上红红的柿子。小树在三奶奶的精心侍弄下,长高了,挂了果,但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只零星地结几个柿子。每次看到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异常地高兴,心想,三爷爷就要回来了。
⑧等呀等,等来的却是一张烈士证。三奶奶关上了院门,哭了两天。从那以后,这棵柿子树就成了三奶奶的命。
⑨春去秋来,几十年过去了,三奶奶老了。这年春天,三奶奶病倒了,大家觉得三奶奶可能等不到这一年的柿子红了。
⑩一天,新闻中说,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将被分批运回国。电视里直播了第一批烈士遗骸运回国内的新闻,国家以最高的礼节迎接。三奶奶看到那神圣、庄严的画面,干枯的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
民政局的人通知三奶奶,近期回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名单中有三爷爷。三奶奶听了,眼泪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流着。
三奶奶让我代替她去迎接三爷爷。她摘下树上所有的柿子,用红色的布包好,让我走时带着。她低声说:“风来呀,柿子每年都给你留着呢,今年终于等到你了。”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三奶奶的小院,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
(文章有删减)
5.(内容概括)阅读文章,将下图补充完整。
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柿子树上的柿子不能摘 → (1)__________ 发现柿子没了后,“我”被父亲打,并得知了柿子树的由来 → (2)____________
起因 经过 结果
(1) (2)
6.(内容理解)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很深,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说三奶奶院里的柿子苦是为了防止小孩子偷摘柿子吃。
B.柿子树是三爷爷种的,这是三爷爷和三奶奶爱情的见证。
C.三奶奶精心侍弄柿子树是为了让三爷爷一回来就吃上柿子。
D.三奶奶病中因为听到三爷爷遗骸归国的消息又恢复健康了。
7.(句子赏析)读读下面的句子,试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
8.新考法·情境对话(标题分析)对于文章标题“等风来”的含义和作用,大家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列对话。
甜甜:“等风来”是说柿子等到风来时候就会被吹落。
聪聪:“风来”是 的名字,“等风来”其实是指 ,是三奶奶的期盼和寄托。
妙妙:听完你们的话,我知道“等风来”这个标题的作用是 、 。
胸怀祖国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归途中,他满怀希望,预备为祖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提着一只小皮箱,陷入沉思。
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老师罗索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罗索夫人说:“我 衷心地祝贺你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接着她拿起一只小皮箱,又说:“这箱子里装着修铁路的资料,是我多年来搜集的,现在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利用它,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詹天佑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连声道谢。想到这里,詹天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轻轻地抚摩着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深深地怀念老师的崇高友谊。
一件屈辱的心事涌上心头。这是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黑板上垂挂着屏幕,放着幻灯,詹天佑正在听课。屏幕上出现了铁路、火车、满载的货物、肥沃的土地。老师开始讲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欧洲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幻灯片换了,出现的是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破车在缓缓地前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以后,他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詹天佑说:“那老牛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天佑不予理睬,那个学生说:“高才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忽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哄笑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英帝国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你们的皇帝却硬说那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呜……”汽笛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的亲切笑脸,兴奋地踏上祖国的土地。
9.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暂时—( ) 傲慢—( ) 贫瘠—( )
10.詹天佑陷入沉思,回忆了在美国的哪两件事?
11.用直线画出表现詹天佑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神态的语句。
12.“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想象一下詹天佑当时在想些什么?
将军的遗嘱
侯发山
①将军的眼睛缓缓睁开了,眼神也渐渐有了光彩。一直陪护在床边的儿子又惊又喜,忙扶着父亲依靠在床头,有些担忧地看着父亲。
②将军似乎知道儿子的心思,微微摆了摆手,说:“我是谁,我是‘虎鲸’,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③父亲退役前,曾是一名海军高级将领。他给自己起名“虎鲸”。他解释说:“‘虎鲸’以鲨鱼为主要食物,是当之无愧的海中霸王。”父亲凭着良好的水性和过硬的本领,潜入海中,悄悄登上海盗的船只,最终歼灭了海盗。从此,“虎鲸”便成了父亲的外号。
④难道父亲放心不下自己?儿子忙说:“爸,您放心,我也会努力报效祖国的。”
⑤“那是必须的。”将军说罢,欣慰一笑。
⑥儿子想了想,说道:“爸,记得您当年说过,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上级部门已经同意了,百年后让您回老家陪爷爷奶奶。”
⑦将军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那是‘虎鲸’之前的事了……我现在已经改变了想法。”
⑧儿子诧异地看着父亲,不知道父亲还要做什么。
⑨将军用微弱的口气说道:“我是‘虎鲸’,我要学鲸鱼。”
⑩“鲸鱼?到这个地步,还跟鲸鱼学什么?”儿子万分诧异。
“鲸落。”将军的嘴里又吐出两个字。
鲸落?儿子通过搜索,这才知道,鲸鱼死后会沉入大海,它的尸体会成为其他鱼类的食物,骨头会变成海底的礁石,继续守护着海洋……鲸鱼之死,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鲸落。
“爸,您是说将来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他说出了心中的猜测。
将军摇摇头,有些生气地说:“撒进大海只会污染海水。”
“爸,那您的意思?”儿子实在猜不透父亲的心思。
“对于鲸鱼来说,海洋是它的母亲;对于我来说,祖国就是我的母亲。鲸鱼把自己献给海洋,我要把自己献给祖国。”
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说罢,将军头一歪,咽气了。
“爸!”儿子哇的一声哭起来。
在旁边其他人的提醒下,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
他忍着悲痛,呜咽道:“爸,我答应您,我答应您。”
(文章有删改)
13.(信息提取)随着儿子对将军的“遗嘱”的猜测不断改变,将军的反应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梳理文章情节,将缺少的内容补全在下列横线上。
儿子对将军遗嘱的猜测: ——百年之后回老家陪爷爷奶奶—— 将军真正的遗嘱是:
将军听后的反应: 欣慰一笑—— ——有些生气
14.(段落作用)文章插叙了第③段的内容,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15.(人物分析)请你通过以下两处语句,结合全文分析人物内心,补全表格。[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句 描写方法 人物内心
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1) (2)
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 (3) (4)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漆工镇的湖塘村。此处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因为信仰,因为革命,他们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的身上,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③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④方志敏的故事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⑤我看到过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⑥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当年才30多岁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gàn)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⑦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⑧我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那个情节,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矫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⑨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因为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文章有删减)
16.(信息提取)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内容。
方志敏故居 (1)所处位置: (2)周围环境: (3)外形点:
17.(内容理解)请你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家境都十分的优越,所以才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B.方志敏才三十多岁就已经手握大权了,但他依旧秉持着节俭的作风。
C.作者通过探访故居、观看照片、回想课文等方式对方志敏进行了解。
D.作者将方志敏和“亚瑟”相提并论,表现了作者对于方志敏的推崇。
18.(句子赏析)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矫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19.(主旨情感)请你结合下面的句子,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认识。
①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②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参考答案
1. 拟人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岁月无情 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2.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3.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村里)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 4. 至亲至爱 百发百中 自由自在 无边无际 朝鲜人民哭得很伤心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依依不舍的深情
1.本题考查了句子理解及词语和俗语识记。
(1)结合句子,把“离别的日子”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可知该句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朝鲜人民和战士依依惜别时深厚的感情。
(2)结合题意,表现时间不顾人们感受的词语有: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岁月不饶人等;表现时间过得快的俗语:光阴荏苒、白驹过隙等。
2.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口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可知战士在离开的时候最后一次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3.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中“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村里)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他们很听话,他们真的制止住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可知朝鲜人民没有苦的原因是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村里)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
4.本题考查了句子的理解。
(1)结合题意,ABAC式成语是指第一、第三字相同,其他两字不同的成语。可知该句“这是全朝鲜人民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的“至亲至爱”为ABAC式成语,这样的成语还有独清独醒、多情多义、戴日戴斗、大仁大义、大是大非等。
(2)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中“不知道是哪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可知“泪水”指朝鲜人民的泪水就像下雨一样,这句话饱含着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5. 在狗蛋的怂恿下“我”偷摘柿子 志愿军烈士遗骸被运回国,三爷爷、三奶奶得以“团聚” 6.D 7.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坐、倚、捧、睡”这四个动词以及安详的神态,表现出了三奶奶终于盼到了三爷爷的遗骸,心中不再有牵挂和遗憾。 8. 三爷爷 三奶奶等三爷爷回家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文章中心
5.本题考查文章的梳理及概括。
由“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柿子树上的柿子不能摘”可定位到第②自然段。由“发现柿子没了后,‘我’被父亲打,并得知了柿子树的由来”可定位到第④-⑧自然段,因此(1)空的答案应在文章第②③自然段,阅读文章第②自然段“村里比我大几岁的狗蛋怂恿我和他一起去摘三奶奶家的柿子。”可概括得出“在狗蛋的怂恿下‘我’偷摘柿子”;
(2)空的答案应在文章第⑨- 自然段,阅读第⑨自然段“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将被分批运回国。”和第 自然段“三奶奶让我代替她去迎接三爷爷。”得出“志愿军烈士遗骸被运回国,三爷爷、三奶奶得以‘团聚’”。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三奶奶病”“三爷爷遗骸归国”可定位在文章第⑨- 自然段,由第⑩自然段“三奶奶看到那神圣、庄严的画面,干枯的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可以看出三奶奶病中听到三爷爷遗骸归国的消息后“干枯的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但并没有表明三奶奶恢复健康。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中的“坐”“倚”“捧”“睡”四个动词地对三奶奶的动作描写。“安详地睡着了”是神态描写。通过对三奶奶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可知三奶奶多年的盼望三爷爷回来的心愿终于实现,她的心里不再有牵挂和遗憾了。
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结合第 自然段“三奶奶让我代替她去迎接三爷爷。她摘下树上所有的柿子,用红色的布包好,让我走时带着。她低声说:‘风来呀,柿子每年都给你留着呢,今年终于等到你了。’”中“风来呀,柿子每年都给你留着呢”可知三奶奶嘴中的“风来”是三爷爷的名字,“今年终于等到你了。”可知“等风来”其实是指三奶奶等三爷爷回家。
标题的作用: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等风来是什么意思”“等什么风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篇文章以柿子树为线索,讲述了三奶奶家的柿子不让摘的原因及三奶奶和三爷爷的之间爱情故事,文章清晰的表达出了三奶奶对三爷爷的爱,这也是文章的中心,“等风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9. 长久 谦虚 肥沃 10.(1)在毕业晚会时,詹天佑的老师罗索大人希望他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2)在地理课上放映的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影像。与课后洋学生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嘲弄,让詹天佑气愤不已,他坚信自己的祖国终有一天会变得强大的。 11.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12.他在想:我身为中国人,决不能让我的国家继续被外国人耻笑。我一定要立志报国,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业界强国之林。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反义词的掌握。暂时:表示事情或状态延续的时间短。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贫瘠:土地不肥沃。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一自然段“在轮船的甲板上,他陷入了沉思……”后叙述的是第一件事。第三自然段“忽然,詹天佑怒目远望,屈辱的心事涌上心头。”后讲述的是第二件事。
11.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重点从神态描写进行解答。
12.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可从“爱国”之一话题谈起。例:走出教室后,他想:身为中国人,决不能让外国人耻笑我的国家。
13. 不放心自己 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法 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死后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 14.这段内容丰富了将军的人物形象,解释了上文将军强调自己是“虎鲸”的原因。为下文将军要像“鲸落”一样捐献自己的身体器官做铺垫。 15. 语言描写 将军一心想要为国效力,生前要保卫祖国,死后也要将遗体捐献给祖国,要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祖国。 神态描写 将军的遗愿还没有了却,他的内心一直惦记着祖国。
13.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
从第④自然段“难道父亲放心不下自己?儿子忙说:‘爸,您放心,我也会努力报效祖国的。’”和第⑤自然段“‘那是必须的。’将军说罢,欣慰一笑。”可知,儿子猜测父亲放心不下自己,承诺自己会报效祖国,将军听后的反应是欣慰一笑。
从第⑥自然段“儿子想了想,说道:‘爸,记得您当年说过,生前尽忠,死后尽孝。上级部门已经同意了,百年后让您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可知,儿子猜测将军想“百年之后回老家陪爷爷奶奶”,将军的反应是“扯了扯儿子的胳膊,说自己已经改变了想法”。
从第 自然段“‘爸,您是说将来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他说出了心中的猜测。”和第 自然段“将军摇摇头,有些生气地说:‘撒进大海只会污染海水。’”可知,儿子猜测父亲想让自己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将军听后的反应是有些生气。
从第 自然段“对于鲸鱼来说,海洋是它的母亲;对于我来说,祖国就是我的母亲。鲸鱼把自己献给海洋,我要把自己献给祖国。”和第 自然段“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说罢,将军头一歪,咽气了。”可知,将军真正的遗嘱是想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
14.本题考查重点段落作用。
从第③自然段“他给自己起名“虎鲸”。”“‘虎鲸’以鲨鱼为主要食物,是当之无愧的海中霸王。”“父亲凭着良好的水性和过硬的本领,潜入海中,悄悄登上海盗的船只,最终歼灭了海盗。”可知,补充交代了父亲“虎鲸”外号的由来,为下文写父亲死后要捐献器官给祖国做贡献作铺垫。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第 自然段“将军断断续续地说:‘我还有自己的身体,我要捐献器官,把自己交给医生去研究,这是我能为祖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可知,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将军生前死后都要为祖国效力,把自己奉献给祖国。
从第 自然段“儿子才看到父亲一直睁大着眼睛,没有合上。”可知,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临死前要捐献器官,为祖国做最后一点贡献,遗愿未了,到死都惦记着祖国。
16. 江西省漆工镇的湖塘村的山根处 四面环山,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古色古香的木楼 17.A 18.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亚瑟面对死亡时的无所畏惧,赞扬了革命者为革命甘愿奉献的崇高精神。 19.①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高贵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②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
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江西省漆工镇的湖塘村”,可知所处位置是“江西省漆工镇的湖塘村”。
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此处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可知周围环境是“四面环山,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此处四面环山,一幢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可知外形特点是“古色古香的木楼”。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文章第②段中“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可以得知并不是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家境都十分优越,说法过于绝对,所以错误。
故选A。
1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从“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这句话可知,运用语言描写,体现出亚瑟在面对敌人的射击时没有丝毫害怕,体现出作者对革命者勇于牺牲的赞美。
19.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从“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可知,“高贵的清贫”是指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上高贵的清贫。这是指“高贵的清贫”表面意思。
由②句可知,“高贵的清贫”是指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为了明天不再清贫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这是指“高贵的清贫”深层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