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
10、课内阅读理解一
第一单元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8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1分)
2、作者从味、色、音的角度对除夕进行了描写,请摘抄有关语句。(3分)
味: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 音: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加点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2分)
4、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腊八粥(节选)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
“是啊!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选段写八儿 和 的场景,作者写得很 (详细 简略)。(3分)
2、请用恰当的观点为选段中画“ ”的句子作批注。(2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段中画“ ”的句子写出了八儿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B.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惜撒谎说自己饿了,他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C.为了能多吃粥,八儿设定吃粥的计划,并与妈妈“讨价还价”且“得寸进尺”,他是个贪心的孩子。
D.选段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八儿天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你觉得啰唆吗 为什么 (3分)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6分)
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1、选段主要写的是 。(2分)
2、文中画“ ”的句子在全文中是 句,在全文中起了
的作用。(2分)
3、选文是课文的开头,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课文开头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B.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C.课文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D.课文开头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单元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8分)
鲁宾逊漂流记(节选)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但是,我既然不得不干这活儿,又有的是时间,有什么必要介意呢 这活儿要是干完了的话,除了在岛上转悠,寻找吃的以外,那我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干了。
1、找出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所列举的事例,完成思维导图。(3分)
2、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鲁滨逊布置好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住所花费时间很长,说明他对住所的布置很用心。
B.鲁滨逊之所以花费很多时间和力气,主要原因是小岛上没有合适的工具。
C.从“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鲁滨逊的无奈与厌烦。
3、对于这么吃力的工作,鲁滨逊是怎么想的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3分)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8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的同桌贝琪是镇上大法官撒切尔先生的女儿。她央求父母约请同学们到山上野营,孩子们乘渡轮来到镇外的山上。
大家来到有趣的魔克托尔山洞。鱼贯而入的孩子们对这阴森神秘的山洞心生好奇又有点儿紧张,就连好冒险的汤姆也是第一次来。洞内岔路横生,如同迷宫一样。孩子们在洞中玩着,闹着,陆续从不同方向汇集到了山洞出口。
但汤姆和贝琪却在洞中迷路了。一心想当探险家的汤姆带着贝琪在洞中东窜西走,总也走不出去。贝琪害怕了。男孩子的勇气和智慧让汤姆有了信心,他安慰贝琪,耐心地寻找山洞的出口。(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央求:
鱼贯而入:
2、请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洞内样子的句子。(1分)
3、读了上面这段话,汤姆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分)
4、你喜欢《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吗 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吧!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3分)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骑鹅旅行记(节选)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
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______住了雄鹅的脖子。“你可千万不要飞走啊!”他喊道。
恰恰就在这一瞬间,雄鹅学会了怎样腾空而起。他来不及抖掉男孩就飞向了天空。
雄鹅飞得那么快,男孩都感到头晕目眩了。等他想到应该放开雄鹅的脖子时,已经到了高空。如果他现在一松手,肯定会掉到地上摔死。
要想舒服一点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设法爬到鹅背上去。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______了上去。然而要在翅膀中间光滑的脊背上坐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翅膀还在不停地扇动。为了不滑下去,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______住雄鹅的羽毛。
1、请在选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3分)
2、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尼尔斯变成了拇指般大小,还能听懂动物的语言,颇具童话色彩
B.尼尔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毫不犹豫地骑上了雄鹅
C.尼尔斯本来不想让雄鹅飞走,没想到雄鹅反而把尼尔斯带走了
4、你读过《骑鹅旅行记》这本书吗?你最喜欢这本书中的哪个故事?为什么?(2分)
第三单元
一、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11分)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
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请用“ ”画出选段的中心句。(1分)
2、感受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将时间的流逝写得细腻感人的,完成练习。
①画“ ”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赋予无形的时间有形的形象,从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茫茫然”的作者( )。(填序号)。(2分)
A.对时间的消逝毫无察觉 B. 对时间的消逝毫无办法
②画“ ”的部分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融入 、
、 等寻常的小事中,将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切身体会到 。(5分)
3、选段中“跨”“飞”“溜”“闪”连用得非常巧妙,你觉得妙在哪里 在批注框中写一写。(2分)
4、朗读选段部分时的感情应该是( )的。(1分)
A.豪迈 B.坚定 C.感慨 D.悲痛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那个星期天(节选)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1、选文与《匆匆》都将情感融进对事情的描写中,请分析二者的不同。(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连用四个“想象”形成了一组 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说明“我”此时被画报的内容所吸引,沉迷于画报之中。
B.说明“我”在等待中靠漫无目的的想象打发时间,感到无聊和孤独。
3、选文最后一句是 描写。“空空落落”一词表面上写了
,实际上是在表达 。(3分)
4、本文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中,写出了心情的变化。请你联系实际生活,也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从下面情境中选择一个,写一写。(2分)
情境一:周末,妈妈带我去公园游玩……
情境二:在庆“六一”的朗诵比赛中,我遗憾落败。走在放学路上……
第四单元
一、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9分)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请用“/”画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画四处)(2分)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和关联词,选择合适的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填序号)(2分)
作为一块石灰石,我经历了( ),也经历了( ),即使( ),我也要将清白留在人间。
A.粉身碎骨 B.熊熊烈火的焚烧 C.千万次的捶打和凿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要清清白白做人的志向。
D.诗中运用了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极富感染力。
4、“ ”一词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 、 等革命烈士。(3分)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8分)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给上面片段加一个小标题: 。 (1分)
2、用“ ”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完成填空。(2分)
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中,“ ”“ ”等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一词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一词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3、“一种伟大的力量”在片段中是指: 。 (1分)
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并从描写的角度做批注。(2分)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这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请展开想象写一写。(2分)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9分)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 □ 就比泰山还重 □ 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在 □中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2、用“ ”画出选文的中心句,并根据提示梳理信息,补全下面的树状图。(3分)
3、结合选文,体会“为……而死”与“替……去死”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写一写。(2分)
4、阅读有关张思德的资料,谈谈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2分)
张思德,1933 年参加红军,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卫团通讯
班长和毛泽东的警卫。在一次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
他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44 年9 月
5日,他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窑顶坍塌,不幸牺牲,
年仅29岁。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除夕真热闹。
2、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3、人们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传统美德。
4、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1、盼粥 分粥 详细
2、这是对八儿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让我感受到八儿的无奈和迫不及待想要喝粥的心情。
3、D
4、不啰唆。这么写突出了母亲说的话在八儿心中的分量之重,表现了母亲态度的坚决,也表现了八儿听到母亲如此回答后心中的失落感。
三、1、藏戏的主要特点
2、过渡 承上启下
3、D
第二单元
一、1、①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一年
②尖桩或圆桩很沉,打桩很费劲。
③需要花很长时间砍下木材,进行加工再运回家。
2、B
3、鲁滨逊认为自己必须干这些活儿,而且有的是时间,麻烦一点算不了什么。这体现了鲁滨逊冷静理性、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1、恳求。 像游鱼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接着走。
2、洞内岔路横生,如同迷宫一样。
3、勇敢无畏,充满自信,富有智慧。
4、喜欢,推荐理由: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三、1、抱 爬 抓
2、小男孩尼尔斯随着雄鹅腾空而起,飞到了高空。
3、B
4、喜欢 鹤之舞表演大会 地狱谷的羊群
第三单元
一、1、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2、拟人 A 排比 洗手 吃饭 默默 时间在生活中匆匆流逝
3、“跨”“飞”“溜”“闪”都表示速度快,从“跨”到“闪”,速度越来越快,将无形的时间有形化,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悄无声息、匆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4、C
二、1、时间匆匆流逝 跳房子 看云彩走 拨弄 蚁穴
2、排比 A
3、院子空间大,显得冷清“我”急于想出门却没被及时回应的落寞、失落的心情
4、示例:情境一公园里的花儿绽开了笑脸,小鸟在欢快地唱着歌,风儿轻轻一吹,小草也在有礼貌地向我打招呼!
第四单元
一、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CBA
3、D
4、粉骨碎身 示例:叶挺 江竹筠
二、1、在法庭上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3、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4、这句话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此时的泰然自若。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所以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安定”“沉着”,并影响着家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5、我的妻儿,对不起,大爱无情,为了革命的胜利我必须这么做,以后我的同志会照顾你们的,永别了。
三、1、,;,,。
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
周恩来 李大钊 汪精卫 周佛海
3、两者在选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为……而死”是心甘情愿的,是值得赞扬的;“替……去死”是被动的,是令人憎恨的。
4、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人民的利益而死,体现了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