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辽宁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及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辽宁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及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19:51:28

文档简介

2025辽宁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答题卡2025辽宁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2分)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殷红(yān) 气冲斗牛(dǒu) 校补(jiào) 鲜为人知(xiān)
B.卓越(zhuò) 藏污纳垢(gòu) 黝黑(yǒu) 万丈狂澜(kuáng)
C.哺育 (bǔ) 微不足道(zú) 丰饶(ráo) 脑浆迸裂(bèng)
D.豁亮(huó) 奋不顾身(gù) 震悚(shǒng) 酣然入梦(hān)
2. (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味着 要树立远大志向,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 的精神走稳走实人生的每一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 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
A.不仅 还 锲而不舍 矢志不渝 B.既 又 矢志不渝 锲而不舍
C.不仅 还 矢志不渝 锲而不舍 D.既 又 锲而不舍 矢志不渝
3. (2分)下列各项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中“心灵”是名词,“比”是动词,“博大”是形容词。
B.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凑过来说:“唉!这次您……”句中的“太”是副词,“唉”是拟声词。
C.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句中四个“和”词性分别是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修辞。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六十六卷,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诗人、作家。
C.“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胡”是古代对西北民族的称呼。
D.《骆驼祥子》除了写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等等
(2)(3分)下面用思维导图对《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经历进行梳理,请补全空缺处的内容。
5.(6分)默写。
(1)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 ,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3) ,惟解漫天作飞雪。(韩愈《晚春》)
(4)雄兔脚扑朔, 。(《木兰诗》)
(5)《木兰诗》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 (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对上面的两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由笛声写起,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B.甲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
C.乙诗通过描写人留雁归,显得哀婉伤感,寓意深远。
D.两首诗都调动了听觉、触觉和视觉感官进行描写。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国史补》)
【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③伏局:认输。
7.(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微颔之 但当涉猎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宿于逆旅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自谓天下无敌 D.良宵难遣 康肃笑而遣之
8.(5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9.(2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10.(4分)从甲文“ ”一句和乙文“ ”一句中可以看出陈康肃公与王积薪都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
【材料】
①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看到“雷”“当”“窗”这些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呢”。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在民族母语中的“明”(光明、明亮的意思)字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
②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③中国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衣服、房屋、书籍、周具,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破损的废弃,人们都习以为常。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也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摘自袁鹰《文字的魅力》)
【材料二】
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摘自《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材料三】
“仓颉之初作书,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叙》中的这段文字说明: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这表明汉字构形在独体字发展到一定数量后便不再走独体发展的道路,而是以现有的独体字形为构件,采用相互组合的方式产生新字。造字方式的这种改变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合作机制的思想。
(摘自王贵元《汉字构形中的思想和智慧》)
【材料四】
象形字:“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引申义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11.(2分)根据上面四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字“明”,是日和月合在一起,是光明、明亮的意思。
B.科学地学习汉字的方法是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学。
C.象形造字法形成的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是组合造字法,形成的多是合体字。
D.汉字“行”由甲骨文的独体字,演变为隶书、楷体的合体字,部首是“彳”。
12.(4分)汉字的魅力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3.(2分)请根据【材料四】推断“行”字的词义。
(二)(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
月光滴在粽香中
①夏风的形状,是风吹麦浪的模样;丰收的颜色,是麦田里的一片金黄。
②又到一年收麦季,夏风拂过金色麦田,成熟的小麦翘着头随风起舞,等待着颗粒归仓。每到此时,端午节就快到了,在老家,端午是离不开粽子的。
③儿时,盼着过节,多半是因为能吃上好吃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只有端午节才能吃上粽子,那时,不知道粽子是什么,只是在外婆的描述中,知道端午节的粽子要有一颗红枣,至于什么寓意,外婆也没说清楚,那个像饭团的东西,在外婆的嘴里成了诱人的美食。从此,粽子香甜的味道印在了脑际,节日也就留在了心底。
④记忆中,端午节正是农忙时,母亲在忙着收麦种玉米的时候,还不忘去沙河边芦苇荡,采上一捆宽长的芦苇叶,然后买一点糯米和红枣。端午节前两三天,母亲拿出家里的大铁盆,把粽子叶泡上,再找来蒸馒头和面的盆分别把糯米、红枣泡上。看着慢慢舒展身子的糯米和红枣,我们总不停地围着大盆转,一天总要跑上几趟,眼巴巴地望着、期待着,馋得直流口水。
⑤端午前后,收麦基本进入尾声,院里院外全是晾晒的小麦,母亲一大早摊晒好小麦,就拉着平板车来到打麦场,把“翻场”翻腾出来带着麦糠的麦粒,堆成堆,一车一车拉到村头风口大的地方,铺上雨布,趁有风的时候,用木锨“扬场”,把麦粒和麦糠镶嵌着不少麦芒。
⑥夜幕降临,母亲拉着几口袋“扬场”得来的小麦,到了家里,累得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还不断地喘着粗气,过了一会儿,母亲拿起水瓢,咕咚咕咚地喝上几大口水,总算缓了过来。此时,月上枝头,虫鸣蛙声时而响起。
⑦晚饭后,弯弯的月牙儿挂在夜空,散发着微黄的光亮,一阵阵凉风吹来,院子里全是麦香味。母亲说:“明天就是端午了?”外婆说:“是的。”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这时,母亲把泡着粽叶、糯米、大枣的盆端到业区门口母亲和外婆就开始包粽子了。
⑧一听说包粽子,我放下手中的作业,赶紧围上来看稀奇。只见母亲捡起二三片泡好的粽子叶,横着,头挨头、尾联尾地拼接起来,随后,在头部折一下,用左手捏住叶子,形成个漏斗状的容器,先扔个枣进去,再把泡好的糯米装上。
⑨接下来,就到了关键步骤了。母亲右手把粽子叶折起来,把糯米盖严,如同给盒子盖上盖,并顺势把“漏斗”握住,保持形状,且不让米漏出来。这个步骤有难度,许多人把握不住,也就学不会包粽子。最后,是捆粽子。空出来的左手拽过绳头,用右手大拇指头夹住,左手在右手握住的部分,用劲缠上两三圈,左右手配合打个活扣,再用剪刀把线绳剪断,这样,一只四个角、呈菱角状的粽子就包好了。
⑩我也想把包粽子的手艺学到手,让母亲手把手地教了几遍也没能包个成型的粽子来。母亲说,粽子要包得紧致才有型,看着就有食欲,咬着也有口劲儿,而且需要煮一个多小时,松了容易散落。
母亲包的粽子确实美观、结实、耐煮,一个个粽子整齐地码在盆中,在月光的照射下,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熟睡的婴儿偎依在母亲的身旁,不时地发出鼻鼾声,月光里滴着糯米和苇叶的清香,如一溪甘泉,流淌在我们的心间。
一盆糯米见底,母亲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意,终于包完了。看着母亲端起装满粽子大盆的双手都在发抖,我想母亲真的很累了。母亲将包好的粽子放到大锅里,再放上几十个鸡蛋,然后添上满满一锅水。外婆烧着锅,锅底下木柴不一会噼噼啪啪地响起来,锅屋里冒出了缕缕炊烟……这样一大锅粽子,外婆连续烧一个多小时的火,中间母亲还将锅里的粽子翻个个儿,以保证粽子熟得均匀。
渐渐地,粽子的味道出来了,香气飘满了院子。
等我们早上睁开眼,满屋子粽子香味早已飘进鼻子里了。迫不及待地翻身爬起来。母亲把所有的粽子从锅里捞出来,粽子仍旧温温的,剥开就可以吃,我拿起一个粽子,急切地剥去粽叶,糯米晶莹剔透,红枣白里透红,蘸上白糖,吃一口,又软又黏,唇齿留香。和粽子一起煮过的鸡蛋,已经和粽叶一个颜色,极像茶叶蛋,同时又带着米和苇叶的清香,吃起来,味道极佳,香糯甜美的滋味一下就钻到了心里头。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道: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作“粽子节”比较亲切些。
是的,“粽子节”就要到了,夜空里粽香氤氲,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
如今,端午节的气氛似乎越来越淡了,但对家乡的那缕粽香却是越来越怀念了,那份粽香里的乡思也是越来越浓,越来越浓!
月光下,剥开一个粽子,清香里带着丝丝枣香,蘸些白糖,绵软、甜润、清香,那是儿时美好的回忆。
14.(3分)选文⑧⑨段对母亲包出美观、结实、耐煮的粽子做了详细的描写,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① →放一个枣子和泡好的糯米→② →③
15.(4分)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揣摩第⑦段的精妙之处。
16.(2分)赏析第 段的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香糯甜美的滋味一下就钻到了心里头。
17.(4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选文以“月光滴在粽香中”为题的妙处。
18.(4分)选文第 段中“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中阵阵清香指哪些清香?
(三)(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
母亲的口头禅
①我妈最爱的口头禅,应该是这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兄弟姊妹6个,从小至大学习成绩都不错,应该是拜她这口头禅之赐。
②她排行第二的口头禅,想必轮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这话几乎天天在耳边响起,所以我不到3岁就明白: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凡事都要懂规矩,守规矩。
③“小人不可交,恶人不可近。”这句老话,我妈也爱翻来覆去地念叨。她提醒我们不要以小人为友,更要远离歹人,是不是怕我们吃亏上当呢?是,却也不全是。一般情况下,她紧接着会甩出“吃亏是福”来教育我们。由此看来,我妈担心的其实是“近墨者黑”。
④“树挪死,人挪活。”同样是她的一句口头禅,这6个字在我们家日常出现的频率虽不算太靠前,但是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所以我要把它摆在这里。
⑤我大哥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一番,就离开故土去广东卖竹凉席;我二哥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离开家乡去广州工作;我也在20岁出头时放弃了政府机关的铁饭碗,去深圳闯荡,而后出国……我想,这些都与我妈这句口头禅有莫大关系——它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几兄弟的指导思想。
⑥我妈也并非一味鼓励我们有足够胆量去闯世界,她时不时还搬出另一句口头禅作补充:“走一步,看三步。”言下之意,凡事别贸然行动,要高瞻远瞩,稳步前行。
⑦至于“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话不但我妈说,我爸也常说。
⑧我去深圳头半年,摆地摊卖报纸;刚到澳大利亚时,去车行洗车、在肉店擦地板……正是遵循了这话的指导思想。喜的是,到深圳的第六年,我买房子过上了小康日子;到澳洲的第七年,在国外的公司里,拿到了所在部门的最高时薪。
⑨我们家祖辈都是农民,所以我妈的口头禅也带着农家特有的味道,比如“扁担有多粗,箩筐装多重”。意思是,量力而行,且行且珍惜。
⑩当我出版了18本书,在老家建了个粉墙黛瓦的四合院,四乡八里的人都来送我一堆堆吹捧话时,我就用我妈那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口头禅来敲打自己,提醒自己在诸多方面仍是个小学生。
我妈是孤儿,从小在农村长大,读书少。她讲不出高深大道理,也不爱画框框告诫儿女“禁止那样,必须这样”,她直截了当用口头禅当育儿经。甚至于说了也不解释,只不厌其烦在嘴边反反复复。仿佛在表明她的态度——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父母没法替你们长出翅膀,所以,你们自己去意会吧。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母亲才是最厉害的老师!
得益于我妈的口头禅,我这半生没走歪路,也少走弯路,一直是阔步前行走正道。
19.(3分)选文第①~③段,母亲的三句口头禅分别是从哪三个方面教育我们?
20.(3分)选文第⑤段加点的“这句”指的是哪句?结合这段内容分析原因。
21.(3分)选文第 段的作用有哪些?
22.(2分)身边也一定有人经常说某一句口头禅吧?请你写出来,并说说这句口头禅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四、写作(50分)
23.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邓稼先领导技术人员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氦弹,了不起:阿长为迅哥儿买来渴盼已久的《山海经》,了不起;父亲付出半生心血终于建成新星的九级台阶,了不起。你心中了不起的人是谁呢?
请以“了不起的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啄木鸟每天会将一棵棵大树从根到梢检查一遍,敲打一通,不停地尝试,以找到里面的虫子。试错是啄木鸟每天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只有挥别错的才能遇见对的,关键是要在过程中学着不放弃。
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2分)C
2. (2分)A
3. (2分)C
4.(5分)
(1)(2分)A
(2)(3分)①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②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③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5.(6分)马上相逢无纸笔 独坐幽篁里 杨花榆荚无才思 雌兔眼迷离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 (3分D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7.(3分)D
8.(5分)
(1)(2分)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
(2)(3分)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可否下一局棋。
9.(2分)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10.(4分)从甲文“公亦以此自矜 ”一句 和乙文“ 自谓天下无敌 ”一句中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王积薪的棋术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自己的对手。打算去京城闯荡,在一家旅店借宿。熄灭蜡烛后,听见隔壁年老的主妇招呼她的儿媳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磨,可以下一局棋吗?”妇人说:“好的。”老太太说:“第几道下子了。”妇人说:“第几道下子了。”各自说了几十次。老太太说:“你输了。”妇人说:“我认输了。”王积薪暗暗记住,第二天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那两个人的棋艺水平都是自己无法达到的。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11.(2分)D
12.(4分)示例:①能引发美妙联想;②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不可替代;③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④建立群体合作机制的思想。
13.(2分)道路。
(二)(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
14. (3分)将两三片粽子叶拼接并折成漏斗状 用粽子叶折起来盖严糯米并保持形状 用绳子捆扎并剪断
15.(4分)内容上:第⑦段描绘了端午节前夕,母亲劳作一天归来,在月光下决定包粽子的情景。通过对母亲疲惫状态的描写,如“累的一下子瘫坐在地上,还不断地喘着粗气”,展现了母亲的辛苦。而“明天就是端午了?”“那得抓紧包粽子,明天早上小孩上学还能吃上,母亲絮叨着”则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即使劳累仍不忘为孩子准备端午节的粽子。
结构上:此段承接上文母亲白天的劳作,又引出下文母亲和外婆包粽子的情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的叙事更加连贯自然。
16.(2分)“钻到”这个字用得非常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它写出了粽子的香糯甜美滋味迅速而强烈地进入心里的感受,突出了粽子味道的美妙和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粽子的喜爱和品尝粽子时的满足与快乐。
17.(4分)①营造意境:“月光滴在粽香中”这个题目营造了一种优美、温馨且富有诗意的意境,将月光与粽香相结合,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②点明要素:题目点明了文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即月光和粽香,使读者能迅速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③情感寄托:月光通常给人以宁静、温暖的感觉,粽香则代表着家乡和亲情,题目蕴含着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之情。
④增添韵味:这种富有诗意和韵味的题目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想要去探究文中所描绘的故事和情感。
18.(4分)“月光里滴着一阵阵清香”中的“阵阵清香”指的是:
①糯米和苇叶混合的清香:这是粽子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香气。
②母亲和外婆的爱所带来的温暖的清香:母亲和外婆在月光下为家人包粽子,其中蕴含着她们对家人的关爱。
③童年美好回忆的清香:作者回忆儿时端午节的情景,充满了对童年欢乐时光的怀念,这种回忆也带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④家乡的味道所散发的清香:家乡的端午习俗、亲情氛围等构成了独特的家乡味道,这也是一种清香。
(三)(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
19.(3分)第①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从学习方面教育我们;第②段“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是从行为举止方面教育我们;第③段“小人不可交,恶人不可近”是从交友方面教育我们。
20. (3分)“这句”指的是“树挪死,人挪活”。原因是大哥去广东卖竹凉席、二哥去广州工作、“我”去深圳闯荡和出国,这些行为都受到了这句口头禅的影响,体现了这句口头禅鼓励人们勇敢地去外面闯荡的思想。
21. (3分)第 段的作用有: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母亲的口头禅对“我”的积极影响;照应开头,突出母亲口头禅的重要作用;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2. (2分)示例:我身边的一位朋友经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口头禅的积极意义在于,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它能激励我们积极思考,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被困难吓倒。
四、写作(50分)
【答案】例文一:
了不起的他
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是我心中的英雄。他身材不高,但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和从容。这种自信和从容,源自于他的才华与努力,更源自于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热爱。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他在美术和手工制作方面的造诣。只要给他一张图片,他便能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度将其临摹出来,那画面栩栩如生,简直如同原作的再现。我常常将他的临摹作品带到学校,每次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围观和赞叹,让我倍感自豪。
有一次,我看到课本上有一个制作竹节人的手工活动,心生向往。我向父亲表达了我的想法,他二话不说,便带着我上山砍竹。我们精心挑选了几根竹子后回家,却发现竹子是实心的,制作难度极大。然而,父亲并没有被这个问题难倒。
他拿起小刀,开始熟练地处理竹子。先是去掉竹节上的凸起,再小心翼翼地挖空竹子的内部。由于竹子细小且实心部分坚硬,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竹子裂开。但父亲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无比的耐心,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当父亲将制作好的竹节人递给我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栩栩如生的竹节人,仿佛就是课本上的那个小人儿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兴奋地跳了起来,紧紧地抱住父亲,嘴里不停地喊着:“爸爸,你真的太了不起了!”
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的才华和努力,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了不起。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我总会想起父亲制作竹节人的场景。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态度,激励着我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己。我知道,只有像父亲一样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成为真正的了不起的人。
例文二:
从失败中汲取智慧,于试错中寻得成功
人生如一幅画卷,或明或暗,或喜或悲,而失败与成功,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诚哉斯言。啄木鸟以不断的试错,探寻树木的奥秘,而我们亦应如此,从失败中汲取智慧,于试错中寻得成功。
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然而,失败并非终点,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正如爱迪生所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不会发光的方法。”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正是这些失败,为他最终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失败,使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
面对失败,我们不应畏惧,而应勇敢地接受挑战。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们应该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失败中不断成长,逐渐接近成功的彼岸。
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试错中不断探索。啄木鸟在寻找虫子时,需要不断地敲打树木,尝试各种方法。同样,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需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试错,我们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
当然,试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尝试。我们需要在试错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试错中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失败与成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智慧;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地试错,在试错中寻得成功。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