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语言的艺术》第1课《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语言的艺术》第1课《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5 14:2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语言的艺术》第1课《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________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________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的荒村。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________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A.吻 擎 萧条 无法挽救
B.吻 擎 萧索 不可救药
C.拍 托 萧索 无法挽救
D.拍 托 萧条 不可救药
答案:B
解析:分析: (1)“吻”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波浪的温柔。(2)“擎”有高举的意思,体现了郑重严肃的意味。(3)“萧索”有缺乏生机的意思,将荒村的“冷落,没有生机”表现了出来;而“萧条”侧重于经济衰微。(4)“不可救药”比“无可挽救”更形象、更贴切。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
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
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2.下面是余光中《沙田山居》中的几个句子,依次填入各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  )现在阒黑的海面。
②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  )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③马鞍山奇拔而峭峻,(  )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
④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  )。
A.出 噪 阻 踞 B.浮 鸣 屏 卧
C.浮 噪 屏 踞 D.出 鸣 阻 卧
答案:C
解析:分析:浮现有在某物体表面出现的意思,而出现没有此意;争噪有一个争相鸣叫的热闹场面,而争鸣没有热闹的意思;屏有屏障之意,而阻有阻止的意思,不符合语言环境;卧有躺着的意思,不符合所提供的语言环境。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
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
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3.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填在语段横线处(  )
他作案之后,迅速逃离现场,藏在山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山洞里,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A.八年后,警察还是找到了他,送他进了应去之处
B.警察八年后还是找到了他,把他送进了应去之处
C.八年后,还是叫警察找到了,被送进了应去之处
D.警察八年后还是把他找到了,送他进了应去之处
答案:C
解析:分析:语段的陈述主体是“他”,为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性,应选用被动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B
解析:分析: 据“去年”衔接句子应是“那儿”;据“江岸后面”,可知是空间顺序,“塔在江边”而后“江面上”与“江岸后面”衔接。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5.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养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答案:D
解析:分析:①处文中“身材魁伟”是主谓结构,为保持句式一致,应选“眉毛粗而黑”。②处a的分类不当,应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6.依次填入下面画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________,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________,但他的五尺之躯却见容不了当权派。________,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而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解析:分析:①与②比,①更符合事理,属承接关系;③与④比,④更符合事理,属因果关系;⑤与⑥比,⑥更符合事理,由外及内。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
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
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必须删去的一项是(  )
A.近日发生的购岛事件,我相信已损伤了每一个有民族感的中国人的感情,日本政府必须对此作出道歉和改正。
B.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平均购房面积的下降,一方面是政策作用的显现,一方面也说明了购房人更加趋于理性。
C.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所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的基础上提高了3位,升至第15位。
D.日前,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将联合对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答案:D
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D项中“日前”“进行了”,表示已然,而“将”表示未然,前后矛盾,所以必须删去。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欢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分析:句子衔接要注意文意连贯,要分析逻辑顺序和层次。本题备选的四句中①③写室外之景,②④写对这些景的感受评说,故应先①③后②④,再看③句中“窗外”首先点出处所角度,故应先③后①;②④两句中④句有“这都是”“见”承前2句,故应先④后②,因此答案应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9.将①~⑤句填入横线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据说清代有位读书人,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因为当权者认为________。这“清风”诗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是极易招祸的。
①满族过去称女真,曾被视为未开发的落后民族
②“不识字”是诬蔑满族人文化水平低
③满族人入关后在武力上已征服了汉族
④但他们在心理上却常有民族自卑感,对汉族知识分子十分害怕
⑤“清风”是影射朝廷
A.③④①⑤② B.⑤②③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⑤②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当权者认为后面应该紧跟结论:就是对清风不识字的具体解释,就是⑤②,而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①不能放在最后,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________,废墟是课本,________;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目的;更新的营造是以废墟为基地,________,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1)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2)没有今天就无所谓昨天和明天
(3)让我们把立体的事情读成平面 (4)让我们把平面的事情读成立体
(5)因此,废墟是手段 (6)因此,营造是手段
A.(1)(3)(5) B.(2)(4)(6) C.(2)(3)(6) D.(1)(4)(5)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阐述的现象、构成比喻的相似关系、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可知,选项是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是(  )
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________。
①幻化无方 ②奇怪迭出 ③意出言外 ④鬼话连篇
A.③④②①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分析:为文,立意为先,谋篇在后,按此思路可矣。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2.把后面的句子依次填到横线上,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收入并非十分丰厚,________。
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________,终于保住了大坝,战胜了洪水。
①难以承受百元上下甚至数百元的票价
②难以承受数百元甚至百元上下的票价
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
④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搏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1)句前半句已经说了乐迷中近六成的人收入不高,难以承受高价位的票,“甚至”则强调了程度的严重,不要说数百元的价位了,就是百元上下的也难以承受;(2)句,“四个多小时的搏斗”是跳进水中之后的事,因而调至后面准确。且如果主语前面连续出现两个状语,表意受影响。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3.将下列语言片段组成意思连贯的话。
①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
②就认识观点说
③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
④就实践观点说
⑤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⑥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生产劳动,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正确的顺序是(只需写句前的数字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⑤③②④①⑥ B、③①②⑤④⑥ C、③①⑤②⑥④ D、②⑤③①④⑥
答案:B
解析:分析:这六句话说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论,先把②和⑤、④和⑥组合在一起,就化难为易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分析:从总体来看,中心是“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景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都是为了衬托出这一点。句①“阳光”是窗外之景,句④的“这”指“窗外”之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按照语境衔接语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要非常的细心,抓住题干里的提示词语,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便可得出答案。
15.下列各句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句是(  )
A.你的信使妈妈触动很大,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
B.您老人家下一次不要来买菜了,我们送来,我们应该关心您。
C.我走了进去,看见列车员小何正伏在乘务员专用小桌上,看《大众电影》。
D.今年在南京举办的全运会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6人×6人的方阵队形,各省有比赛项目的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的一半要保证参加。
答案:C
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A句的前一分句,是站在女儿的立足点说的,自称妈妈,显得亲切;而后一分句则以自己为立足点,以“你我”相称,这样别人就难以明白句中的“妈妈”和“我”的关系了,同时感情也显得生硬,应把“我”改成“妈妈”。B句中用两个“来”,难以明确地表达出两个立足点(一个是卖菜的人,一个是买菜的人)来,应把第二个“来”改为“去”。C句表达正确。D句“一半”有歧义,是指女运动员的一半还是男、女运动员各一半不明确。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6.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 “清风(  )细柳,淡月(  )梅花”的括号里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用了“舞”和“隐”,苏东坡用了“摇”和“映”,最后,苏小妹摇了摇头,于是随口说出了两个动词,使苏、黄两人连声称赞,妙!妙!妙!请问是 。
答案:扶|失
解析:分析:先说清风( )细柳,中间应该填上一个动词,舞和摇虽表示动作,但是太过平淡,而扶就拟人化了,有了人的情感和神态,惟妙惟肖;再说淡月( )梅花,也需要一个动词,隐字太沉,光线太暗,映字虽有明月梅花交相辉映的意味,但是失字却把梅花之白让淡月羞于映照的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比起隐和映来,却十分的出彩。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同义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意思相近的几个词语在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再用排除的方式得出正确答案。
17.“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的诗眼是__、__两个词。
答案:红|绿
解析:分析:用樱桃的红和芭蕉叶子的绿来体现人生的短暂,红颜易老,岁月易逝。而且红绿色彩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把握语句中重点字词的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出题人
提供的语言环境,然后仔细辨析语句中能体现主旨的个别字句。
18.将下列语言片段组成意思连贯的话。
①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 ②就认识观点说
③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 ④就实践观点说
⑤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⑥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生产劳动,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正确的顺序是(只需写句前的数字代号):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①④⑥②⑤
解析:分析:这六句话说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论,先把②和⑤、④和⑥组合在一起,就化难为易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排列句子顺序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好书,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某些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以及出现的提示性的词语。
19.下面一段文字,存在语意不通、语言不简明、音节不和谐等毛病,请找出来(只写序号),并加以改正。
候鸟飞翔时由于在陆地上能利用上升气流节省体力①,因此鸟类迁徙通常在陆地上飞行②。候鸟在陆地上空的迁徙就增加了与所飞经地区环境接触的机会③,增大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④。广阔的迁徙范围、迁徙距离的漫长使候鸟能将某些疾病跨国甚至跨洲传播⑤。
语意不通: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
语言不简明: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
音节不和谐: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
答案:“候鸟飞翔时”|“由于”后|将“候鸟在陆地上空的迁徙”|“这”|将“广阔的迁徙范围”|“迁徙范围的广阔”(或“迁徙距离的漫长”改为“漫长的迁徙距离”)
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修改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不管是语音不和谐,还是语音不通,语言不鲜明,在修改的时候,要首先领会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语感逐项改动。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20.下面这句话需要添加适当词语才连贯、明确,请予添补。
前不久,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实地验收认为,美国“虚拟人创新计划”、韩国“可视韩国人计划”,我国的虚拟可视人的仪器设备先进程度、技术方法设计创新、铣削扫描精确定位,有突破和进步,其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在“________”前与“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________”前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可视韩国人计划”|“与……相比”|“有突破”|“都(均)”。
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如果(1)在“美国”前与“可视韩国人计划”后不加“与……相比”,后面的有关中国的相关信息就显得太唐突了,语言不连贯;如果不在“有突破”前加均或者都,给人们一个疑问:中国的虚拟可视人的仪器设备先进程度、技术方法设计创新、铣削扫描精确定位,到底那一项比美国和韩国的有突破和进步,语言就不明确了。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注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杜牧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后因假逾百日而被迫离职。
(1)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很讲究炼字,请简析“满”和“生”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满”字写出了青苔之盛而来人之稀,“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两者都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中的“蝉噪”和末句中的“歌吹”都运用了衬托手法,目的是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反衬”答出任何一条即可)这种反衬,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 (1)题时要注意“满”“生”的词性及所处位置。“满”为“多”的意思,青苔满台阶都是,说明没人来这里;“生”有“长出”的意思,属以动写静的笔法,暮霭在幽深的树丛中越来越暗、越来越凉,使人顿生凄清之感。解词、析意,是答题步骤。解答第(2)题要注意诗后的小注,心烦意乱则是诗的感情基调。因此,“蝉噪”和“歌吹”这种有声的东西在这时显得格外刺耳,很自然地衬托出诗人的心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③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 ①山光:照在山上的阳光。②池月:池边的月亮。③轩:窗。
(1) 首联中“池月渐东上”的“上”字,有人改为“院”,并且说,这样下文“开轩”才有机趣。可不可以?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院”与上联“落”不对仗,且不押韵,没有写出好月初上的景致。得分点共三个。
(2)“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答案:清幽(或清静)绝俗
(3)请简要分析前两句中“忽”“渐”二字的妙处。
答案:这两个字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忽”一“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心理上的快感。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的能力。答题时可先从字的作用入手分析。其作用一般有:再现景物特点,展现景物的特征;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创造和谐优美的意境;强化诗人的感情。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3.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 鉴赏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南宋陆游,大家非常熟悉,考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2)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分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24.下列新闻标题或公共场合提示语等都有表述不当的毛病,请进行修改。
(1)根据我国专家分析,黄河流量近年来正以惊人速度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导致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冰川退缩,冻土层消失,地表水向地下渗透过多。某报对此发表了一篇新闻评述,标题是:《黄河流量锐减 全球变暖主因》。
这个新闻标题应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黄河流量正锐减,全球变暖是主因。(注意认可其他形式的答案)
(2)某商场电动扶梯口提示牌上有这样一则温馨提示:“老人与小孩上下电梯,请由大人陪同,小心行走,注意安全!”
答:这则提示应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老人与小孩上下电梯,请由监护人陪同,注意安全。(注意认可其他形式的答案)
解析:分析:该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目的意思,能做到概括全面,语言简洁、得体,即可。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四、问答题
25.对下面一则公益广告进行评点,不超过30字。
双面用,不丢面。(倡导节约用纸广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了双关手法,倡导不弃用纸张的另一面,又指这样做不丢脸;语言简短风趣,整齐上口
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该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面这个字在这两个短语中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面字指的是方向,正面或者背面;第二个面字的意思是脸面,两个意思巧妙的连贯在一句话里,不仅寓意深刻,还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好地达到了公益广告的目的。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处理能力。做该题时,需要学生首先熟悉
出题人的意图,弄清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再根据体干的要求,仔细分
析,便可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