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辩论》选修第六单元《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演讲与辩论》选修第六单元《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3: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演讲与辩论》选修第六单元《蛊惑青年与鬼神的踪迹》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苍皇 晴朗温和 狠毒无比 残缺不全
B.踪迹 波涛汹涌 奋不顾身 慢不经心
C.精采 倒霉透顶 蜂拥而至 胡思乱想
D.理睬 目瞪口呆 遍体鳞伤 凶残嗜杀
答案:D
解析:【分析】A,苍-仓;B,慢-漫;C,采-彩
【点评】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2.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D.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B
解析:【分析】例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A.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着急”D.名词作状语。“在草中”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个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因此,词类活用与否,关键看其所处的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作状语,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这样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可以总结一些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按照税率法定原则,政府遭遇紧急情况时希望调整税率,只要突破法律的_____,就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决定。
在北京偷挖18米地下室致道路塌陷的人大代表李宝俊却是“违建提案”的______人,真是莫大讽刺。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逝世,各种悼念文章刷屏。其实他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刻,______都可以在《人民日报》上找到踪迹。
A.授权 附议 几乎 B.授权 复议 简直
C.受权 附议 简直 D.受权 复议 几乎
答案:A
解析:【分析】“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附议”指同意别人的提议,作为共同提议人。“复议”一是指对已作决定的事作再一次的讨论;二是法律用语。“几乎”表示客观,“简直”表示主观,程度比“几乎”高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看她模样还算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像一个 的人。
②鲨鱼又钻进水里,嗅出了 ,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③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 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④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 世界。
A.安分耐劳 踪迹 杜撰 领悟
B.安分守己 踪影 撰写 领会
C.安分耐劳 踪迹 撰写 领悟
D.安分守己 踪影 杜撰 领会
答案:A
解析:【分析】安分守己: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安分耐劳:规矩老实,守本分,勤劳。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形影(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杜撰:没有根据地编造。撰写:写作。领悟:领会;理解。领会: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戏剧种类繁多,除国粹京剧外,还有山东的吕剧、柳子戏、上海的沪剧、越剧,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等地方剧种。
B. 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风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C. 宋瓷特殊的美质,汲取自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皆可从陶瓷装饰画中觅得踪迹。
D. 《红楼梦》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那种寻觅读者中之“知音”的意味呼之欲出。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柳子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B将括号移到后引号的后面;C项省略号多余,应该去掉。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中央工作的主要原则,刮骨疗毒甚或壮士断腕,要不怕阵痛,这一过程具有艰巨性与反复性,因此必须再接再励。
B.因为一场名誉权官司,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长期以来在书店里难觅踪迹,这让很多读者遗憾不已。
C.优秀的人,独行在沉默的时光中,忍受着清贫与寂寞,踏着血汗的阶梯,攀上了他人企盼的高度;曾经的苦与累,成了他蜇伏的背景。
D.金价的波动,唤醒了中国市场对黄金的购买热情,而投资大鳄和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多空恶战,经网络放大,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戏噱的色彩。
答案:B
解析:【分析】A.再接再厉 C.蛰伏 D.戏谑
【点评】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7.对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亦以明死生之大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⑤不能容于远近 ⑥诡踪迹,草行露宿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道中手自抄录
A.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B. ①④/②⑥⑧/③/⑤⑦
C.①③/②⑤⑦/④⑥/⑧ D. ①④/②⑤⑧/③⑥/⑦
答案:B
解析:【分析】①④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②⑥⑧都为名词作状语;③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⑤⑦都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个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因此,词类活用与否,关键看其所处的位置。动词前的名词往往活用作状语,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这样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可以总结一些
8.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A.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答案及解析:【分析】
答案:B
解析:【分析】“杳无踪迹”,一点踪迹都没有,谓不知去向。使用恰当。(A项“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C方兴未艾:事物 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视觉艺术不是新生事物,可用“如火如荼”。D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马航MH370客机失联已接近100小时,美国、越南、老挝等10个国家加入搜救队伍,但仍未发现失联客机踪迹。
B.丹麦前驻华大使的夫人、研究汉阙的专家燕妮·帕尔感慨地说:“我在北京看了许多图片、文字资料,没想到这块汉阙竟是这样精美?”
C.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D.干扰素不仅是制服病毒的法宝,而且还是抗癌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干扰素对淋巴癌、肺癌都有显著疗效。
答案及解析:【分析】
答案:D
解析:【分析】A “联合早报”应为书名号。B句末不需疑问,应用句号。C项“用……来说”表示插说,应用逗号,不应用冒号。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0.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 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D.经过我国航天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科研攻关,负载着国人千年梦想的“嫦娥一号”踏上了38万公里奔月的漫长之旅。
答案及解析:【分析】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耄耋之年” “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耋”是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耄耋之年”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形容年寿很高,根据后面的“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这个内容可知本句使用恰当。
B项 “杳无踪迹” “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杳无踪迹”意为一点踪迹都没有,指不见行踪,不知去向,与本句要表达的在国内各大书店找不到《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意思符合。
C项“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在本句中用来形容“《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使用恰当。
D项“旷日持久”,指长期持续下去或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含贬义。用来形容科研人员的攻关不恰当。
【点评】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成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能够理解和掌握,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语境能够准确地把握,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选择。因此,对成语,平时的识记要对成语分类识记,可按感彩、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谦敬成语、语法功能等进行分类;做题时,应细读材料,把握语境的感彩、陈述对象等要素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
是 , ; , 。
答案: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鳞”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月夜”景色的几句 , 。 , 。
答案: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 皓”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 。
答案: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暝”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 。
答案: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幽”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 , 。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 。
答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具”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马说》一文中描写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句子是 , 。
答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马说》一文中描写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是 , , 。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材”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是 , 。
答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什么诗。
答案:边塞诗
(2)本诗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什么?
答案:直接抒情。表达建功立业、渴望为国杀敌、忠君报国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3)任选一个角度对划线诗句进行赏析。
答案:视觉听觉结合(声音色彩)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既有画面描绘又有声音渲染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判断诗歌的题材,需要根据平日积累,结合题目和诗句内容,不难看出应是边塞诗。(2)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断应是直接抒情;至于回答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上文内容以及诗歌题目,不难作答。(3)“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甲)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乙)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写“亭亭画舸”,(乙)诗中写“柳毵毵”,都是借乐景写哀情。
B.(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乙)诗第三句却刚健有力,一洗伤感情绪,体现了唐人的豪放气度。
C.(甲)(乙)两诗首句都写到了柳,(甲)诗为暗写,(乙)诗为明写。
D.两首诗都写到“酒半酣”,都写出了离别者于半醉半醒之间体味到的别情的无奈。
答案: B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别鉴赏(甲)诗的第三、第四句。
答案:(甲)诗第三句虚实相生,明写自然界的风波,又暗示人生的风雨。第四句化无形为有形,“离恨”可用船载,具体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愁。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手法。B项“(甲)诗第三句感伤哀愁”错误。韦诗三四句不过是比一、二句在情感上更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远行人断肠了。而郑诗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诗人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2)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描写技巧、表达技巧、抒情技巧。题干要求“分别”鉴赏,那么三、四句就不能放在一起分析。“不管烟波与风雨”,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不管”两个字,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说它可以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庾信·《愁赋》),可以抛——“故故抛愁与后人”(白居易·《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可以剪——“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断愁”(《忆樊楼》)…郑文宝用“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2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首联是如何表现作者百忧缠心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且多。
(2)本诗以“忧”贯穿全诗,结合诗句回答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案:生活的艰辛,结合“心关桂玉天难晓”分析;仕途的不顺(人生郁郁不得志)结合“运落风波梦亦惊”以及“当年志气俱消尽”分析;生命的衰老,结合“白发新添四五茎”分析。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首联意思。第一句写通宵达旦的雨,暗示作者也通宵未眠;第二句把作者的忧心比喻成雨中滋生的春草。回答时,既要写出所用修辞方法,也要加以分析。(2)回答此题,要统观全文。在首联点出“百忧”之后,颔联写“心关桂玉”,说明担忧的是生活问题;写“运落风波”,说明担忧的是仕途的不顺。尾联写“白发新添”,说明担忧的还有生命的衰老。
【点评】炼字的题目,找诗歌的“诗眼”,“诗眼”主要从两个方面讲,第一,诗歌内容围绕某个词语展开,第二,某个词语在诗歌结构中相当关键,起到统领全诗或成为诗歌前后转折的纽带
四、语言文字运用
24.下图是“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介绍这个标志图案的构图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答案:图案介绍: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1”和“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
象征意义:“18”意味着成人,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长成,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标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标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能准确描述图案画面的组成,能说明象征意义。
【点评】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常考查对图形的要素和含义的准确表述。观察画面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对于标识图,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注意是否有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对于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25.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丁玉坤,自强美丽的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轮椅天使”。她爱笑,即使回忆起苦难的童年,①;她爱美,漂染的头发映衬着精致的妆容,残疾的身体并未阻止她追求时尚的脚步;她好强,从“吃低保”到帮助“吃低保”的贫困残疾人,②。残疾并不可怕,③。她坚信,只要热爱生活,勇敢地追求梦想,一样可以走出精彩的人生。
答案:①灿烂的笑容也从未在她的脸上褪去。
②坚强的信念撑起了她的微笑人生。或:她用不懈的奋斗(靠坚强的信念)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③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信心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高考试题中比较常出现。连贯题要注意其说明顺序或表达的逻辑,从前后照应关系中理出语句的前后顺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