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演讲与辩论》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演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B.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C.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D.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文学的确失去了20世纪的那种活力,许多获诺贝尔奖的作品,琐碎、啰唆得让人不忍卒读,琐碎似乎成为了文学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A“筚路蓝缕”形容创业地艰难,句中误把它当成了事先做好准备,应改为“未雨绸缪”。B“不三不四”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不正派,二是不像样子,这里取第二个意思是正确的。C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所以选B。
2.下列新闻标题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于丹和易中天的新书最受年轻读者青睐
B. 《我的名字叫红》在中国出版,因而作者帕慕克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C. 郭敬明“抄袭门”事件的终审结果再次令“80后”作家成话题焦点
D. 《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热播带动相关报刊、杂志、图书和出版物热销。
答案:C
解析:A有歧义,年轻读者青睐的是于丹其人还是于丹的新书,是于丹的新书和易中天的新书还是于丹和易中天合写的新书;B“因而”逻辑不当;D 出版物语意包含“报刊、杂志、图书和”。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记者:您31岁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获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天才、幸运?还是其他?
B.我们来想一下:巴基斯坦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
C.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
D.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
答案:B
解析:A 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C 最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D 引号应删掉。
考点: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小吃风味独特,耐人寻味,每到此地,必然品尝。
B.迄今为止,剑桥这所名牌大学已经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一个卡文迪什实验室就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其他任何大学都不能望其项背的。
C.这篇习作中心不明确,语病较多,字迹潦草,文不加线。
D.班里不良现象蔚然成风,再不治理就会带来严重后果。
答案:B
解析:A.多指抽象的事物。C.指写文章不用修改。D.褒词贬用了。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染指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聚焦于纳粹占领及其对他的国家的影响。此前博彩公司发布的赔率表上莫迪亚诺甚至都未进入榜单,这次黑马突围竟然爆冷斩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可算诺奖评委们的慧眼识英雄之举。
A.染指 B.聚焦 C.爆冷 D.慧眼识英雄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A.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含贬义。不合语境。B.聚焦,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C.爆冷,指在某方面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情。D.慧眼识英雄:慧眼,佛教所说的“五眼”之一,今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
6.把下面的各组句子按顺序填入下面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 ,诺贝尔奖是否会继续成为“权威”的奖项,倒是很难说。
①不少中国人对内地人士得不了诺贝尔奖着急
②没诺贝尔奖中国照样发展,随着我们更强大
③而且从长远看,真正该着急的就应当是后者
④但没有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中国人获奖
⑤而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未必就一点不着急
⑥看淡看轻它会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流行态度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⑥④②①⑤
C.①⑤③②⑥④
D.⑥④①③⑤②
答案:C
解析:①提出了话题,⑤接着转了一下,提到了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中国人不获奖”的态度。总之,这两句都是在谈人们对“中国人没有获诺贝尔奖”着急,因此连在一起。③进一步强调评委应该更着急,②⑥④都是在陈述他们着急的原因,并且⑥和后面的句子衔接紧密。
7.选出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向狂放的作者李敖更是踌躇满志,认为胜券在握。
B.一代明君唐太宗深深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理,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C.新建的35号楼,因为墙体出现裂缝而轰然倒塌,真是“祸起萧墙”。
D.孔子强调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反对尸位素餐。
答案:C
解析:祸起萧墙:比喻祸患产生于内部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时候,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疑让人产生许多感慨。
B.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而如何增强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为人父母者需要面临的挑战。
C.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其作者是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创作过《红高粱》等佳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手。
D.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
答案:A
解析:B、语序不当,应为“如何激发和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C、句式杂糅,应去掉“之手”。D、“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搭配不当。
9.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中国在国际文学大奖领域的始作俑者。广大网友对其议论纷纷,有挖苦、讽刺,有恶搞,当然更多的是祝贺、赞扬。面对网络媒体毁誉参半的议论,莫言泰然自若,首次在微博上做出回应:“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人心,也看到了我自己。”
A.始作俑者 B.议论纷纷 C.毁誉参半 D.泰然自若
答案:A
解析:A.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 议论纷纷: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C.毁誉参半: 说坏话的合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D.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B.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在《黑塞说书》中倡导人们阅读杰作。
D.作家刘亮程被誉为 “乡村哲学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等。
答案:A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A项,错误,应是“诗人戴望舒《雨巷》 ”。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 。”
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本句要注意“簪”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答案: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解析:本句要注意“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 ,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解析:本句要注意“要”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
答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本句要注意“牍”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陋室铭》中描写清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答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本句要注意“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 , 。
答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析:本句要注意“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 。
答案: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本句要注意“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
答案: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本句要注意“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 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释:①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字式之,南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析。
答案:词的上片借吕洞宾的典故以及洞庭湖深邃、广袤的景象,塑造了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旷达、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形象。
(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作者通过“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了反差与强烈对比,并由此联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自己伤时忧国的情怀。
类题目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 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临江仙 送王叔济 (宋)张元千
玉立清标消晚署,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1)“冰壶”二字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
答案:一片冰心在玉壶, 纯洁美好的情致(或:高洁淸廉的情操)。
(2)“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手法(或运用想象手法)。作者不明说自己对友人感情之深,而是嘱咐鸳鸯相“问”西湖,能不能在西湖边结茅而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想法(或追随友人的愿望)。构思精巧独特,给人余韵未尽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知识积累能力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一问,由“冰壶”很容易联想到相关联的一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首句赞友人也,亦点出送别之人,形神兼备,而“冰壶”二字巧喻二人友谊之纯洁美好。(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诗句的语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即:手法+翻译+感情+生动形象,极强的感染力,即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美,并能做出一定的评述。这句表现出了词人的期盼之情,假托鸳鹭问话西湖之结庐,实则心随友人,一片深情溢于言外。“疏影”二字既衬托友人脱俗不凡之品格,又暗含对其闲雅生活向往之情。构思精巧,婉丽含蓄。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一组排比句,不改变原意。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培育、描画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答案: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解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散句变整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基准句,然后把其它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来改写,最后再调整一下语序即可。
24.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主旨;原有意象不能缺少,但描写顺序可自由;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字。
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答案:①秋日天高气爽,猎猎西风洒下(比拟)一片萧瑟。诗人登上高处,远处时时传来猿的长啸声似一曲哀歌(比喻),回荡在山间,回荡在水面,回荡在林中(排比)。远远望去,在水清沙白的辽阔江面上,不住回旋的鸟群迎风飞翔,仿佛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方向(比拟、双关)。
②连绵起伏的群山似一柄柄利剑(比喻),距天不满尺许。一条条如虬龙般盘旋屈曲的苍劲的枝干(比喻),斜倚着向下,好似要将自己的头颈伸向崖下滚滚的波涛,乘机潜游溜走一般(比拟)。盘曲的蜀道蜿蜒远去(比拟),在山林中忽隐忽现,起起伏伏。唉,这不也是我脚下的人生路吗?(反问)
解析:此题考查扩写语段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对该诗句的理解,结合分析作者当时的思想情绪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尽量发挥想象,展开联想。
25.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但是,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启示:
答案:例1.那些追名逐利、显赫一时的人总会被历史忘却,而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财富的人,尽管当时默默无闻,并不得意,终究会被历史记住,让后人敬仰。
例2.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
解析:此题可以运用纵向对比的方法概括出其启示,即根据两组人物前后的发展,不同的变化来得出合理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