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八年级地理试卷
说明: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本卷试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题。
龙卷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小强同学根据天气预报将龙卷风始发地M及运动方向
在经纬网地图中作了标注。据此回答1~2题。
1. M地的经纬度位置是 ( )
A.29°N,112°W B.29°N,112°E
C.29°S,112°E D.29°S,112°W
2. 龙卷风移动的方向是 ( )
A.自北向南 B.自西南向东北
C.自南向北 D.自东北向西南
3. 据新闻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首次外访到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等三
国。玲玲想找到这三个国家在世界的位置,她最好查找 ( )
A.世界地形图 B.世界气候图
C.世界政区图 D.世界人口图
4. 本初子午线是 (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C.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线
5.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形主要以________为主 ( )
A.荒漠 B.盆地
C.山地 D.平原
6. 暑假期间小强和家人到江西庐山旅游。当他到达山顶(海拔1474米)时,不由
感叹:“这里真凉快,梅城热多了!”该现象主要由哪种因素所致 ( )
A.纬度高低 B.地形海拔
C.海陆分布 D.人类活动
7. 有关中国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B.拥有亚洲最长河流
C.长江、黄河等流入南部的印度洋 D.所有河流最终都能流入海洋
8. 下列各组省级行政中心,夏季温差最大的一组是 ( )
A.重庆、黑龙江 B.济南、长沙
C.海口、拉萨 D.兰州、福州
读下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C.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10.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11.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
A.高原 B.丘陵
C.平原 D.山地
12.下列我国的“中国之最”正确的是 ( )
A.陆地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B.最大湖泊──鄱阳湖
C.最长内流河──额尔齐斯河 D.最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及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回答13~14题。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的界线大致
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B.林业、畜牧业主要分布在②、③地区
C.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区主要分
布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D.④地区主要种植水稻、棉花、苹果
14.图中②地区分布的主要动物是 ( )
A.骆驼 B.牦牛 C.熊猫 D.考拉
15.“湿透全身,幸福终生”,这是傣族泼水节上最美好和最特别的祝福。如果你想
亲身体验,应该到我国的哪个地区 ( )
A.海南 B.湖南 C.云南 D.新疆
16.关于下列山脉两侧地理特征的叙述,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的是 ( )
A.①山脉两侧有我国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
B.③山脉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C.②山脉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D.④山脉南侧为半干旱区,北侧为半湿润区
17.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西气东输”输送的能源是核能
B.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下游,东部沿海兴建了大批水电站
C.石油是我国第一大能源,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
D.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多
读3月21日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影长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 )
A.40°N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赤道
19.这一天的节气是 ( )
A.夏至 B.春分 C.秋分 D.冬至
20.下列最适合选择汽车作为最佳交通运输工具的是 ( )
A.从广州到北京参加第二天的会议 B.游览长江三峡
C.从洛阳到郑州沿途观光 D.从上海运送10万吨大米到武汉
21.关于发展旅游业和地方文化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旅游业的发展都会给地方文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B.旅游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
C.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因此景区要大量接纳游客
D.为了保护地方文化 ,要限制旅游
读2011年世界发电量结构饼状图,完成22~23题。
22.可再生资源发电所占比例为 ( )
A.20% B.10% C.40% D.30%
23.下列日常生活行为中,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的是 ( )
A.垃圾分类放置、分类回收 B.洗碗时尽量使用洗涤剂
C.过节时给朋友寄送很多纸质贺卡 D.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24.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主要是指 ( )
A.航运价值高 B.水力资源丰富
C.流量大 D.流域内矿产丰富
25.长江上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水污染 D.洪涝灾害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26~28题。
26.可能爆发山洪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7.若甲地气温25℃,那么乙地的气温
是 ( )
A.27.4℃ B.28.2℃
C.29℃ D.22.6℃
28.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直线距离为2.6厘米,其实地距离为 ( )
A.4800米 B.6200米
C.52000米 D.5200米
29.京九铁路是我国南北向铁路线之一,它不可能经过的省份是 ( )
A.安徽 B.河北 C.江西 D.辽宁
30.“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话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
A.水量大 B.有凌汛
C.含沙量大 D.汛期短
31.图中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与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气候相符的是 ( )
A.图D B.图C C.图B D.图A
32.目前,中国总人口已接近15亿,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有 ( )
①粮食紧张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困难 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2007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相关数据,完成32~33题。
地 区 土地面积
(万km 2 ) 常住人口(万) 非农业人口
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
GDP(亿元) 进出口总额
(亿元)
长江三角洲 11 9749 65 46862 609
珠江三角洲 2.5 4492 77 25416 452
33.根据材料判断,珠江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 ( )
A.人口密度大 B.人口总量多
C.城市人口比重小 D.居民受教育程度高
34.有关两地经济发展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珠三角发展用地多于长三角 B.长三角国民生产总值低于珠三角
C.珠三角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D.长三角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5.以下四种比例尺,最小的是 ( )
A.1/40000 B.图上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60千米
C. D.1∶60000000
36.关于香港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 B.汽车制造业是香港的经济支柱
C.香港是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地 D.香港各种自然资源丰富
37.下面经纬网图中数字所示的地点中,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 ( )
A.④ B.③ C.② D.①
38.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 ( )
A.黄梅时节家家雨 B.风和日丽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夜来风雨声
39.下列天气符号中,禁止渔船出海捕捞作业的是 ( )
A. B. C. D.
40.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与其简称、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陕西—秦—太原 B.福建—闽—厦门
C.青海—青—南宁 D.贵州—黔—贵阳
41.关于我国冬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风的风向主要是吹偏北风 B.带来寒冷多雨的极端天气
C.冬季风大规模爆发时形成台风和寒潮 D.主要发源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42.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土壤质地疏松 B.年降水量均匀且丰富
C.地面植被稀少 D.过度的人类活动
43.下列省区轮廓与其对应的简称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44.台湾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哪两省移民的后代 ( )
A.闽、浙 B.闽、桂 C.粤、桂 D.闽、粤
45.下列有关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C.热带地区与温带地区的分界线 D.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46.下列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行为符合“因地制宜”观点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47.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传名录》的景观是 ( )
A.北京故宫 B.山东泰山 C.山西平遥古城 D.安徽黄山
48.四合院民居多采用色泽不艳的青砖灰瓦是因为 ( )
A.该地的风俗习惯 B.该地降水较多造成的
C.提高民居冬天御寒性能 D.北京的土壤质地决定
49.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是 ( )
A.东南多,西北少 B.四季平均
C.春秋多,冬夏少 D.夏秋多,冬春少
50.下列菜系中,以麻辣著称的是 ( )
A.粤菜 B.闽菜 C.湘菜 D.川菜
实验中学2015--2016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八年级地理试卷答案
1—10: BBCCC BBCCC
11—20: CACAC BDDBC
21—30: BAAAB CADDC
31—40: AAADD AAADD
41—50: ABCDD ABCDD
班级: 姓名: 座号:
……………………………………装……………………………………订……………………………………线………………………………………
命题人:温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