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舞的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小鸟的基本结构、外形与动态特征;
(2)学习运用提线木偶的制作方法创作鸟形玩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的对比分学习抓住不同鸟类的特征;
(2)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的环节,学习提线小鸟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利用废弃物品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提线木偶的制作原理,并能准确地把握各种小鸟的外形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2、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不同小鸟的外形与动态特征选择合适的表现材料。
3、兴趣点:
制作出外形生动,活动自如的提线小鸟玩具,并组织作品展示与表演的交流活动。
4、观察点:
感受提线小鸟的脖子与羽毛材质的造型效果及活动性能。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只会跳舞的提线小鸟。
2、较高要求:
能制作出——只形态生动,色彩搭配和谐、会跳舞的提线小鸟。
3、个性探究:
①能选择合适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巧妙构思与创作;
②能与同学合作表演一出提线小鸟木偶。
教学活动设计
1、活动一:分享、讨论、
①看一看:欣赏提线木偶戏。
②说一说:你认为提线木偶戏有趣吗?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2、活动二:尝试、探索:
(1)看一看、议一议:欣赏课本中两组图片(鸵鸟、白鹤、学生作品)。图片中的鸟,外形、颜色、动作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表现它的外形特征?
(2)选一选:利用教师给出的废旧材料,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应如何利用在设计中?
(3)看一看、说一说:仔细阅读制作步骤图,你认为提线小鸟应分为几个制作部分?
(4)玩一玩:尝试摆弄一个示范作品。
(5)说一说:提线小鸟为什么会动?是怎样制作的?
3、活动三: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鸟的造型?
(2)做一做:动手制作提线小鸟。围绕提线小鸟的外形、颜色、动作,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3)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4、活动四:展示.评价。
比一比:进行作品展示,组织一场提线小鸟的表演。
课件10张PPT。会跳舞的鸟欣赏上面这些美丽的鸟儿和提线木偶的图片,想想如果将他们结合起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提线小鸟尝试、探索:1、只要你轻轻地摆动架子上的棉线,鸟儿就会欢快地跳起舞来。它为什么会动?是怎样制作的呢?
2、不同鸟的外形、颜色、动作有什么特点?如何在你制作的提线鸟中体现这些特点?制作方法:使用刀具时注意安全作业:
尝试制作属于你自己的提线小鸟,并让它跳舞给你的朋友们看。课件5张PPT。提线木偶提线木偶的介绍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
勾牌等几部分组成。木偶的头部精雕细刻,内设机
关,表情生动鲜活;胸部和腹部用竹制成,手有文、
武之分,舞枪弄墨,把盏挥扇,动作舒展自如;脚
分赤、靴、旦三种;勾牌和关节间由提线相连。提线四肢笼腹偶头勾牌舞台上的提线木偶怎样才能使提线木偶动起来?各种各样的提线木偶提线的数量与木偶的动态有什么关系?玩具提线木偶课件4张PPT。提线纸偶作品提线纸偶制作
材料:卡纸(看做成什么样的了,颜色自选)、图纸、木棒(两根,一样长)、线(编织的绳子都行,文具店有卖的,最好要白色的,白色最原始)、胶(502胶水、双面胶、胶棒)、剪刀、圆桶
1、先画图纸,也可以省略这步,画出你想做的人偶样式。
2、将两个木棒交织成十字架的形状,用绳子固定(就用绳子绑起来)
3、制作人偶,用圆筒做身子,制作纸弹簧(用卡纸做)当手和脚。
4、制作头,用圆筒也行,但可以修一修。上面制作眼睛什么的。
5、提线,将线连接到木棍上,提着人偶的各个关节。
6、完成。
至于制作纸弹簧,一条卡纸条,不要太细,一个一个折叠过去再松开就OK了。
木棍可以用筷子、可以用铅笔
提线纸偶剧剧本
春天的一个周末,小兔甜甜和小狗汪汪一起去河边,他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观察芦苇和蒲棒的作业。它们来到河边,遇到了小鹅飞飞。
甜甜和汪汪就问:“你在干什么呢?”
小鹅飞飞说:“我想采一些蒲棒给老师做标本。
小兔甜甜看了看河边的蒲棒,蒲棒的身体又细又长的,好像穿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带着一个棕色的帽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片的芦苇随风飘荡,摇摆着它们柔软的腰身,美丽极了。
小兔甜甜对小狗汪汪说:“我么也去采一些蒲棒吧!”
小狗说:“好呀!”它们就高高兴兴地去采蒲棒了。
泉州提线木偶
简介: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
泉州市木偶剧团:
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节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
表演细节:
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及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课件14张PPT。 泉州提线木偶简介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历史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故“嘉礼戏”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民间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虽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个,但行当已分生、旦、北、杂四大类,可演42部大戏,如传统连台本《目连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带有50多个木偶戏班遍布城乡。泉州东岳庙、关帝庙、元妙观、城隍庙等"四大庙",均有固定戏班为祈天酬神专门演出。历史渊源中国的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据许多学者专家研究考证认为,中国的木偶艺术源于汉代
??泉州木偶戏在联合国演出。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艺术特色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工艺珍品泉州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与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传承价值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若兰行小沙弥下山 附录1?驯猴 元宵乐附录1赵氏孤儿附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