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 徒跣( ) 怫然( )
休祲( ) 韩傀( ) 以头抢地( )
缟素( ) 色挠( ) 寡人谕矣( )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大王加惠 (2)以大易小
(3)故不错意也 (4)请广于君
(5)秦王怫然怒 (6)伏尸百万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8)亦免冠徒跣
(9)以头抢地耳 (10)休祲降于天
4.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该书是一部 体史书,是西汉时期 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
5.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仓鹰击于殿上。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虽千里不敢易也
D.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土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唐雎不辱使命》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廷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唐雎不辱使命》在叙事时,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8.下列句中加点的人称,分别属于哪个类型?请归类。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③先生坐!何至于此!
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⑤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属于谦称的是( )
(2)属于尊称的是( )
(3)属于一般客气称呼的是(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秦王使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也:__________________。
(2)岂直五百里哉?
哉:__________________。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__________________。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尔:__________________。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安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在和秦王的斗争方式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联系现今生活谈一谈。
15、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牺牲生命。请列举出两例。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16、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 (2)以头抢地尔
(3)景公说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18、【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 A______”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 B_____”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 C_____”,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归国
19、【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
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 ”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 D.勉许为办事(赞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乃共克期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以候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 欲报之于陛下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23.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答案
jū xiǎn fú jìn ɡuī qiānɡ ɡǎo náo yù 2.C 3.(1)施予恩惠(2)交换(3)在意。错,同“措”(4)增广、扩充,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5)愤怒的样子(6)横尸在地(7)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8)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9)碰,撞(10)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4.战国策 魏策四;国别;刘向 5.D 6.C 7.B 8.(1)①⑤ (2)③ (3)②④ 9.(1)我想要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呀!(2).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4).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10、(1)呢,疑问语气 (2)呢,反问语气 (3)吗,疑问语气 (4)罢了,陈述语气
11、①通“苍”,青色 ②穿丧服 ③道歉 ④明白
12、(1)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2)韩国、魏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国土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3、(1)示例:知人善任 (2)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3)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智勇双全
14、唐雎面对强大的敌人,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恶势力,如犯罪分子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与恶势力作斗争,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把恶势力打倒。
15、示例:屈原直言敢谏,被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讲演》。
16、 ①. 增广,扩充 ②. 碰,撞 ③. 同“悦”,高兴 ④. 谋划,商量
17、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
18、A.天子之怒 B.致死不赦 C.援戟将斫之
19、(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2)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3)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4)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5)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
20.D
21.BC
22.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
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23.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