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五)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五)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21: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五)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考点攻坚
02
1.下列对诗作《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园”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 “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解析】“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D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
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
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
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A
【解析】“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有误,应为: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故选A。
3.下面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精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庄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C
【解析】“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寓言中的大鹏形象,抒发词人心中抑郁不平之气,词人想去没有离散没有悲伤、没有战乱的仙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C项中“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赏析有误。故选C。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词牌名;“悠悠”,形容长江水悠远绵长;“兜鍪”,古代士兵所戴的头盔,这里形容孙权英武善战。
B.“何处望神州” 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词人悲愤不已。由此抒发对古代同是镇守江南的年轻气壮、英勇征战的将帅之才孙权的呼唤。
C.远眺大江南北,“满眼风光”无限美好。只是故土沦陷,兴亡难料,面对美好江山,词人却是满心的抑郁与伤感。
D.“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词人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也表达了要收复中原失地的雄心壮志。
【解析】“悠悠”是承前形容而非形容后句。
A
5.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谊。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B
(2)两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6. (2024·云南)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题目。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 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B.“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 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C.“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D.“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
【解析】“料峭”“微冷”表达诗人内心的悠然自适,与“孤寂和凄凉”相悖,故选C。
(2)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①《定风波》作于词人与朋友春日出 游,风雨忽 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谁怕”侧重于表达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超脱。
②《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不畏”侧重于表达王安石在追求政治理想过程中对困难和阻碍的勇敢面对。
7.(2024·四川南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 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
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
【解析】“未了”二字写出了泰山连绵的特点,故选B。
(2)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 《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示例:
①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②异:杜甫的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王之涣的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8.(2024·北京)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 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 四散飘落;近看,① 群童抱茅,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雨水。
(2)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
② “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9.(2021·海南)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吟鞭东指
白日斜
(2)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比喻
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