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8:27:07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赤壁赋
第二课时
第4、5段:宾主同欢之喜
第4段文言知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 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逝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 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像这样时圆时缺,却 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3.虽:即使
4.是:这;适:享有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 水 变 ——逝者如斯 不变——未尝往也 ②从取与不取的角度 月 人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卒莫消长也 ——代代相承 正视现实 把握当下 寄情山水 及时行乐
人生短暂 随遇而安
不取——非吾所有 取 ——与子共适
4.苏轼是如何劝慰和说理的?
第5段文言知识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1.洗盏更酌:更,再。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2.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3.既白:已经发白,已经天亮了。
既尽、狼藉——“无秩序 ”的畅饮
5.结尾有怎样的韵味?
枕藉、不知——“不设防 ”的酣眠
尽情享乐、宾客同欢
旷达人生观的实践
探究研讨
探究1.首尾两段同写“乐”,有什么区别
首段之“乐”——月夜泛舟之乐,重感官审美的愉悦
尾段之“乐”——精神畅游之乐,重哲理思考的超越
探究1.首尾两段同写“乐”,有什么区别
探究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赋体传统表现手法,假托一个“客”来作 为议论的对立面
一沉郁,一旷达;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主与客是一个人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 客是现实的感受和苦恼,
而主是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后的哲学领悟。
探究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客问答 抑客申主
思。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 一方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幽怨, 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 精神的超脱
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探究3.“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 自我的辩论。仿照示例,从文中各找一处体现儒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 一方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
情怀幽怨,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儒家思想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固一世之雄也
礼赞三国英雄,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 精神的超脱
道家思想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吾与子之所共适
正视不自由的现实,寄情山水,及时行乐
探究3.“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
我的辩论。仿照示例,从文中各找一处体现儒道思想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英雄安在、世事无常 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登仙乏术、理想幻灭 变与不变 乐观旷达 取与不取 及时行乐
月下泛舟之乐
主客问答之悲
宾主同欢之喜
课堂小结
由乐转悲
因悲生悟
课堂拓展
【问题一】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士子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 有过与客人类似的悲叹,你能举出这方面的文句吗?
【解题关键】本题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鉴赏、
古诗文积累。
【思路引领】1.把握文中客之“悲”的内涵。
2.关联相关情感主题的诗文。
【参考答案】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 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 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 操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
【问题二】
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 人的怀古之情,搜集写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赤壁上的不 同情思,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李白《赤壁歌送别》
杜牧《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苏辙《赤壁怀古》
文天祥《读赤壁赋前后二首》
何景明《题苏子瞻游赤壁图》
袁枚《赤壁》
【解题关键】本题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考察情感意蕴和 对文化意义的探究。
【思路引领】1.搜集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归纳不同诗文主要的情感意蕴。
3.探究景物描写背后的文化观念。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人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主要有三种:礼赞赤壁风景,崇拜三
国英雄,追慕东坡之风。
这些不同情思,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思想的具体体现。三国英雄崇拜
体现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礼赞江山胜景和追慕东坡之风则体现寄情山水、适时
归隐、全身而退等道家思想。
文人们在赤壁上寄托的情感正是儒道互补思想的表征,这些思想互为补充、
彼此相济,共同融会于传统文人的内心,使得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居庙堂之高而不自矜,处江湖之远而不自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
现实又飘逸,既稳重又洒脱,具备了宠辱偕忘、圆融自足的人格。这些美好的
品性代代相传,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程。
谢谢收看!(共20张PPT)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七单元
赤壁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 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 游记,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
的性质,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其特 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铺陈文采,抒写情志)”。
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语句上,句式错落而追 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协调。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有关情感的字词,说
一说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 月下泛舟 乐(乐甚)
二 (2~3) 主客问答 悲(愀然、哀、悲)
三 (4~5) 宾主同欢 喜(喜而笑)
第1段:月下泛舟之乐
第1段文言知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既望,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通常农历每月十六为既望。而农历月初的第一 天叫朔;阴历每月末的一天叫晦。
2.属:劝人饮酒
3.少焉:一会儿。焉:语气助词。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放任。如,去、往。任凭小船飘去,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冯,同“凭”,乘。 虚,太空。浩浩然好像要凌空驾风而行。
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苏轼和客人因何 而乐?
朦胧梦幻 辽阔旷远 澄明空灵
苏畅陶醉
悠然自得 超然物外
情景交融

第2、3段:主客问答之悲
第2段文言知识: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1.渺渺兮予怀: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主谓倒装)。
2.客有吹洞箫者:有一个吹着洞箫的客人(定语后置句)。
3.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指江面浮动的月光。船 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行。
4.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形 容声音细微悠长。
5.舞、泣:使起舞、使哭泣。
从箫声中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与苏轼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相契合。
从歌声中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暗含着 理想遥不可及、思君而不能见的失意。
2.苏子的“愀”从何而来?
第3段文言知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1.危坐:端坐。
2.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这样呢?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3.下江陵:攻下
4.顺流而东:向东进发
英雄安在、世事无常 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登仙乏术、理想幻灭
3.客人因何而悲?

英雄安在、世事无常 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登仙乏术、理想幻灭
吊古伤今之悲
课堂小结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月下泛舟之乐
由乐转悲
课堂拓展
【问题一】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题关键】
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参考答案】
D,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问题二】
第2段作者是如何形容箫声的?
【解题关键】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鉴赏文章的能力。
【思路引领】1.概括描写了箫声的什么方面什么特点。
2.指出表现这些内容和特点的手法。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箫声:用“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直接表现箫声的凄凉哀怨,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描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表现箫声感人的效果。其中第一二个角度是实写,第三个角度
是想象虚写,这一段文字还借助于夸张、比喻等手法,把箫声 的悲咽低回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