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9.2.2 溶解度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用户需要一份关于溶解度的教案,具体是 9.2.1 节。首先,我得确定教案的结构。通常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这几个部分。
接下来,教学目标应该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知识目标需要涵盖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及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能力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则是激发兴趣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应该是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因为这是核心内容。难点可能在于溶解度的定量表示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学生可能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方面,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比较合适。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溶解度的变化,多媒体能帮助展示曲线和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需要分步骤设计。导入部分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糖溶解的情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条件、标准、状态和单位。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比如温度对硝酸钾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分析曲线时,要解释不同物质的曲线形状,以及如何利用曲线查找溶解度和比较物质溶解性。
气体溶解度部分,可以用汽水打开后的现象引入,讨论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最后总结和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点。
需要注意的是,教案要符合 2025 年的教学标准,可能需要更新一些例子或实验材料。另外,要确保时间分配合理,每个环节不要太长,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可能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
可能用户是教师,需要准备课程,所以教案需要详细但不过于复杂,方便实际教学使用。要确保实验步骤清晰,安全提示到位。同时,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最后检查教案是否覆盖了所有知识点,逻辑是否连贯,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可能还需要考虑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或小测验等。
以下是关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设计,供参考:
课题
9.2.1 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用数学方法处理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溶解度的定量表示。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提问:
“在相同条件下,白糖和食盐哪种溶解能力更强?”
“为什么用热水冲咖啡比冷水更快溶解?”
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溶解度” 有关,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讲授
1. 溶解度的概念(10 分钟)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四要素: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 溶剂(通常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g)
举例: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g,表示在 20℃时,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g NaCl。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5 分钟)
实验探究:
实验 1:向盛有 5mL 水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继续加入,直到有固体剩余,记录溶解的硝酸钾质量。
实验 2:加热实验 1 的试管,观察剩余固体是否溶解,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
结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不同(如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氯化钠变化不大)。
3. 溶解度曲线(15 分钟)
绘制曲线:
提供不同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数据,学生分组绘制溶解度曲线。
分析曲线:
曲线的意义: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交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应用:
查找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如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蒸发溶剂)。
4. 气体溶解度(5 分钟)
现象分析:打开汽水瓶盖时,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影响因素: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如汽水加压溶解 CO )。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如加热水时气泡冒出)。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四、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习题 P38 第 1、2、3 题。
绘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但需注意实验时间的控制。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需提前准备数据,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
可结合生活实例(如海水晒盐)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应用的理解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存在定比关系;
2.初步学会绘制、分析溶解度曲线和数据处理方法。
3.知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新知探究
知识点1 固态物质的溶解度
怎样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应该控制哪些条件?
NaCl
KNO3
10℃
40℃
应该在同一温度下
这样可以吗?
NaCl
KNO3
20℃
50g水
20℃
100g水
溶剂的量应该相同
这样可以吗?
NaCl
KNO3
20℃
100g水
20℃
100g水
这样可以吗?
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饱和
不饱和
36g NaCl
31.6g KNO3
20℃ 100g水
20℃ 100g水
饱和
饱和
可行
如何来选定比较的标准呢?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的条件:
温度
相同
等量的同
种溶剂
溶液达到
饱和状态
溶解的
质量
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溶解度(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
条件
标准
状态
单位:(克)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
在一定温度下
在100g溶剂里
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设定等量的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克(g)
只有在一定量(100g)溶剂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量最大)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这个值能够代表该物质在确定温度下,溶解能力的强弱
溶解度实质上是100g溶剂中溶解溶质的最大质量
交流讨论:试着说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的含义。
1.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2.20℃时,将36g氯化钠固体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的溶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或溶质和溶剂的种类)。
2.外因:温度。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中溶剂的量已经规定为100g,所以在外部因素中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溶解度/g(20℃)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举例 AgCl Ca(OH)2 KClO3 KNO3
溶解性定性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
典例1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含义是( )
A.6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g
B.60℃时,100g溶液中溶解硝酸钾110g恰好达到饱和
C.60℃时,100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g恰好达到饱和D.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g
C
新知探究
知识点2 固态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同一固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该用什么方法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呢?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 解 度 /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列表法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实验测得的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在坐标纸上(或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
作图法
内容 表示意义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曲线 的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表现为曲线坡度陡增,如KNO3、NH4NO3等。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平缓,如NaCl。
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为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3.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4.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5.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6.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由溶解度曲线获得的信息
曲线a: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曲线b:物质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缓慢增大,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M点:在t2℃时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溶解度相等,都为S2g。
N点:物质甲在t1℃时的溶解度为S1g。
P点:物质乙在t3℃时的溶解度为S3g。
物质提纯:
①当甲中含有少量乙(如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法分离(或提纯)出物质甲。
②当乙中含有少量甲(如NaCl中含有少量的KNO3)时,可采用蒸发结晶法分离(或提纯)出物质乙。
甲
乙
典例2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
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B.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
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
C.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
到t1℃,析出固体甲的质量一定大于乙
D.在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A √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甲中混有少量乙,若要提纯甲,可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B √ t2℃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
C × 将t3℃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析出固体的质量也不确定
D √ t3℃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在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在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理: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的原因是压强变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
指在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气体的溶解度
增大气体溶解度
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降低温度
增大压强
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气体的溶解度和固体的溶解度的比较
气体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
条件 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 一定温度下
标准 1体积水 100g溶剂
单位 体积 克(g)
外界影响因素 温度和压强 温度
典例3 打开一瓶盐汽水,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盐汽水中只有二氧化碳一种溶质
B.打开汽水瓶,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
C.剩余汽水中不含二氧化碳
D.升高温度,汽水变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
B
1.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
B. 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
C. 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 : 36
D. 20 ℃时,将3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
返回
2. 3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5 g,则该物质的溶解性属于( )
A. 易溶 B. 可溶
C. 微溶 D. 无法确定
D
【点拨】
固体的溶解性是根据固体在20 ℃时的溶解度来确定的。由题中信息,无法确定20 ℃时其溶解度的大小,因此无法确定其溶解性。
返回
3. [中考 舟山]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 变大 不变 B. 变大 变小
C. 不变 变大 D. 不变 不变
D
【点拨】由于固体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兴趣小组实验过程中没有改变温度,故溶解度不会发生改变。
返回
4. 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在温度不变时,溶剂的量越多,溶质的溶解度越大
B. 搅拌可以使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C. 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2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18 g氯化钠,则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D
【点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质量多少无关,故A错;搅拌只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不能改变其溶解度,故B错;有的固体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如Ca(OH)2,故C错。
返回
5. [2024·连云港]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的做法。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
B. 3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C. 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D. “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
“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D
【点拨】
20 ℃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溶解度变大,变为不饱和溶液,A错误;30 ℃时,NaCl的溶解度小于40 g,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饱和溶液,B错误;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C错误;夏天晒盐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经过蒸发结晶析出氯化钠;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冬天捞碱”是经过降温结晶析出碳酸钠,D正确。
返回
6. [2024 湖南]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 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g。
(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
(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
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结晶。
36. 0
增大
蒸发
【点拨】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0 g;(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返回
7. [2023·云南]夏季下雨之前,天气闷热,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B. 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向养鱼池中通入空气
D. 为了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可以把养鱼池的水喷向空中
B
【点拨】
夏季下雨之前,养鱼池中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是因为夏季温度升高,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B错误。
返回
8. 某厂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魔水会自动喷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有关;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压强
温度
返回
9. 20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 溶液底部一定有氯化钠固体剩余
C. 溶液质量为100 g
D.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C
【点拨】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可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 g氯化钠。所以 20 ℃ 时,把36 g氯化钠放入64 g水中,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A正确;根据20 ℃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可知,氯化钠固体一定有剩余,B正确;20 ℃时,64 g水中不能溶解36 g氯化钠,故C错误;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6 g∶100 g=9∶25,D正确。
返回
10. 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大
B. 产生气泡的原因是饮料与冰发生化学反应
C. 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 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C
【点拨】
拧开瓶盖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大量的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冒泡刚结束时仍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A、B错误,C正确;图中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D错误。
返回
课堂小结
溶解度曲线
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以“克”为单位
溶解度
外因:温度
气体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
外因:温度和压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