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四) 课件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四) 课件 (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21: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四)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核心知识点
02
九年级(下)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C.“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D.“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崇山峻岭。
B
2.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_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______ ”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3.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 (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场面盛大的“太守出猎图”。
B.“卷平冈”极言速度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
C.下阕借用“遣冯唐”的典故来表达情感和志向。
D.最终词人如愿挽弓劲射、战场杀敌、气概非凡。
【解析】上战场杀敌不是实指, 是作者的想象。
D
2.苏轼称此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请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为例,分析苏词的风格特点。
示例:苏词风格豪放乐观、 旷达洒脱。“酒酣胸胆尚开张”,描写出猎后开怀畅饮,胆气更为豪壮的景象,充满洒脱豪迈之气;“鬓微霜, 又何妨”写词人年事虽高却不在意,甚至还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反问语气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承接上阕的“沙场秋点兵”,下阕一开始就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B.这是一场反击战。一战获胜,大功告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 “赢得生前身后名”,确实壮哉!
C.本词的确够得上是“壮词”,但主人公立下这样的功绩,也耗费了自己的青春,想想青春已逝,不禁发出 “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豪壮中隐隐露出一丝伤感。
C
D.这首词布局独特。“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同情的泪。
【解析】词中所写的壮举,并非现实,不过是词人的梦中理想而已。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篇两句把镜头定于军营,从视觉角度写看剑,从听觉角度写吹角,视听交汇,情景生动。
B.上片用“八百里”“五十弦”的典故突出营地之广阔、物资之丰富,呈现军营的祥和景象。
C.下片抓战场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描绘战事,以马快弦急侧面体现战斗的激烈。
D.全词前九句每句咏一事,一气贯注,结句时转笔换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
【解析】“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音乐。这句词描述了战前酒宴的场景,营造出的了雄伟壮阔的意境, 与选项中 “营地之广阔”“物资之丰富”“军营的 祥和景象”不符,故选B。
3.对此词作,有评论云:“题作壮词, 但壮中含悲。”你如何理解此词的“壮”与“悲”?
“壮”既是词作所描述的军旅战斗生活场景之雄豪壮美,也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悲”则是作者在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解析】秋瑾别号 “鉴湖女侠”, “易安居士”是李清照。
C
2.《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是如何一层层表达作者的复杂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上阕首先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名句合一,以写秋色,烘托出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既怡然自得却又愁苦的心理,接着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同时又为国家前途担忧的心境,用“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痛苦不堪,解释作者想冲破家庭束缚的原因,用“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不仅不留恋,反而蔑视的态度。
词的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活化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解析】“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B
2.《十五从军征》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 里道不尽心酸与批判。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根据诗句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等诗句,结合题目和事件分析作答。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边塞诗:指古代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初起于汉魏六朝时代,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适、岑参是唐代 “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岑参的边塞诗艺术成就尤高。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对严寒天气的恐惧。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A
【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承接上句“胡天半月即飞雪”,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并没有恐惧的感情。
2.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却为什么只是在最后两句才写送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似乎只有这最后两句写浓浓的离别之情其实不然,前面诗人以大量笔墨,从各种角度,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表现了胡地雪景的壮旷苍茫与绮丽无比,旨在描写边关的环境以渲染送别的气氛,无一字写不舍与担忧,但这种情绪又无处不在。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 “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解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手法。
B
2.同一座北固山,王湾曾写过《次北固山下》一诗,但它的全旨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迥异,可见古人面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悟。请你从读过的古诗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同样是“秋”,马致远笔下的秋是“古道西风瘦马”,流露出游子漂泊天涯的愁思;曹操笔下的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充满了豪壮的气概;刘禹锡笔下的秋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洋溢着激越向上的豪情。
过零丁洋
南宋·辛弃疾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过零丁洋》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首联中,诗人回顾了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解析】“借景抒情”说法错误,尾联没有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D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扬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元曲:
指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每本四折,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由单独的一支曲子构成。《天净沙》《山坡羊》都是 标有题目的小令。套数,是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
◆课文赏析
◆针对训练
1.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如聚,山峰汇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解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潼关外临黄河,内有华山,A选项说法有误。
A
2.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于人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于地突出潼关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的特点,铺垫下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