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阅读(一)
模块三 古诗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初中古诗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一般有: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感知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的鉴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律诗多从题目、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词诗等角度考查,词从题目、上阕、下阕、重点词句等角度考查,重点考点多为思想感情、重点词句鉴赏、内容理解、画面描述、表现手法等。
核心知识点
02
七年级 (上)
观沧海
东汉·曹操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内容: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传达出诗人英姿勃发、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很显质朴。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手法: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景描写。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原文呈现 鉴赏
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天连水,水连天,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浩荡荡,无边无际。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文,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主旨:本诗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象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感情奔放,思想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深沉饱满,雄健有力,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强化训练
1.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观沧海》中用 “澹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 “①____________ ”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映衬,显示大海②_____________ 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洪波汹涌
竦峙
2.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说说《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冕《墨梅》中的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分别表现了三位诗人怎样的胸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决心和勇气。《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炼字:“过”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更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凸显了出来。
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写景,点出闻讯的时节是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暗喻被贬谪的朋友前途未卜;“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以双关手法表达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愿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目,“闻道”意为听说,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满脸惊愕痛惜之态,犹在目前;“五溪”是偏远之地,着实令诗人为朋友的不幸遭遇而悲伤。
原文呈现 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炼字:“愁”既有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懑不平,有诚挚的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愿意把诗人此刻的心情传递给朋友。
手法: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寄慨,“愁心”传达出诗人的忧虑,“明月”代表着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随君”是相伴同行,“直到”以时空为证,始终如一,一个“寄”字所包含的是同情、担忧、关切,更是诗人与好友之间情谊深厚的见证。
主旨:本诗通过对杨花、子规、明月等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强化训练
1. (2022·齐齐哈尔)下列诗句中与《闻王昌龄在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暮春。A项是夏季之景。B项是秋季之景。C项是暮春之景。D项是冬季之景。故选C。
C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可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修辞:对偶点题。“客路”即驿道,是诗人在船上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使诗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描绘出江面浩瀚开阔的情景;“悬”写出了船只满帆疾行的状态。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江面开阔、孤舟疾行之实景,以一帆风顺之景反衬出离家乡渐行渐远之愁。
原文呈现 鉴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炼字、修辞:把“日”与“春”作为美好的新生事物的象征,“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与“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哲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通过描写景物的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暗示时光的流逝,年关已近,思乡愈切。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辞:①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寄托思乡之情。②运用典故,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年关将近之时南下途经北固山下所看到的风顺船疾之景,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针对训练
1.诗题“次北固山下”的 “次”是什么意思 诗中哪几个词语与它在内容上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住宿,此处意为停;
“客路”、“残夜”与它在内容上相照应。
2.“潮平两岸阔”一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潮平两岸阔”描绘的是一幅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的画面。
《钱塘湖春行》中“两岸初平云脚低”,意为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也是写水面开阔。
【解析】因为A、C、D三项中雁都与鸿雁传书有关,寄托的感情皆是思念家乡。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意为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B项中的雁寄托的是诗人当时的满怀豪情。
3.古诗词中的“雁”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下面诗句中的“雁”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几项完全不同的是 ( )
A.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B.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D.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B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古道”是作者的经行地;“瘦马”是作者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作者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郊夕照图。其中“古道西风瘦马”渲染出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流露出哀伤的情调。
手法:①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幽远、恬静的景象衬托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针对训练
1.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①_________之景,最能表现羁旅行人②__________ 之情的10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睛之笔揭示主旨。
思乡
凄凉
原文呈现 鉴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炼字:“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构成前面九种独立意象共同的背景,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主旨句,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倦于漂泊的凄楚之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远在天涯的游子在秋天的黄昏见到的萧瑟凄凉的景物,抒发了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深切的思乡情怀。 2.在《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了类似电影中 “蒙太奇”的技巧,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图,并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意象之中。请任选一首运用类似手法的诗词,简要分析其效果。
(蒙太奇,本为电影术语,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杜牧的《商山麻涧》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七年级(下)
木兰诗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也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孔雀东南
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诗特点:
1.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其叙事性。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3.语言朴素自然,富有感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种种,音韵和谐,文字活泼。
新乐府运动: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领导了“新乐府运动”,主张不依旧谱,不用旧题,仅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叙事写实的精神来进行创作,这是乐府诗的新发展。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内容: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心思郁结,设置悬念。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道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即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修辞:前四句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写木兰紧张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内容: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前两句概括上文“旦……"”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中间两句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最后两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修辞: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三、四句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从侧面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原文呈现 鉴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手法: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原文呈现 鉴赏
主旨:这首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乐府民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隐含了人们对和平环境中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了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为国勇挑重担,功成回归质朴的家居生活的高尚情操。 写作特点: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本诗的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生活气息浓郁。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栩栩如生;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些特点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针对训练
1.下列对《木兰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B.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较简略,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多年的征战生涯则写得较详细。
C.木兰当户织:门;愿为市鞍马: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策勋十二转:记功。
D.诗的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事进行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敏。
B
2.铺排,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指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展开陈述,可以用排比句也可以是对偶句。请找出一处用排比句进行铺排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增强了语势,渲染气氛,突出“从军”内容。
示例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句排比,写木兰的父母姊弟欢迎木兰回家的举动,表现家中欢乐的气氛,增强了语势,营造迎接的氛围,凸显家人的欢乐。
示例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三句排比,写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表现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语调轻快,语意叠加,强渐势。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修辞: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手法:直抒胸臆。感叹古时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伤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是“辽阔,遥远”之意,展现了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凉苦闷的情绪。修辞: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出个人的孤单渺小。对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的描述,营造出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切之情。
主旨: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针对训练
1.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北楼、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这是一首古体诗。
B.“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是雄伟壮观的样子,“涕”就是眼泪。
C.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D.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
【解析】B项有误,“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B
2.“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中 “悠悠”一词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叠词“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望岳
唐·杜甫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修辞:开篇以设问的形式,说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以此显示泰山雄伟高大的气势。
炼字:“未了”写泰山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手法: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手法:写近望之势,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美;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曾云”衬托山高,“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入”表现了山腹之深远。
手法:由静而动,写近观之景,表现了诗人激荡的心情和开阔的眼界,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小”反衬出泰山的巍然高耸。
手法:这两句表明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似写登山,实为明志,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主旨:这首诗以“望”字贯穿全篇。一、二两句粗描仰望泰山的整体感受,中间四句具体描绘仰望中所见的泰山周围景致,衬托泰山的高峻雄伟,后二句把“望岳”转向“登岳”,凸显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针对训练
1.你认为 《望岳》一诗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钟”字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示例二:“割”字用得好。“割”字写出了奉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突出了泰山速天蔽日的形象。
2.《望岳》与《春望》都是杜甫的诗,题目中都有“望”字,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况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岳》中诗人从远望、近望、细望等不同角度写望中所见,流露出太平盛世中青年诗人的踌躇满志;
《春望》之“望”则是战乱中诗人对国都满目疮痍的伤心凝望。饱含诗人忧国伤时和亲人离散之苦。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原文呈现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内容:第一句用传说和数字直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峻。古代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峰顶的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从侧面烘托塔的高峻。这两句诗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展望,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修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塔高。
课文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修辞:用典,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在这里指反对诗人变法的守旧势力。“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借此展现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升华了诗歌主旨。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主旨: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高远望,触景生情,以理入诗,表明自己不畏谗言、一往无前进行变法的决心和清醒。 ◆针对训练
1.(2022·广西百色)下列对《登飞来峰》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解析】C项有误,“浮云”比喻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当时政治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
C
2.(2022·广西百色)有人评价《登飞来峰》一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浊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乡情,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景象。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豁然开朗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信心,还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炼字:“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写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美景。一个“疑”字点明景色的变化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峰回路转,出现豁然开朗的新境界,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内容: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农人欢天喜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淳厚的风俗、朴实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对乡民的喜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抒写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乡土乡民的热爱。
主旨: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描写了村行沿途的风光和快乐、简朴的乡村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山村的喜爱、留恋之情。 ◆针对训练
1.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莫笑”表达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在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中写出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 “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解析】尾联抒写的是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D项中“转为忧伤的笔调”“失意与孤独”赏析有误。
D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什么哲理 你会在什么情境下运用这一佳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在面对困境时(或描绘、赞美山水美景时,或事情有了转机时)。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内容: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西斜白日,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炼字:“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修辞:展开联想,移情于物,用“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身体衰残也不能失去对理想的追寻。“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衍生意义:借指甘愿为后辈做垫路石的无私奉献精神。
主旨:这首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针对训练
1.某同学想收录《己亥杂诗(其五)》一诗,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 )
A.《乡愁古体诗》
B.《清代绝句诗选》
C.《临川长短句》
D.《龚自珍辞赋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己亥杂诗》属于五言绝句。作者龚自珍是清朝的诗人。A.不属于《乡愁古体诗》;B.正确;C.《临川长短句》是王安石的作品;D.《龚自珍辞赋集》体裁不符。故选B。
B
2.《己亥杂诗(其五)》一诗第一句是怎样写 “离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意义是什么 现代人又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