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现代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 巩固和提高美术分类的知识。
2. 认识似的不同的美术作品的面貌所呈现的差异。理解到“绘画当随时代”、美术的发展当随时代。
3. 领略现代美术作品的美感,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重点:
现代美术作品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应用。
难点:
对抽象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活动
展示显得美术作品,包括课文中的图例,教师补充的图例,已经同学们在预习中收集到的图例。
2. 活动
在美术作品的类别方面,哪些美术作品所代表的类别,是上一课没有的?引出版画、设计方面的作品。
3. 活动
对各个类别的代表作品进行介绍、讨论、点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然后在课堂上完成“尝试、探索”栏目的分类填空练习。
4. 活动
学习建议与作业布置。按照本校教学实际,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练习。
课件22张PPT。第一单元 漫游缤纷的美术世界日新月异的现代美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美术:
123、4、6、5、6、10、11、7、8、版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椅子的设计建筑西班牙灯饰设计设计水墨画油画亨利摩尔简介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 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斜倚的人形” (1951年),表现一个高度精简、抽象的女性形象,是摩尔雕塑风格的典型代表。
早期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后期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1952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此后,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的赞美。
课件11张PPT。徐悲鸿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八骏图 《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为不可多得的珍品。奔马图 这匹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从神态、气势看,是一匹骏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可谓徐氏早年得意之作,画上无题款, 有“东海王孙”钤记, 章真堪澄。负伤之狮1938年,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九方皋 画中,主人公九方皋叉腰昂首站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那匹黑色骏马,目光流露出不凡的气质与智慧。他的胸有成竹与身后两个浅薄之徒的自命不凡形成了对比,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在笔墨上,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徐悲鸿高超的绘画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笔特点突出,而在骏马身上则用墨更为彰显,一张一弛,极具特色,特别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骏马的眼睛表达上,更是传神。整幅画人物和马匹都采用饱满宏大、庄严稳定的构图,当然其中九方皋和黑骏马的形象被塑造得最为高大,可谓重点突出。?
愚公移山该图极具现实意义。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这幅《愚公移山图》。田横五百士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徯我后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评述:?因为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亡,国民党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面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中。悲鸿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并象征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情。?赏析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