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演讲与辩论》选修第五单元《交朋友应多多益善还是少而精》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B. 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发生了。
C. “班里发生的这件事原因是什么呢 同学们。”班主任严肃地说。
D. 贺斯认为,不管你演什么,“总要使它单纯,始终一致。”为此,他替戏剧制定了一些“法则”。
答案:A
解析:【分析】 B “五、六点钟”表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C应为“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 D“始终一致。”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点评】本题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类型及判断标准。然后根据句子进行判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并不等于没有差别,一人有差别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不和谐的社会,也不等于不公正。
B.“微博”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也不等于不公正”应为“也不等于这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B项,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位置应该颠倒。
【点评】本题比较难。病句题为常考试题,难点在于同学们不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解题方法来正确解题。答此类题要明晰基本步骤:先找主谓宾,看搭配,接查定、状、补,看修饰;再品味语意,看逻辑。如果语法不熟,可采用抓题眼的方法,如看关联词,并列短语、否定词、明显词(是、关于、对于、在、的)等。
3.在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人反应不同,和感受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①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②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③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④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⑤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⑥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
A.①④⑤②③⑥ B.③⑥②①⑤④
C.⑤①③④⑥② D.④①⑤③⑥②
答案:D
解析:【分析】④①紧承前句,解释“感受”二字;⑤紧承①句,是对感受“颜色”“声音”的补充解说,③是比喻论证⑤句。⑥②紧承③,是对“苍松”这一比喻作的进一步解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高考试题中比较常出现。语序题要注意其说明顺序或表达的逻辑,从前后照应关系中理出语句的前后顺序即可。
4.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 )
A. 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 “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诗充满了人生哲理;试想,如果没有“老凤”的辛勤哺育和教习,“雏凤”怎么能引吭高歌!
C. 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案:B
解析:【分析】雏凤清于老凤声类似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因此前后不一致。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根据前后句的意思判断所写句子的正确与否,然后看关联词的运用。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抢抓机遇谋发展,各地干部普遍有一种计日以待的紧迫感,许多人用“五加二、白加黑”的连轴转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B.曹魏文化是安徽历史文化的重要章节,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挖掘传承其思想精华,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责无旁贷。
C.李可染的山水画能够在当代山水画坛别开生面,在于他始终奉行不断深入传统与不断感受自然并行不悖的山水画创作之路。
D.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的“世博时刻”如浮光掠影,但是它注定将给中国留下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计日以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不形容“紧迫”。B项,“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不能修饰“责任”。D项,“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与“留下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矛盾。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成语题首先要准确掌握成语的意义,弄清试题所提供的语境特点,特别是意义相近的成语要加以小心。并且要熟悉成语的设误类型,如“对象不合”“褒贬失当”“功能误用”“轻重失当”“望文生义”“敬谦错用”“不合习惯”等。还要关注两用成语,如灯红酒绿、相入非非、不三不四等。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迷惘 报怨 鬓发 带眼镜 如梦如幻 风风火火
B.滑跌 倏地 磨挲 一瞬间 华丽鬼异 和蔼可亲
C.衣兜 甜密 旋律 发牢骚 小雨如酥 原地蹈步
D.盘算 耽搁 嘴唇 芭蕾舞 霏霏细雨 妙龄女郎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报”应为“抱”,“带”应为“戴”;B项的“磨”应为“摩”,“鬼”应为“诡”;C项的“密”应为“蜜”,“蹈”应为“踏”
【点评】此类题需要音形辨义,根据不同意思加以辨别。
7.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棚檐 谵语 赡养父母 瞻前顾后
B.肩膀 诽谤 滂沱大雨 气势磅礴
C.阻挠 饶恕 分外妖娆 绕道行走
D.偌大 箬竹 遵守诺言 惹火烧身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的“膀”读“bǎng”,“谤”读“bàng”,“滂”读“pāng”,“磅”读“páng”; A项的“谵”“瞻”都读“zhān”,“檐”读“yán”,“赡”读“shàn”; C项的“饶”“娆”都读“ráo”,“挠”读“náo”,“绕”读“rào”;D项的“偌”“箬”都读“ruò”,“诺”读“nuò”,“惹”读“yě”
【点评】常用字字音需要平时多加积累,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注意相近字的读音。
8.填到下面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的记录。
B.他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答案:A
解析:【分析】后面有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所以B项说销声匿迹不对。根据意思应选A。
【点评】本题要根据前后语句的语意及前后关键的暗示性词语来判断究竟选哪句话。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除了要拓展就业岗位外,还要合理________劳动力。
② 地质科学家经常用生物的化石来_______地质年代。
③ 逆境_______可以催人奋进,顺境_______不一定导致人意志消沉。
A. 安排 断定 固然/却
B. 安置 确定 固然/却
C. 安排 确定 诚然/也
D. 安置 断定 诚然/也
答案:D
解析:【分析】安排:根据情况有计划的对人或事做好安置处理。安置:安放,是事物有着落。断定:做出结论。确定:明确而肯定。固然:本来的样子,虽然。诚然:实在,确实。
【点评】本题需要对各个词语的意思及各组词语间的区别分辨清楚,然后根据语境及暗示语进行筛选。
10.下列词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间隙(xì) 遨游(áo) 苍穹(qíng) 老骥伏枥(lì)
B.中枢(shū) 瞬间(shùn) 稍顷(qīng) 怦怦直跳(pēng)
C.蔚蓝(wèi) 液晶(yè) 目眩(xuán) 色彩斑斓(lán)
D.矫健(jiǎo) 偶像(ǒu) 椭圆(tuǒ) 坚如磐石 (pán)
答案:D
解析:【分析】 苍穹——qióng 稍顷——qǐng 目眩——xuàn
【点评】本题要求找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需要平时多加积累。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行路难》中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 , 。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沧”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忧国忧民情思的名句是 , 。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厦”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 。
答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庐”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答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滩”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青”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时句是 , 。
答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絮”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水调歌头》中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 。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晴”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答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婵”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 , , 。
答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潼”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触发作者怀古忧思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分析】本句要注意“阙”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点评】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简要说明本词的感情基调?
答案:低沉悲怆或婉转凄苦
(2)本首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有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和亡国后内心极度痛苦。
解析:【分析】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点评】对诗歌的鉴赏首先要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熟悉,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句子及重点字词的含义即可。
2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答案: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满足于田园生活)、诚恳热情的隐士。他“园收芋粟”,居家江村,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惯看宾客”说明迎客频繁,“月色相送”说明待客真诚,从中可见其人的诚恳和热情。
解析:【分析】(1)由“乌角巾”“园收芋栗”“鸟雀驯”可知,这是一个山庄;“惯看宾客”表明作者是一位访客,由此可得出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白沙翠竹江村暮”“月色新”“相送”展现出来的是一幅江村送别图。(2)“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惯看宾客儿童喜”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得食阶除鸟雀驯”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表现出气氛是和谐、宁静的,表现了锦里先生的安贫乐道精神。
【点评】(1)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景物或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2)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侧面描写及评价性的语句分析,有时,人物形象也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蒋子龙对微型小说曾经说过下面的话: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要有冒险性,拼命追求新、奇、怪、深,追求不同凡响。“步步求险,节节求艰”,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生活,它宁肯容忍偏激,也不能容忍平庸、温和。保守。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可得不可求。靠“天机偶发”,突然智来、神来、情来、兴来。它是一瞬间爆发的激情、感觉、思想,是一种智慧的信息。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靠思想推动情节,而不是靠情节推动高潮。它的尖锐是被一种巧思激发出来的。它侧重表现的是思想的世界,不是外部世界,甚至也不十分推崇感情世界。因此它不太注重故事发展的外在逻辑,破坏传统的情节构成方法。
写微型小说难,难在下笔如针灸,观人于微,观事于微,意境深而微,化雄奇、壮阔、崇高、恢宏为精巧。
请你就微型小说的选材、构思、主题、情节谈谈你对微型小说的看法。
答案:①微型小说要善于选材,截取生活中一幅剪影、一个镜头,撷取到“以小见大”的角度,从而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②微型小说要精心剪裁,合理布局,在构思上下功夫,力求含蓄,隐而不显,注意唤起读者的情绪、联想。③微型小说讲究主题的含蓄,一般不直奔主题,而往往是通过“小形象”暗示出“大形象”而达到意义的升华,从而深化主题。④微型小说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⑤微型小说常常突破常规小说的限制,只取一端,或者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有的甚至无头无尾,但包含着一定的“完整”因素,文缺意不缺,体残质不残,美在“不全”中。⑥微型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它一般只有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只包含一个矛盾结,这个结一解开,故事也就结束了。⑦微型小说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解析:【分析】本题给出了材料,材料说的 是微型小说难在要有冒险性,拼命追求新、奇、怪、深,追求不同凡响。难在可得不可求。难在靠思想推动情节,而不是靠情节推动高潮。难在下笔如针灸,观人于微,观事于微,意境深而微,化雄奇、壮阔、崇高、恢宏为精巧。因此,发表自己看法时可以从这些方面加以发挥。
【点评】对小说的看法可以从文章构思角度、也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
24.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答案:人要有勇气
解析:【分析】从上面三个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到一个中心词“勇气”。不过三个人的陈述角度不同,“勇气”使用的“对象”也不同。
【点评】本题需要概括能力,并且能够找出句子表达的重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