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
(2)命偿其直 偿: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3.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①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②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③入土之浅深,藏荄④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植德:树德,培养道德。②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朝开暮敛。③遑计:哪里顾得上考虑。④萎(gāi):草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6.本文是如何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守敬①
①(守敬)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授提举②诸路河渠。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③。守敬更立闸堰④,皆复其旧。
②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⑤篇类,整齐分抄⑥。
③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⑦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
(选自《元史·郭守敬》,有删减)
【注释】①郭守敬:元朝杰出科学家。②提举:管辖。③淤浅:堵塞。④闸堰:闸门堤坝。⑤比次;按顺序排列。⑥分抄(miǎo):分类细致。⑦敝:同“蔽”,遮蔽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荐”有“进献”“祭祀”“推举”等义项,“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中的“荐”应为“进献”之意。
B.“新历告成”中的“成”与成语“百炼成钢”中的“成”意思相同。
C.“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中的“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D.“于是复置都水监”中的“置”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欧阳修)中的“置”意思相同。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B.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C.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D.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10.班上开展“古代科学家大推荐”的活动,郭守敬在被推荐之列。请你依据上文,概括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萧会理,字长才。少聪慧,好文史。太清二年,侯景围京邑。台城陷,侯景遣前临江太守董绍先以高祖①手敕召会理,其僚佐成劝距之。会理曰:“诸君心事,与我不同。天于年尊,受制贼虏,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岂得违背。且远处江北,功业难成,不若身赴京都,图之肘腋。吾计决矣。”遂席卷而行,以城输绍先。至京,景以为侍中、司空,兼中书令。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时范阳祖皓斩绍先,据广陵城起义,期以会理为内应。皓败,辞相连及,景矫诏免会理官,犹以白衣领尚书令。
②是冬,景往晋熙,京师虚弱,会理复与柳敬礼谋之。敬礼曰:“举大事必有所资,今无寸兵,安可以动?”会理曰:“湖熟有吾旧兵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听吾日定,便至京师。计贼守兵不过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内应,直取王伟②,事必有成。纵景后归,无能为也。”敬礼曰:“善。”因赞成之。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与弟祁阳侯通理开遇害。
【注释】①高祖:与后文的“天子”都指梁武帝萧衍。②王伟:侯景的谋士。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制贼虏 制:挟持 B.以城输绍先 输:献给
C.期以会理为内应 期:等待 D.景矫诏免会理官 矫:假托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A.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B.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C.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D.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会理和他的下属对候景以天子名义发出的诏令,有着不同的看法。
B.萧会理考虑到天子的处境,同时希望寻找机会成就功业,决定前往京城。
C.萧会理在祖皓起义失败之后遭受牵连,被侯景惩罚,失去了原有的官职。
D.萧会理趁侯景在外,以自己的三千余旧部为内应攻打京城,结果失败被杀。
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
(2024·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訾汝道①
《元史》
訾汝道,德州齐河人。…母高氏治家严,汝道承顺甚恭。母尝寝疾,昼夜不去侧。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无私蓄,我一旦不讳,此物非汝有矣,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拜曰:“吾父母起艰难,成家业,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无以报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竟辞之……
性尤友爱,二弟将析居②,汝道悉以美田庐让之;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汝道割己田各畀③之,使食其租终身。里中尝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携米,历户馈之。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不听,益周行问所苦,然卒无恙。……尝出麦粟贷人,至秋,蝗食稼,人无以偿,汝道聚其券焚之……
【注释】①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四》,有删节。訾zī,姓。②析居:分家。③畀bì:给予。
15.选文除了訾汝道,还提到的人物有( )
A.家人与乡邻 B.同窗与恩师 C.友人与商贩 D.官员与郎中
16.《元史》中的部分列传分为“良吏”“孝友”“隐逸”等类别。选文被列入了“孝友”一类,请结合选文分析原因。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汝素孝,室无私蓄 天下缟素(《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B.汝道恨无以报大恩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C.使食其租终身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D.多市瓜及携米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三章》)
(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家长安( )
(2)朕不明,乃至是( )
(3)时贼珍用山积( )
(4)固辞,改工部(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21.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禁止伐木,毋覆窠,毋杀孩虫。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是月也,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毋竭川泽,毋焚山林。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
季春之月: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①、赐贫穷;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修利堤防,道达沟渎②,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③。
(摘自《礼记·月令》《吕氏春秋·仲春》,有改动)
【注释】①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 ②渎:小水沟,小水渠。 ③合乐:许多乐器合奏。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蛰虫咸动
(2)祀不用牺牲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
24.读完本文,围绕“古人的智慧”谈谈你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
(2)命偿其直 偿: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3.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 到 抵偿,赔偿 2.这也是官署的财物,擅自折花的人(我)一定惩治他。 3.李皭为官期间到民间考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引导百姓向善,乡人都受到感化而归顺,说明他是一个关爱百姓、治理有方的官员;他告诫家人不可贪赃,并惩治违反规定的从仆,说明他是一个清正廉洁、坚持原则的人;职位比他高的官员向他索要财物,他没有任何回应,说明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到村落里询问百姓的疾苦。 至:到。
(2)句意:命令他赔偿橘子的价值。偿:抵偿,赔偿。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此……也,判断句,表示“这是……”的意思;官物,官署的财物;擅,擅自;折,折断,这里指折花;治,惩治。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李皭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如家人”可知,李皭在担任福建将乐县令期间,春秋行乡饮酒礼时深入村落,主动询问百姓的疾苦,而且通过善道引导,使得乡人受到感化而归顺,当地治安良好,这足以证明他关爱百姓,治理有方;
由“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尝出郭省敛,从仆摘道旁一橘”“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可知,当家人擅自折桂、从仆摘橘时,他都严肃处理,毫不留情,这体现出他清正廉洁,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
由“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可知,面对上级索贿,他毫无回应,最后选择辞官,这种坚决不迎合不正之风的行为,彰显了他刚正不阿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李皭担任福建将乐县的县令,在春秋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到村落里询问百姓的疾苦,牧童和妇女都围拢过来,他用善道引导他们,诚恳真挚的样子就像对待自家人。满一个月,县里的人都受到感化而归顺,境内没有盗贼,诉讼公堂很少有鞭打的惩罚声。李皭刚到任时,和家人约定说:“在任为官,俸金以外的都是赃物,不能因为丝毫财物连累我。”官署里有两棵桂树,正逢花开,李皭指着它们说:“这也是官署的财物,擅自折花的人一定惩治他。”从此家人不敢簪戴桂花。他曾经出城考察收取租税,随从的仆人摘了路边的一个橘子,他回头看到,责备说:“怎么能破坏法规从你开始!”立刻下马用棍子打他,命令他赔偿橘子的价值。过了三年,上级官员有索要财物馈赠的,他没有回应,于是辞官回家了。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①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②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③入土之浅深,藏荄④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植德:树德,培养道德。②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朝开暮敛。③遑计:哪里顾得上考虑。④萎(gāi):草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6.本文是如何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
【答案】4.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 5.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6.开篇通过“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十分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并从中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接着以“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 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
坚:坚韧。萎:枯萎。故:原因。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另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句意为:人能够考虑未来而作长远打算,做什么事情像本木一样把跟深扎,那么就会看到雨露不感到高兴,看到霜雪不感到惊讶。
“人能虑后计长”一句意思完整,“事事求为木本”前省略主语,应在其前面断开,“则”前面一般要断开,“见雨露不喜”和“睹霜雪不惊”是对称的句子,之间要断开,“而”通常在前面断开,
正确的断句为: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把握。
从文章开篇“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一句可知,这部分分类描述了木本、藤本、草本的特点,从“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可以看出木本、藤本、草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从“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草本之根愈浅”等词句可知,木本、藤本、草本寿命和生长特性不同的原因是根的深度不同,因此开篇通过对草木的不同分类进行描述,强调了根的深度对植物寿命和生长特性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
“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写自己从农民和花农种植植物身上得到了养生处事的方法,前面写木本、藤本、草本的特点,这里写自己得到的感悟,这就自然而然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下文“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一句写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而这个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从上文木本、藤本、草本的寿命和生长特性得出来的。由此可知,这里是用“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从“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这句话中的“其为身也挺然独立”“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等词句可知,文章告诉我们: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点睛】参考译文:
草木的种类非常繁多,但如果我们要对其进行分类,那么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藤本植物的根相对较浅,因此它们较为柔弱并且需要扶持来生长,藤本植物的生长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来计算。草本植物的根更浅,因此它们更容易因风霜而受损,草本的寿命通常截止到一年。根关乎到万物生长年限长短的命运。想要让这些草木长得丰茂,就要稳固它的根部。我从有经验的农民和花农种植植树的方式上得到了养生处事的方法。人能够考虑未来而作长远打算,做什么事情像本木一样把跟深扎,那么就会看到雨露不感到高兴,看到霜雪不感到惊讶。它的身姿傲然挺立、笔直而坚定,至于有遭到刀斧的砍伐,那就是天数了。难道是灵椿古柏所能避免的吗?如果它不尽力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那么就是藤木本身,也只能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完成事情,别人站着我也站着,别人倒下我也倒下。木槿花朝开暮敛,它生长时不考虑明天的事情,它尚且不知道根是何物,哪里顾得到考虑根入土是深是浅、根藏的是厚是薄呢。这是和草木一类的啊。唉!世上难道缺乏本来是草木一类却没有草木的寿命的藤本的后代吗?这是造物者偶然发生的过失,不是天地间待人接物的常态。
(2024·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守敬①
①(守敬)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授提举②诸路河渠。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③。守敬更立闸堰④,皆复其旧。
②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⑤篇类,整齐分抄⑥。
③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⑦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
(选自《元史·郭守敬》,有删减)
【注释】①郭守敬:元朝杰出科学家。②提举:管辖。③淤浅:堵塞。④闸堰:闸门堤坝。⑤比次;按顺序排列。⑥分抄(miǎo):分类细致。⑦敝:同“蔽”,遮蔽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荐”有“进献”“祭祀”“推举”等义项,“文谦荐守敬习水利”中的“荐”应为“进献”之意。
B.“新历告成”中的“成”与成语“百炼成钢”中的“成”意思相同。
C.“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中的“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D.“于是复置都水监”中的“置”和“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欧阳修)中的“置”意思相同。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B.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C.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D.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
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10.班上开展“古代科学家大推荐”的活动,郭守敬在被推荐之列。请你依据上文,概括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答案】7.C 8.A 9.(郭守敬)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 10.(1)他修复古渠,表现他是一个精通水利的科学家。
(2)他和王恂制定新历法,表现他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科学家。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的意思是: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说他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荐”应为“推举”之意,并非是“进献”之意。
B.“新历告成”的意思是:新的历法终于编纂完成。“成”意思是“完成”;“百炼成钢”的意思是: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成”意思是“变成”;两个“成”意思不相同。
D.“于是复置都水监”的意思是:于是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置”意思是“设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意思是:于是取出一个葫芦放置在地上。“置”意思是“放置”;两个“置”意思不相同。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应该赶快就办。可知,“帝览奏”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喜曰”是皇帝说话的表情,“当速行之”这是皇帝说的话;故断为: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异:不同;操:志趣;嬉戏:耍玩游戏。
1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先是,古渠在中兴者,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第③段“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可知: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郭守敬面对古渠的废坏情况,他采取措施重建闸堰,使得这些古渠恢复了原来的灌溉功能。他向皇帝陈述了水利建设的多件事,并有成果。由此可见郭守敬是个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
结合第②段“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十七年,新历告成。十九年,恂卒。时历虽颁。然其推步之式与夫立成之数,尚皆未有定稿。守敬于是比次篇类,整齐分抄”,可知:郭守敬和王恂率领南北的日官编纂新的历法,郭守敬将其中的推步方法和一些固定的数值按顺序排列整理好,并将其整齐分类细致。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精通天文历法的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郭守敬)他的志趣从小就跟别人不同,不喜欢耍玩游戏。中统三年时,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说他是位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他思维灵巧,胜过平常人。元世祖忽必烈命他进见时,派他担任管辖各个地方河渠的官职。在这之前,过去在中兴地区存在的古老渠道,自从战争以来,渠道被废弃损坏,淤积了许多泥沙,变得水深不足。郭守敬重新建立了闸门和水坝,所有的地方都被修复恢复到了原来的状况。
当初,秉忠认为《大明历》自辽、金以来已经沿用了二百余年,建议进行修正,但未能完成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左平定后,元世祖想采用他的建议,于是让郭守敬和王恂率领南北的日官,在各地分别掌管测验和推步的工作。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终于编纂完成。至元十九年,王恂去世。当时虽然已经颁布了新历,但其中的推步方法和一些固定的数值还没有最终确定。郭守敬于是按顺序排列整理这些内容,并将其整齐分类细致。
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趁机向皇帝上奏了关于水利建设的十一件事。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应该赶快就办。于是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让郭守敬为主管。至元三十年,皇帝从上都回朝,路过积水潭,只见(来来往往的船很多)船头接连船尾,把水面都遮蔽了。他非常高兴,把它起名为通惠河,赐给郭守敬钱钞一万二千五百贯。
(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萧会理,字长才。少聪慧,好文史。太清二年,侯景围京邑。台城陷,侯景遣前临江太守董绍先以高祖①手敕召会理,其僚佐成劝距之。会理曰:“诸君心事,与我不同。天于年尊,受制贼虏,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岂得违背。且远处江北,功业难成,不若身赴京都,图之肘腋。吾计决矣。”遂席卷而行,以城输绍先。至京,景以为侍中、司空,兼中书令。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时范阳祖皓斩绍先,据广陵城起义,期以会理为内应。皓败,辞相连及,景矫诏免会理官,犹以白衣领尚书令。
②是冬,景往晋熙,京师虚弱,会理复与柳敬礼谋之。敬礼曰:“举大事必有所资,今无寸兵,安可以动?”会理曰:“湖熟有吾旧兵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听吾日定,便至京师。计贼守兵不过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内应,直取王伟②,事必有成。纵景后归,无能为也。”敬礼曰:“善。”因赞成之。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与弟祁阳侯通理开遇害。
【注释】①高祖:与后文的“天子”都指梁武帝萧衍。②王伟:侯景的谋士。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制贼虏 制:挟持 B.以城输绍先 输:献给
C.期以会理为内应 期:等待 D.景矫诏免会理官 矫:假托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A.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B.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C.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D.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会理和他的下属对候景以天子名义发出的诏令,有着不同的看法。
B.萧会理考虑到天子的处境,同时希望寻找机会成就功业,决定前往京城。
C.萧会理在祖皓起义失败之后遭受牵连,被侯景惩罚,失去了原有的官职。
D.萧会理趁侯景在外,以自己的三千余旧部为内应攻打京城,结果失败被杀。
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在寇手,每思匡复,与西乡侯等潜布腹心,要结壮士。
【答案】11.C 12.A 13.D 14.即便在叛贼侯景手下任职,萧会理还是常常想着挽救国家,和西乡侯等人暗中安插亲信,邀约结交勇士。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C.句意为:希望让萧会理作为内应。期:希望。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本句句意为:这时百姓厌恶贼人,(都)思考着听从命令,从丹阳至京口的百姓,没有不同意这样做的。“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写出百姓对贼寇的痛恨的态度,是两个主谓结构,期间需要断开,“自丹阳至于京口”写出响应的人数之多,“靡不同之”写出百姓赞同这件事情的一致态度。所以,断句为:于时百姓厌贼/咸思用命/自丹阳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故选A。
1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D.“为内应”表述有误。依据②段“会理曰:‘湖熟有吾旧兵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听吾日定,便至京师。计贼守兵不过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内应,直取王伟,事必有成。纵景后归,无能为也’”句意可知,萧会理趁侯景在外,让自己的旧部三千余人为外援,自己作为内应,里应外合,想共同攻占京城,结果起义失败被杀。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虽:即使;寇:指叛贼侯景;手:手里,这里指手下任职;每:时常;思:想着;匡复:挽救国家;潜:暗中;布:安插;要:邀请;结:结交。
【点睛】参考译文:
萧会理,字长才。小时候聪明有智慧,喜好文史书籍。太清二年,侯景围攻京城。台城失陷,侯景派遣前任临江太守董绍用高祖的名义,手持皇帝的命诏书命令萧会理前来。他的僚佐成劝他拒绝召唤。会理说:“诸君的心事,和我不同。天子的性命尊贵,受到贼人的挟持,现在有手谕召我入朝,作为臣子的,怎么能违背呢。而且(我们)远处江北,功业难有成就,不如亲自赶赴京都,在天子左右(为他)谋划。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于是带着所有的军备出发,把南兖州城献给绍先。来到京都,侯景任命他做侍中、司空,同时担任中书令。他即便在叛贼侯景手下任职,萧会理还是常常想着挽救国家,和西乡侯等人暗中安插亲信,邀约结交勇士。当时范阳人祖皓斩杀了绍先,占据广陵城起义,希望让萧会理作为内应。祖皓起义失败,供辞中牵连涉及了萧会理,侯景假托诏令免去萧会理的官职,仍然(让他)凭借平民百姓的身份担任尚书令。
这年冬天,侯景前往晋熙,京师兵力虚弱,萧会理又与柳敬礼图谋起兵(的事情)。敬礼说:“举行(这样的)大事一定要有做为资本的东西,现在手里没有多少士兵,怎么可以行动?”会理说:“湖熟有我旧兵三千余人,昨日有人来告诉(我),到时可以响应聚集,听到我起兵日子定下来,就能来到京都。估计贼寇的守兵不过千人罢了,如果大兵在外进攻,我们在内配合,直接捉拿王伟,事情一定能成功。即使侯景回来,也不能有所作为了。”敬礼说:“好。”因此赞成起兵。这时百姓厌恶贼人,(都)思考着听从命令,从丹阳至于京口的百姓,没有不同意这样做的。后来起义的事情没有成功,和弟弟祁阳侯萧通理一起被杀害。
(2024·贵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訾汝道①
《元史》
訾汝道,德州齐河人。…母高氏治家严,汝道承顺甚恭。母尝寝疾,昼夜不去侧。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无私蓄,我一旦不讳,此物非汝有矣,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拜曰:“吾父母起艰难,成家业,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无以报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竟辞之……
性尤友爱,二弟将析居②,汝道悉以美田庐让之;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汝道割己田各畀③之,使食其租终身。里中尝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携米,历户馈之。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不听,益周行问所苦,然卒无恙。……尝出麦粟贷人,至秋,蝗食稼,人无以偿,汝道聚其券焚之……
【注释】①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四》,有删节。訾zī,姓。②析居:分家。③畀bì:给予。
15.选文除了訾汝道,还提到的人物有( )
A.家人与乡邻 B.同窗与恩师 C.友人与商贩 D.官员与郎中
16.《元史》中的部分列传分为“良吏”“孝友”“隐逸”等类别。选文被列入了“孝友”一类,请结合选文分析原因。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汝素孝,室无私蓄 天下缟素(《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B.汝道恨无以报大恩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C.使食其租终身 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D.多市瓜及携米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三章》)
【答案】15.A 16.①訾汝道对母亲十分孝敬。母亲生病的时候,能够昼夜伺候在床边;母亲给他财物,訾汝道不接受,并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报答父母恩德感到遗憾。
②訾汝道对弟弟、乡里邻居等十分友善。把那些肥沃的田地和宽敞的房屋全部分给了弟弟,并在弟弟去世后抚养其子女;帮助贫穷无以为生的乡人刘显;家乡遭受瘟疫时,买瓜、带上粮食分给乡邻;家乡遭受蝗灾时,免除了接的债务,可见他的友善。 17.B
【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里中尝大疫”等可知,选文除了訾汝道,还提到的人物有母亲、弟弟与乡里人。
故选A。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汝道承顺甚恭”可知,訾汝道对家人遵奉顺从十分恭敬。结合“汝道泣拜曰:‘吾父母起艰难,成家业,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无以报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可知,訾汝道体会到父母成就家业的不容易,体现出孝心。结合“汝道悉以美田庐让之;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可知,訾汝道把那些肥沃的田地和宽敞的房屋全部分给了弟弟,并在弟弟去世后抚养其子女,可见他的友善。结合“里中尝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携米,历户馈之”,可知,瘟疫蔓延时,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一户户亲自送去。结合“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汝道割己田各畀之,使食其租终身”、“至秋,蝗食稼,人无以偿,汝道聚其券焚之”,可知,訾汝道帮助乡人刘显,并把欠自己麦粟租债的账簿、债券焚毁,可见他的友善。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向来/名词,白色的丝织品;
B.都有“遗憾”的意思;
C.动词,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动词,同“饲”,喂养;
D.动词,买/名词,市场,集市;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訾汝道,是德州齐河县的。……他的母亲高氏治理家庭很严格,訾汝道对家人遵奉顺从十分恭敬。母亲曾经病了,他昼夜伺候在床边。一天,母亲让人回避然后拿出若干金银珠宝说:“你向来孝顺,家里又没什么积蓄,我一旦去世了,这些东西你要好好收藏,别让其他的兄弟知道。”訾汝道哭着说:“我的父母起家很艰难,成就了现在的家业,现在田地房屋牛羊已经很多,我十分遗憾不能报答父母的恩德,怎么敢接受这些东西,让我背负不孝顺的罪名!”最后,拒绝接受金铢……
訾汝道对人友爱,两个弟弟将要分家,訾汝道把那些肥沃的田地和宽敞的房屋全部分给了弟弟;后来,两个弟弟相继离世,訾汝道接过了抚育和教导弟弟子女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乡里有个叫刘显的人,因为贫老无依,陷入生活困境。訾汝道知道后就把自己的田地割给他一份,让他有了一份固定的田租收入。有一年,当地瘟疫蔓延,人们传说吃一种能使人发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一户户亲自送去。有的人说:“瘟疫会传染人,不要去。”訾汝道不听从,更加到周围询问老百姓的疾苦,然而最终没有得病。……曾经拿出粮食的种子借给他人,到了秋天,又发生了蝗灾,人们没有能力偿还,訾汝道把这些欠自己麦粟租债的人叫来,把账簿、债券丢进了火里一焚了之……
(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①陇西牧簿,得隐②马二万匹,帝怒,收慕容悉达等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悟,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③尔善言。”遂皆以减论。
(通)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释】①覆:审察。②隐:隐藏。③旌:表彰。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家长安( )
(2)朕不明,乃至是( )
(3)时贼珍用山积( )
(4)固辞,改工部(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尊使命》)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2)清以奉国,名定不虚。
21.屈突通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安家 这,这样 像山一样 推辞 19.B 20.(1)人的生命最重要,死了就不能再生。(2)(为官)清廉侍奉国家,名声一定不虚假。 21.①为人耿直。以死劝谏文帝不要因为牲畜财产杀戮一千多人。②洁身自好。在别的将士争抢珍宝时,他独善其身,不为所动。③有自知,能进退。对自己不胜任的官职坚决推辞。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后来在长安安家。家:安家。
(2)句意:才到了这个地步。是:这,这样。
(3)句意:当时贼人的珍宝堆积地像山一样。山:像山一样。
(4)句意: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辞:推辞。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意为:怎能因为牲畜一天而杀戮一千五百人呢?以:连词,因为。
A.连词,来;
B.连词,因为;
C.介词,用;
D.动词,认为;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至:最、极;复:又、再。
(2)清:清廉;以:用;奉:侍奉;虚:虚假。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可知,屈突通为千五百人求情,愿以自己受戮来解救众人,体现出他人耿直和仁爱善良;
结合“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可知,在平薛仁杲时,面对堆积如山的贼珍,只有屈突通无所求取,皇帝也称赞他“清以奉国”,表明他洁身自好、为官清正;
结合“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可知,皇帝召他担任刑部尚书。屈突通因为不熟悉文墨,坚决推辞,最终改任工部尚书。由此可见其知进退,有自知之明。
【点睛】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先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来在长安安家。在隋朝担任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令他审查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藏的马二万匹,皇帝大怒,逮捕了慕容悉达等一千五百人,将要把他们全部处死。屈突通说:“人的生命最为重要,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陛下用最仁慈的品德养育天下,怎能因为牲畜一天而杀戮一千五百人呢?”皇帝呵斥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愿意自己去受刑,来解救众人的死。”皇帝醒悟,说:“我不明白,才到了这个地步。现在应当赦免慕容悉达等人,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都按照减刑论处。
(屈突通)跟随(朝廷)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的珍宝堆积如山,诸位将领争相获取,只有屈突通无所求取。皇帝听说后,说:“清正用来奉献国家,他的名声确实不假。”……几年后,召他担任刑部尚书。他自己因为不熟悉文墨,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
(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是月也,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禁止伐木,毋覆窠,毋杀孩虫。
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是月也,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毋竭川泽,毋焚山林。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
季春之月: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①、赐贫穷;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修利堤防,道达沟渎②,开通道路,毋有障塞。”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③。
(摘自《礼记·月令》《吕氏春秋·仲春》,有改动)
【注释】①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 ②渎:小水沟,小水渠。 ③合乐:许多乐器合奏。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蛰虫咸动
(2)祀不用牺牲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
24.读完本文,围绕“古人的智慧”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2.(1)都
(2)祭神用的牲畜 23.天子广布德令,实行恩惠,命令有关官员打开储藏谷米的仓廪,把粮食赐给贫穷的人。 24.古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生态环保、信仰精神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这些智慧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各种冬眠的虫子就都开始活动了。咸:都。
(2)句意:祭祀不需要用牲畜作为祭品。牺牲:祭神用的牲畜。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本句重点词语:布:广布。行:实行。有司:有关官员。发:打开。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结合“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季春之月:虹始见,萍始生”可知,古人他们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的更迭、动植物的行为等,总结出了“孟春”“仲春”“季春”的物候规律。这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认识,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
结合“禁止伐木,毋覆窠,毋杀孩虫”“毋竭川泽,毋焚山林”“时雨将降,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可知,古人根据物候规律,安排了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禁止伐木,毋覆窠,毋杀孩虫”,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这种生态环保意识,在古代农耕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可知,古人通过祭祀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们在重要的节气中举行祭祀仪式,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这种信仰和精神寄托,也是古人智慧的一部分。
结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以及“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公平、教育培养和人才引进的重视。这种治国理念,无疑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远见。
【点睛】参考译文:
孟春之月(正月):东风带来温暖,使大地解冻,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振动身体,鱼儿也游到冰面上来透气,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这个月,以立春为标志。立春这一天,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们,到城东郊外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天子还会在元日(正月初一)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此时,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捣毁鸟巢,也不要杀害幼小的虫类。
仲春之月(二月):开始有雨水降落,桃花李花竞相开放,黄鹂鸟也开始鸣叫。这一天昼夜平分,雷声开始响起,天空中出现闪电。冬眠的动物全部苏醒,打开洞穴的门开始外出活动。这个月里,不要兴办大型事务,以免妨碍农事活动。同时,不要使河川干涸,也不要焚烧山林。这个月里,祭祀时不用牺牲(指宰杀的牲畜),而是用玉器(圭璧)作为祭品。
季春之月(三月):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生长。天子会颁布德政,施行恩惠,命令有关官员打开粮仓,救济贫穷的百姓;开放府库,拿出钱币布帛,周济天下;勉励各诸侯国,聘请有才能的人,礼遇贤德之士。天子还会命令司空说:“即将迎来雨季,要抓紧修缮加固堤防,疏通清理水沟渠道,确保道路畅通无阻,不要有任何障碍。”到了这个月的末尾,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盛大的音乐合奏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