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要点总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内涵 表现 影响
重视以人为本(在政治伦理上体现为民本思想)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4)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 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2)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追求天人合一 (3)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以及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 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
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东亚、东南亚
项目 传播情况 影响
汉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 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3-5 世纪,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在朝鲜、日本等国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4世纪以后,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制度 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唐文化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律令、建筑、习俗等方面
技术、思想文化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 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
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2.对中亚、西亚、欧洲
(1)四大发明
发明 传播情况 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3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和骑士阶层的衰落
指南针 ——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传入欧洲,引起了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和中国式园林及建筑等在欧洲社会深受喜欢。
【提分训练】
1.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 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2.《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变风”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B.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
C.小农阶层的困苦生活 D.先秦时期的人文关怀
3.汉代儒学确立为官学之途,是从尊孔崇圣的前提出发,通过对经学的再诠释和具体应用,来适应现实和构造“儒教社会”,汉儒们与刘氏政权之间建立了一种以“经学”为中介的稳定持续的互动关系模式。这表明汉代( )
A.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B.大一统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C.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加速 D.选官用人标准已根本改变
4.北魏初年,邓渊奉命将传唱拓跋鲜卑早期史事的《代歌》从“刻木纪契”“口耳相传”的状态整理成有一定体例的汉译鲜卑史诗。后来,邓渊又奉诏编次了记述道武帝功业的《代记》,“惟次年月起居行事”,采用了《春秋》编年体。这可以用来说明北魏( )
A.致力于学习中原的制度 B.文化发展处于转型之中
C.积极塑造王朝正统地位 D.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5.下表为唐宋时期关于“名禁”(人名禁忌的回避现象)的记述。名禁现象( )
朝代 记述
唐代 “蒋严除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改授太子右卫副率”“冯宿除华州刺史,以父名子华,拜章乞罢,改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
宋代 吕希纯“迁著作郎,以父讳(吕希纯父名“公著”)不拜,擢起居舍人”
A.巩固了理学正统地位
B.体现了趋吉避凶观念
C.凸显了以礼入法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
6.据统计,在明清女性画家近400件画作中,花鸟画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5%,人物画占21%,而山水画比例最小,仅占14%左右。据此推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题进行创作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游历山川的机会相对较少 B.儒家伦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 D.“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7.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该论断( )
A.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 B.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C.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8.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艺术人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派出文艺骨干向东北民间艺人学习“二人转”,并共同研讨、加工、整理“二人转”,发掘其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巨大能量。这一举措( )
A.促进了民间艺术的融合 B.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
C.为新中国文艺繁荣奠基 D.体现工农民主专政的特点
9.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10.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11.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12.18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深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苏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作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改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以民为本”包含三层含义: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历代统治者基于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一系列“以厚民生为本”的富民之策,并积极进行民生实践。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
——左玉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民生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主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自信,C选项符合题意;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A选项排除;甲骨文主要反映的是商朝的一些事件记载,B选项排除;甲骨文属于一手资料,D选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国风》中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民间疾苦和对统治者的讽刺,是先秦人文关怀的体现,故选D。《国风》作品并非只来自春秋时期,并不能说明当时礼崩乐坏,故排除A。材料中只能反映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并非没落,故排除B。小农阶层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
3.答案:A
解析:汉代儒学通过对经学再诠释和应用适应现实并构造“儒教社会”,与政权建立稳定互动关系,表明其具有较强适应性;大一统政治理念在先秦已有,汉代选官标准主要还是察举制,未根本改变,材料也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
4.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邓渊将拓跋鲜卑早期史事的《代歌》从“刻木纪契”“口耳相传”的形式整理为汉译的鲜卑史诗,并采用中原文化中的编年体形式编撰《代记》。这些举措反映出北魏在文化领域从鲜卑传统文化向汉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说明北魏文化发展处于转型之中,B项正确;北魏致力于学习中原的制度强调的是制度层面的学习,而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文化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转变,未涉及制度建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文化形式的转变,并没有与塑造正统地位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虽然历史记载有利于总结经验,但材料并未体现对历史经验进行具体借鉴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于宋朝,与材料“唐代”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趋吉避凶观念无关,故B错误;C.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以礼入法理念无关,故C错误;D.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故D正确。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题进行创作主要是因为女性因为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去出门游历山川,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排除A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因为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分工吗,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中国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现实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具有价值,B项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而不是《实践论》,排除A项;《实践论》主要是从理论上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阐述,重点是为了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并非直接以激发广大民众抗战热情为主要目的,排除C项;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艺术人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派出文艺骨干向东北民间艺人学习‘二人转’,并共同研讨、加工、整理‘二人转’,发掘其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巨大能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将“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念融入传统艺术,使“二人转”成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工具,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发掘“二人转”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量,不是艺术融合,排除A项;为新中国文艺繁荣奠基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材料主要是说对“二人转”进行时代化的加工等,是为了服务战争和人民的需要,排除C项;当时还未建立新中国,不能体现工农民主专政的特点,且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是“众父父”,这表明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天命观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与材料中的观点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狮子虽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但自战国时期起就已为中国所了解,并且从汉代开始其形象深入到了中国艺术和文化中,如看门狮子、器物装饰以及舞狮等。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B项正确;“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是指向他人学习美德和优点,而题目中讨论的是对外国元素的文化接纳,而非个人道德修养上的追求,排除A项;“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指的是重视道德和个人才能的价值观,材料并未涉及对于特定人物品德或才能的推崇,排除C项;“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描述了一种不断努力不懈的精神状态,题目中的核心在于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接纳与融合,而不是强调持续的努力奋斗,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清政府还专门设立琉球学馆,说明琉球对中国学习的次数频繁,规模较大,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B项正确;清朝时期奉行闭关锁国,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琉球王国学习中国文化,而不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排除C项;琉球王国学生到中国国子监学习,并不属于民间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贡献:推动文化承前启后;建立仁、礼合一学说;开创儒学;创办私学;修订六经。
(2)原因:欧洲对新思想的渴望;启蒙运动的推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的需要。
影响: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沉重地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为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料;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解析:(1)贡献:根据材料“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可知,推动文化承前启后;根据材料“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可知,建立仁、礼合一学说;根据材料“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可知,开创儒学;根据材料“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可知,创办私学;根据材料“晚年修订六经,使三苏文化得以流传后世。”可知,修订六经。
(2)原因: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可知,欧洲对新思想的渴望,以及启蒙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知,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的需要。
影响: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作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沉重地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为西方世界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料;根据材料“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可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4.答案:(1)发展:从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从君主和官员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变为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措施从务本兴农、轻徭薄赋,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到国民通过选举、议会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说明:坚持唯物史观,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民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解析:(1)根据材料“立国为民,体现了对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认知”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根据材料“政在养民,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与“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主和官员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变为国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根据材料“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措施从务本兴农、轻徭薄赋,约束官吏、勿使扰民到国民通过选举、议会等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根据材料“运用唯物史观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使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获得创新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唯物史观,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据材料“民为国本,体现了对民众地位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逐渐转化为近代民主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逐步实现转型和重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人民民主,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