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提分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提分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9 19: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要点总结】
一、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时间 亚洲 欧洲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中国北方: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3-6世纪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7-8世纪中期 阿拉伯:7世纪,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
二、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变化 原因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杀戮、奴役及从欧洲传来的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欧洲人数量大大增加 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美洲
出现了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三、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时间
二战后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非洲→中东产油国 亚非→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20世纪 90 年代 东欧国家→西欧北美
【提分训练】
1.“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 )
A.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
C.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2.《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些规定反映了( )
A.马在游牧民族的重要地位 B.赫梯帝国已成为法治国家
C.法典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赫梯人打击一切偷盗行为
3.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帝国。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
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
4.16世纪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称为“克列奥人”,以区别生于西班牙的“半岛人”。到18世纪中后期,一些克列奥人开始自称为“美洲人”,并愈发痛恨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拉美独立运动加快民族觉醒 B.人口迁徙催生新的民族认同
C.欧洲人的种族歧视观念浓厚 D.西班牙的殖民霸权受到挑战
5.18世纪下半叶,“文明”一词在欧洲出现并流行开来,此时的欧洲人随着其扩张步伐遍布世界,使生活于欧洲的知识分子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这些进入欧洲人视野的“他者”,促使欧洲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文明”意识。由此可知,“文明”一词在欧洲的出现与流行( )
A.带有殖民意识形态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C.引领世界思想潮流 D.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
6.如图为当前拉丁美洲种族构成示意图。这可用以说明( )
A.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 B.近代殖民活动带来深远影响
C.欧洲文化成为拉美文化的主流 D.拉美国家移民政策相对宽松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
C.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
8.1860年,澳大利亚淘金热核心地带(“维多利亚殖民地”)新辟矿区基础设施落后,新鲜蔬菜与副食品难以实现远程补给,而欧洲矿工又不擅长农业。1871年以来,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由此可知( )
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
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
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
9.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中心。据统计,这一地区使用非英语人口的比例高达51%,全美国的这一比率是21%。所使用的非英语语言中,排前三位的是西班牙语(36.7%)、汉语(16.6%)、其他印欧语言(9.3%)。美国硅谷的这一现象可折射出( )
A.外来族群的深层矛盾 B.呈现“知识精英迁移”的趋势
C.国际协作的日益深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流出地
10.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11.有学者撰文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资金主要来自主权国家的自愿捐助,而且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国家提供,限定“支出用途”的方式实际上是变相地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活动 B.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
C.人道主义援助缺乏有效监督 D.联合国难民署行动效率低下
12.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族群构成的国家,三个主要族群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是来自周边大国或文明区域的移民,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为了包容性社会的建立,新加坡政府制定《宗教和谐法令》以确保各宗教互相尊重,成立“少数种族总统理事会”以确保任何法令措施不会对少数种族不利。同时构建了具有激励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对社会组织给予经费等多项支持,以此来增强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新加坡历任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德治国,通过社会教化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规范民众的行为,其中通过学校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社会教化的重要途径。为包容性社会提供服务另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民间社团,其中,新加坡华人组成的宗乡社团担当着重要角色。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曾志敏《强政府、强社会——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加坡与美国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包容性社会”建立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加坡“包容性社会”建立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认同
材料
1788年,英国在澳洲建立了早期的殖民地之后,大批土著居民死于殖民者的屠杀和其带来的病原体,欧洲白人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的主体,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1901年,为维护白人利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制定了《移民限制法案》,法律给予了移民官员高度的自由决定权来阻止非欧裔人们进入澳大利亚。
为取得二战的胜利,澳大利亚被迫推行大规模移民计划,广泛地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招募移民,使欧洲白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澳大利亚被列入种族主义阵营。1952年,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与向非种族隔离一起被联合国总委员会列入会议议程,受到同声谴责。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减弱,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而排斥亚洲移民的政策,不利于与亚洲各国保持友好关系。多地的非欧民族为争取公正的待遇爆发了反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1972年,澳大利亚移民部长宣布接受并资助非欧洲裔移民入境;1973年,工党志特拉姆政府也宣布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并强调不同民族或种族文化应和平共处,以后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进这一政策。
——摘编自刘有发《浅谈澳大利亚国策的演变》
(1)指出材料中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加以阐释。
(2)澳大利亚文化政策的变化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推动了欧亚大陆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古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亚大陆共同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赫梯严厉惩处偷盗马的犯罪行为,结合所学,马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是重要的财产和军事资源,地位重要,A项正确;仅根据赫梯帝国制定法典不足以得出赫梯帝国已成为法治国家,赫梯帝国实行国王专制,法治国家是在近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引用的法典内容都涉及马,惩处偷盗马的犯罪行为也是对平民财产的保护,不能体现“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打击盗马行为,而非一切偷盗行为,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贵霜帝国的建立客观上促使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故选A项。材料没有人口迁徙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贵霜帝国对丝绸之路的阻碍及难民问题,C、D两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美洲出生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称“美洲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体现了这些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所以实质上反映了人口迁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认同,B项正确,这些克列奥人虽然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不能说明是由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后裔对美洲的认同,并不能说明欧洲人种族歧视观念的浓厚,排除C项;虽然克列奥人反对来自西班牙的父兄辈,但无法体现他们对西班牙殖民霸权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下半叶,欧洲人随着其扩张步伐遍布世界,欧洲的知识分子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情况,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文明”意识,“文明”一词在欧洲出现和流行与殖民扩张息息相关,带有殖民意识,故选A项。材料与资产阶级革命和人文主义无关,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一词带有的意识形态,而不是该词引领世界潮流,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向美洲的殖民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逐渐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图表中相关数据即为其产物,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体现为奴隶贸易,殖民侵略等,与材料信息“种族构成”不符,排除A项;欧洲文化是拉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其主流文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近代殖民活动的历史影响”,而“拉美国家移民政策”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可知,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没有涉及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排除B项;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属于政治斗争领域,与材料中文化特色不符合,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解决了矿区基础设施落后、新鲜蔬菜难以补给的问题。这表明华人在矿区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矿区的蔬菜供给问题,并未涉及南太平洋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其他移民群体(如欧洲移民)的作用,也没有全面体现“多元移民”对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世界市场需求或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中心,其语言多样性尤为显著,反映了硅谷地区人口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特征,也体现了该地区对全球知识精英的吸引力和包容性,B项正确;仅凭语言占比只能看出外来族群的构成,不能得出外来族群的矛盾,排除A项;硅谷地区的人多是以个人身份服务提供服务,不等于国家间协作,排除C项;仅凭硅谷一地的情况不能断定世界人口流动的总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联合国难民署的绝大部分资金由少数富裕国家提供,他们通过限定“支出用途”等方式对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有违人道主义的初衷和原则,说明全球难民救助机制有待完善,B项正确;材料提及少数国家的干预“改变了难民署难民保护活动的人道主义性质”,但不代表“西方主导全球难民救助”,该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道主义援助的监督问题和行动效率问题,排除C项、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导致社会矛盾突出”可知,美国面对移民融入困境而实行收紧政策,这说明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务实性和利己性,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并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未作对比,A项排除;材料强调美国实行移民收紧趋势,不是放松,C项排除;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移民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但没有“一体”,D项排除。故选B项。
13.答案:(1)特征:国家立法保障(法制化特征);官方与民间组织双管齐下(多元化手段);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儒家化特征);华人发挥重要作用。
(2)影响:缓和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维护了新加坡社会稳定;有利于新加坡经济发展,使之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新加坡政府制定《宗教和谐法令》以确保各宗教互相尊重”可知国家立法保障;根据材料“同时构建了具有激励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对社会组织给予经费等多项支持,以此来增强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可知官方与民间组织双管齐下;根据材料“新加坡历任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以德治国,通过社会教化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规范民众的行为,其中通过学校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社会教化的重要途径”可知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根据材料“新加坡华人组成的宗乡社团担当着重要角色”可知华人发挥重要作用。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对世界等角度去思考,具体分析可得:缓和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维护了新加坡社会稳定;有利于新加坡经济发展,使之讯速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14.答案:(1)变化:由“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阐释:非欧移民的大量进入;国际社会对种族歧视政策的指责;二战后欧洲经济衰落;亚洲经济发展较快;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这一系列的原因促使澳大利亚改变国策。这一变化有利于改善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促进国际交往;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移居澳大利亚,推动其经济发展;有利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2)启示: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文化都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解析:(1)变化:由材料中“1901年,为维护白人利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制定了《移民限制法案》,法律给予了移民官员高度的自由决定权来阻止非欧裔人们进入澳大利亚”及“1973年,工党志特拉姆政府也宣布现在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并强调不同民族或种族文化应和平共处,以后历届政府都积极推进这一政策”可知,由白澳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阐释:由“为取得二战的胜利,澳大利亚被迫推行大规模移民计划,广泛地从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招募移民,使欧洲白人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可知,非欧移民的大量进入;由“1952年,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与向非种族隔离一起被联合国总委员会列入会议议程,受到同声谴责”可知,国际社会对种族歧视政策的指责;由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减弱,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及所学可知,二战后欧洲经济衰落;亚洲经济发展较快;由“多地的非欧民族为争取公正的待遇爆发了反种族歧视的游行示威”可知,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以上这一系列的原因促使澳大利亚改变国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国际交往上,有利于改善澳大利亚的国际形象,促进其国际交往;自身经济和社会上,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移居澳大利亚,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2)启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等角度分析,如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家的发展需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