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9 17: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历史上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逐渐深入。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包括地轴、两极、赤道等基本概念。随后,教材讲解了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最后,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这部分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空间位置的初步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高,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尚待提高。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经线、纬线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可能存在困惑。因此,教学中应注重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方面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1. 通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帮助学生明确地球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空间分布。
综合思维
1. 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球的形状、经纬网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经线、纬线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
1.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2.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使用地球仪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的特点。
2.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
1. 经度、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
2. 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 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卫星照片、经纬网模型、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或地球仪
(1) 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或地球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对它了解多少呢?”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和地球仪。
(4)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5)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6)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
(1)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的初步认识。
(2) 讨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 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5)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6)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1. 观察地球的卫星照片或地球仪。
2. 回答教师的问题。
3. 分享自己对地球的初步认识。
4. 参与课堂讨论。
评价任务 1. 观察认真:☆☆☆
2. 回答积极:☆☆☆
3. 思考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互动问答,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 介绍古代的“天圆地方”理论。
(2) 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事件。
(3) 展示现代的地球卫星照片,说明地球的真实形状。
(4) 介绍地球的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5) 给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
(6)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发展过程。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通过图表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2) 介绍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3) 说明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1. 听取教师讲解。
2. 观察图表和模型。
3. 参与互动问答。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听讲认真:☆☆☆
2. 观察仔细:☆☆☆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通过图表和模型的展示,直观地呈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空间位置的初步认识。
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1)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结构和组成部分。
(2) 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等基本概念。
(3) 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实际地球的区别和联系。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
(1) 详细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赤道等基本概念。
(2) 通过图表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仪的构造。
(3) 说明地球仪的作用,如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等。
(4)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仪与实际地球的区别和联系。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1. 观察地球仪。
2. 听取教师讲解。
3. 参与互动问答。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观察认真:☆☆☆
2. 听讲仔细:☆☆☆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地球仪,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组成部分。通过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经线和纬线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 分发地球仪给各小组,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2) 引导学生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 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
(4) 通过表格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5) 强调特殊的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
(6)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线和纬线的认识。
讲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1) 详细介绍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特点。
(2) 通过图表和模型,直观展示经线和纬线的分布。
(3) 强调特殊的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
(4) 通过表格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5) 引导学生思考经线和纬线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6)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线和纬线的认识。 1.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2. 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 参与互动问答。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观察认真:☆☆☆
2. 总结准确:☆☆☆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帮助学生总结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通过讲解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线和纬线的区别和地理意义。
经度和纬度 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
(1) 介绍本初子午线和东西经度的划分,以及东经和西经的表示方法。
(2) 讲解赤道和南北纬度的划分,以及北纬和南纬的表示方法。
(3) 强调特殊的经度和纬度,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等。
(4) 通过图表和模型,直观展示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5) 引导学生思考经度和纬度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6)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度和纬度的认识。
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应用
(1) 详细介绍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
(2) 通过图表和模型,直观展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
(3) 强调特殊的经度和纬度,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等。
(4) 引导学生思考经度和纬度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度和纬度的认识。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1. 听取教师讲解。
2. 观察图表和模型。
3. 参与互动问答。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听讲认真:☆☆☆
2. 观察仔细:☆☆☆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经度和纬度的地理意义。通过图表和模型的展示,直观地呈现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度和纬度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给出一些地点的经纬度
(1) 给出一些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地点。
(2) 引导学生理解经纬度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3)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让对方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地点。
(4) 强调经纬网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组织小组活动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个地球仪。
(2) 每组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让其他组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地点。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经纬网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5)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6)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1. 在地球仪上找出给定地点的经纬度。
2. 参与小组活动。
3. 互相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找点准确:☆☆☆
2. 合作积极:☆☆☆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回顾地球仪的组成和功能。
(3) 回顾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4) 回顾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应用。
(5) 强调经纬网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6)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
总结学习成果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经纬网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使用地球仪和经纬网。
(4) 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5)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讨论。
(6) 布置课后作业。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总结学习成果。
3. 参与互动问答。
4. 提出疑问和讨论。
评价任务 1. 回顾全面:☆☆☆
2. 总结准确:☆☆☆
3. 互动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总结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互动问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课堂练习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1) 填空题: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为____千米,表面积约为____平方千米。
(2) 选择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地球的特殊纬线?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极圈 D. 本初子午线
(3) 读图题:根据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北京的经纬度位置。
(4) 问答题:简述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及应用。
(5) 实践题: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标注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6) 拓展题: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点的经纬度,并了解这个地点的地理特征。 1. 完成填空题。
2. 完成选择题。
3. 完成读图题。
4. 完成问答题。
5. 完成实践题。
6. 完成拓展题。
评价任务 1. 完成准确:☆☆☆
2. 思考深入:☆☆☆
3. 实践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实践题和拓展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实践题
1. 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标注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2.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点的经纬度,并了解这个地点的地理特征。
3.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填空题、选择题、读图题和问答题。
拓展题
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
3.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平均半径:6371千米
(3) 赤道周长:4万千米
(4)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1) 地轴、两极、赤道
(2) 作用: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等
3. 经线和纬线
(1)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2)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指示东西方向
(3) 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4. 经度和纬度
(1) 本初子午线:0°经线
(2) 东西经度的划分:0°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
(3) 赤道:0°纬线
(4) 南北纬度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5. 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1) 给出一些地点的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地点
(2)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让对方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地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互动问答和课堂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课堂时间安排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小组活动,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合理安排时间。
3. 个别学生对地球仪的构造和功能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直观展示和实践操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