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二 现代文阅读专题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东直门中学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模块二 现代文阅读专题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 (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21: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2025年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模块二 现代文阅读
 
聚焦中考
0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近年来涌现的新题型,涉及面较广,有文字类、图表类、图画类、图示类和综合类,考查形式多样。中考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概括、分析、交流等综合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备考时,学生要做到:1.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知识要点。2.熟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与常见分类,了解每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取方式和技巧。3.多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核心知识点
02
一、概述
非连续性文本指在承载特定主题的前提下,由多种类型的文本构成的连贯而完整的意义系统;其“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不连续的篇章形式”或“语义逻辑间断的文本内容”两个方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题型,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特点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等,皆可以入题。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有的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有的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有的题材、体裁都不相同,跨度较大。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3.内容具有时代性。在主题上较集中,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体现阅读与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
4.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考查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认知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反思与评价。
三、常见类型
1.文字类
由纯文字组成,但这类文本往往有别于中心明确、意思完整的连续性文本,一定程度上属于非逻辑性文字,如新闻、网站论坛、留言、截取的片段、材料、说明书、对联、颁奖词、口号、标语、留言条、证书等。
2.表格类
以统计表为主,由标题、统计对象、统计类目、统计数据等几个方面信息组成。需要读者将这些信息综合理解、分析、归纳,甚至做出适当推理判断,才能获得相应的结论。分析、归类、比较、综合后,才能发现表格中的关键信息。
3.图形类
包括统计图、示意图、设计图、地图等,往往没有文字或配有少量文字,既需要能从图中读取看到的表层信息,又需要透过对已知信息的综合分析得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4.图画类
图画含漫画、插图、标志性图案等。图画大多是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信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形式呈现。标志性图案往往是对信息的浓缩与简化,如校徽、节水标志等。
5.凭单类
大部分是赋予持有人特殊服务权利的单子,也有的是传递信息的单子,如车票、门票、电影票、学生胸卡、个人名片、收据、购物清单等。
考点攻坚
03
考点1 内容辨析
◆备考指导
1.解题基本步骤:
(1)找寻。结合选项,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
(2)对比。比较原文与选项,看表述与原文是否严格一致。
(3)敲定。结合题干,看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确定答案。
注意:要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表修饰、限定的词语,如时间、数量、程度等词语,关注作者意愿(肯定与否),关注范围的大小、事件的因果,等等。
2.常见错误类型:
(1)范围不清。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
(2)偷换概念。在解释概念或转述原文时,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代替正确的,造成意思的改变。
(3)张冠李戴。将此一事物的特征转移在另一事物上,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4)因果混乱。把两个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硬说成因果关系,或者互换因果关系。
◆强化训练
(2023·云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粮食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各个国家历朝历代的首要之事,粮食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纵观世界,人类主要有两大粮食作物——水稻与小麦。从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来看,水稻比小麦占优势。当前在中国, 水稻可从海南岛种到黑龙江,种植区域更广。从食用情况来看,稻米食用比小麦方便,稻谷脱壳成米就可直接煮食,而小麦一般得脱壳后加工成面粉才拿来食用。小麦不大可能做成“米饭”,但大米可磨成粉,制作食物。(摘编自岳玉峰《
中国水稻史话》)
【材料二】
中国的饮食当中,最平常也最离不开的食物就是五谷。据记载,古代“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约定俗成,“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相沿了两千多年,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常常因时而异。但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汉朝时期,中原及关中是当时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江南人口稀少。那时
各地区人口的多少与当地的粮食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其总产量远不及北方的主要作物——小米。唐代开始,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才日益提高,并在唐末登上第一粮食作物的宝座。宋真宗年间,从越南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水稻作为首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终于得到彻底巩固。到明代,人们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一说,可见水稻在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垦荒的推进,水稻“南征北战”,从“苏湖熟”到“湖广熟”,从“北大荒” 到“北大仓”,一个个小故事
记录了水稻与区域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
水稻不仅是续命养身的第一大主题, 还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物。具有万年稻作史的中国,稻米文化已深入其中,无处不在。
稻米文化不仅养成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性,更培养了今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摘编自程强《水稻之中华文明》)
【材料三】 2022年中国稻谷、小麦、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注: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
A.粮食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既是历史深层的决定因素,也是文明的根基与源头。
B.小麦一般得脱壳加工成面粉食用,稻谷可脱壳成米直接煮食或磨粉制作食物。
C.汉朝时期江南人口稀少,尽管当时水稻在南方很重要,但总产量远不及小米。
D.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占城稻由此成为首要粮食作物。
【解析】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占城稻在江淮引种成功,而后在东南各省普遍栽种,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并得以供养宋朝末年创纪录的1亿人口”可知并非是“占城稻引种成功使宋朝末年人口创1亿纪录”,此项强加因果。
(2)下列对材料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开头介绍五谷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为了引出五谷种植时间的具体内容。
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五谷”之说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
C.画线句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水稻在明代粮食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D.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不同时期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
【解析】材料二开头介绍五谷的概念,是为了引出“水稻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粮食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3)为什么说“食以稻为先”?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原因。
【答案】①水稻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种植区域广;②稻米的食用比小麦方便;③水稻是第一大主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④如今我国的稻谷单产量高,更能满足国民的粮食需求。
【解析】非连续文本是近年新增题型。围绕某一个话题或主题,将不同角度的材料罗列堆砌在一起;或者以某一个材料主打,在其后链接相关的非连续性片段材料作为拓展补充;或者提供观点、态度或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两则材料, 使互相比照的两个板块进行解读思辨;或者围绕着某一个专题文本进行考查。因此下面我们将一一进行知识和考点的讲解和突破。
考点2 文体知识辨析
[文体知识]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顺序
3.说明文结构
4.说明文语言特点
◆备考指导
这一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说明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备考时,学生要重视对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梳理与再复习,重点掌握识别说明方法的技巧。
◆强化训练
(2022·湖南)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开篇自问自答,点明在大自然中保存有时间的记录,从而引出地质学上的 “时间”。
B.第⑤段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岩石形成缓慢,岩层顺序往往会被打乱。
C.第⑦段加点词“很可能”是对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表示猜测,体现用词准确、严谨。
D.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详尽解析了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脉络清晰。
【解析】结合“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分析,可知B项错误。
考点3 信息提取与概括
◆备考指导
在信息提取方面常见的题干设问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特点、功能、影响。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的哪几个方面内容
在信息概括方面常见的题干设问有:
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走红的原因。
2.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法则的合理性。
针对上述的题干设问方式,学生在备考时要通过练习掌握一些方法。缩写是培养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重要方法。缩写训练先从缩写句子开始,将结构复杂的句子,去掉限制、修饰和补充说明的部分,保留主干,但不改变句意,进而进行段落和全文缩写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平时应注意学习的缩写方法有:
1.摘录法,指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摘录原文重要语句,适当增加衔接语连缀成文。
2.删除法,指删除次要内容,保留主要内容。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概括法,指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把原文中相关段落连缀成简要的几句或一句话。把段缩成句,把长句缩成短句,等等。务必使缩写后的内容尽量保留原意,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强化训练
(2024·齐齐哈尔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对于大熊猫而言,它居无竹不要紧,食无竹却不得了。它成为“竹林隐士”并非因为喜欢竹林的清雅,而是为了以竹为食。
在大众眼里,大熊猫只以竹子为食, 其实倒也不然。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竹子是一种极为低效的食物,因此大熊猫一遇到机会,还是要“开开荤”的。曾经,人们多次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发现有大熊猫进入村落羊圈捕食
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来,在“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这句话前,就必须加上“一般”这样的限制词。此外,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类①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譬如,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 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
【注释】①食肉目,是哺乳纲下的一目,食肉目动物俗称猛兽或者食肉兽。
(摘编自郭晔旻 《“竹林隐士”的饮食生活》)
【材料二】
人们喜欢大熊猫,不仅因为它们的外形、动作可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譬如在动物园观赏大熊猫时,就能发现它们只要醒着就总在玩耍,一会儿在木梯、树木上爬上去趴下来,一会儿抱着轮胎滚来滚去。事实上喜欢玩耍是大熊猫的天性, 野生大熊猫在吃饱喝足后就会进行各种游戏,甚至有时会下山跑到村子里拿当地农户的水桶器皿当玩具玩。
在可爱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自身各种特化生态特性以及疾病困扰,野生大熊猫生存艰难。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现因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大量减少的情况,这
这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熊猫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 但以竹子为主食的习性其实给它们的肠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竹子纤维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又加重了肠胃的负担,使得肠胃疾病成为它们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肠扭转、痉挛等疾病成为青壮年大熊猫的高发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猫幼龄和老龄时的常见病,每当春秋气候突变时,它们就容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概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危害最大。相关专家调研发现,野生大熊猫
寄生蛔虫的数目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猫体内虫体数量可达300条以上, 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除蛔虫外,蜱类寄生虫也是野生大熊猫身上常见的寄生虫,其中血蝉危害较大,感染率达到100%,会导致大熊猫消瘦、营养不良。
(摘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材料三,请从身体构造角度概括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的原因。
【答案】①大熊猫锋利的犬齿和裂齿,有助于撕食肉类。
②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有强壮的角质爪,有利于捕食动物。
③大熊猫有发达的咀嚼肌肉,咬合力惊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能力。
首先,根据题干筛选出关键词“材料一”“材料三”“身体构造”“属于食肉目的原因”。其次,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与题干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帮助快速筛选、提取和概括关键信息。“材料一”“材料三”给出文本阅读
的范围,将阅读内容圈定在两则材料中。“身体构造”“属于食肉目的原因”指向答题角度和答题内容,提示在阅读文本时提取与大熊猫身体构造相关的信息,找出大熊猫身体构造和食肉目归属的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此外,在生物分类上, 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一句中,关键词“食肉目的一员”“身体构造”给出提示,关注后续文本“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从中可以得出两条关
键信息,即①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②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其中“而且”表递进关系,提示关键信息有两条,防止信息提取缺失。根据材料三生物学家的提到“吻部有发达的咀嚼肌肉,咬合力惊人”看出与“食肉目”相关,也可以提炼出关键信息。
【答案】
示例:①提供适合大熊猫玩耍的设施或玩具。
②保证竹子的数量充足。
③适当投放适合大熊猫食用的肉类食物。
④监测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2.如果你是大熊猫保护志愿者,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保护大熊猫的建议。
考点4 图文匹配
◆备考指导
1.图标类
第一步认真审题,整体把握题旨。审题包括审题目的要求、图表的标题和具体内容。要认真读懂图表的内在含义、参透题旨,特别注意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方向和角度,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第二步细看图表,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将图表中涉及的比较对象、比较角度或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仔细进行对比分析,“横向+纵向”双向观察,关注数据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第三步关注图表细节。图表中的“注”“说明”往往起提示作用,对准确读图表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步归类别,准备概括。在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要把相似或相近的内容加以归类,合并同类项,对答案进行“瘦身”。同时,注意题干字数要求,尽量用原材料中的字词概括,概括时尽量不加修饰语。
答题步骤:图表—观察解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2.图画类
第一步观察画面,弄清构图要素。抓住画面要素,包括主体、背景、人物、话语、标题等。
第二步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根据画面特征说明,不可脱离图文信息去异想天开地添枝加叶。
第三步注意说明顺序。注意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按顺序依次描述画面的内容。
答题规范:
①图标、图画说明——这是一幅“……”的图画,画面的中间/画面的主体是……画面左面是……右面是……前面是……后面是……上方是……下方是……
②图标(徽标)、画面赏析——这是一幅以……为主题的图标(徽标)或图画+介绍画面+该图标(徽标)或画面的寓意是……表达了……的祝愿(体现了……的希望)。
3.漫画类
要先认真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挖掘隐含信息;再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明,一般可选用“赞扬”“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答题规范:漫画寓意揭示——叙述画面内容(如有标题,一定要写出来)+揭示漫画主题+指出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
4.流程图
第一步审题干,抓要点。审清题干,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到表述主体或中心内容,明确表述的对象及要求。
第二步理概念,明作用。①方框中的信息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图中的关键环节,表述时不能遗漏。②带箭头的横线展示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③横线上信息属于概念间关系发生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
第三步理层次,明顺序。观察流程图:理清层次关系,分析各环节或概念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过渡词或关联词。
第四步畅表达,全信息。分析流程图,按要求和趋势或走向选择准确的词语表述信息,注意不要遗漏关键词或环节,注意字数限制。
5.示意图
第一步根据图中箭头及方向标等指示,分清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第二步认识到达目的地需要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之间到达目的地需要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之间的方位又是怎样的关系。
第三步弄清楚上述两个方面后,再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清楚表达信息。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的比反对的要多。
C.对于减少机械重复地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对于减少机械重复地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的与反对的一样多。
“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B、C三项正确。D项有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减少机械重复地刷题,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的比反对的要多。并不是“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的与反对的一样多”。故选D。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