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9 22: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卷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 明清之后儿童的颈上多了一种饰品——长命锁,其实,它是由古人佩戴“长命缕”的习俗演变而来。在讨论端午节习俗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有佩戴长命缕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等古籍记载,自汉代起,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
【材料二】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材料三】 在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排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叫作“长命锁”。
1、理解下面的词语。(2分)
以避不祥:
异曲同工:
2、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最早产生于 ,由古人在 节佩戴“ ”的习俗演变而来。(3分)
3、“长命锁”在有的地方又称为 ,是孩子的家人向
或 讨来或换来的 铸成的。(2分)
4、有人认为以上这些风俗中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我们应该摒弃它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 (2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大约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对丰收、幸福的期盼,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阳关曲·中秋月①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②清寒①,银汉①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阳关曲·中秋月:苏轼与其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写下这首小词。小词题为“中秋月”,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②溢:充满。③清寒:寒气。④银汉:银河。⑤玉盘:指月亮。
1、阅读材料一,完成下面关于中秋节的导图。(4分)
2、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主要介绍的内容是中秋节的历史发展
B.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C.“银汉无声转玉盘”一句,作者用“玉盘”作比,写出了月亮的冰清玉洁
D.《阳关曲·中秋月》中苏轼写出了兄弟间团圆的喜悦,期盼每年都能团圆
3、你的家乡在中秋有哪些习俗 试着写一写。(3分)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其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立春是第一个节气,在公历2月3、4或5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2016 年 11 月 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材料三:古人认为所有的自然的变化都是气的变化,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念和思想,节气就是天地自然的呼吸,是气韵的流转。他们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 简设计师结合古人的理念和思想,设计出了“二十四节气”标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我知道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 ,在每年的 月 3、4或 5 日。(2分)
2、下列是简设计师设计的部分标识,这些标识体现了节气哪些方面的作用 想一想,选一选。(填序号)(3分)
3、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标识已经被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
B.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
C.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D.古人认为节气是天地自然的呼吸,是气韵的流转。
4、古人在生活中总结了很多与节气有关的诗句和谚语。读一读,填写相应的节气名。(2分)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
(2)( )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第二单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鲁滨逊四次航海示意图
【材料二】鲁滨逊荒岛生活梗概
在荒岛上生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衣、食、住、行,任何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鲁滨逊是一个普通人,在经历生命的浩劫,平安上岸以后,他对生的惊喜和痴狂,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感激苍天的眷顾,高举双臂在岸上喜极奔走。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人,当确认自己流落荒岛时,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立刻行动起来,到搁浅的船上把食物、衣服、弹药等物品全都搬到了岛上。 没有房屋,他便自己搭建;没有防护栅栏,他就自己砍伐木桩,将它们一根根楔入土里。 想念可口的面包,却没有食材和工具,他就自己制作农具,种植麦子,制作陶罐、石臼、筛子和烤面包的炉子 他以超凡的智慧和乐观的心态,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材料三】鲁滨逊荒岛日记
跟刚到岛上时相比,我的生活状况已大大改善了,心理上也变得平和安定。在我坐下来吃饭时,总是满怀感恩的心情,赞美上天竟然能在旷野为我摆出丰盛的筵席。我已经学会更多地去看生活的光明面,较少地去看它的黑暗面,多想自己所享有的,而不是自己所短缺的。这样的态度有时让我从心底涌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欣慰感。我把这些话写在这儿,就是想让那些不知足的人们牢牢记住:他们之所以不能舒适地享受生活,是因为他们总在觊觎和贪求那些他们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因缺少什么而产生种种不满,在我看来,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已有的东西缺乏感恩所致。
1、结合材料一可推测在鲁滨逊四次航海经历中,共失败了( )次。(1分)
A. 一 B.二 C.三 D.四
2、阅读材料二,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是如何解决他遇到的困难的 请完成表格。(3分)
遇到的困难 解决的办法
没有房屋
没有防护栅栏
无食果腹
无器可用 制作农具,制作陶罐、石臼、筛子和烤面包的炉子……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思考如果让你编写一份“孤岛生活指南”,你觉得下面哪些内容是必要的 ( )(多项选择)(2分)
A.美味可口的食物 B.机智冷静的行动
C.随遇而安的心态 D.积极乐观的精神
4、同学们在共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开展了读书辩论会。辩论话题是:“鲁滨逊值得我们学习吗 ”辩论时,请你作为正方写下你的观点和依据。(3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他过了一段舒服和安闲的时光——玩伴多得很——围墙上还刷上了三层灰浆!要不是他的灰浆用完了,恐怕全村的男孩子都要让他弄得破产了。
汤姆心里想,这世界原来并不那么空虚啊。 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大法则----为了要使一个大人或是一个小孩想干某件事情,只需要设法把那件事情弄得不易到手就行了。假使他是个聪明的大哲学家,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他就会懂得一个道理:“工作”就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情,而“玩耍”却是一个人不一定要做的事情……
1、请你推测一下,材料二的内容可能节选的章节是( )。(2分)
A.《汤姆的刷墙小伎俩》 B.《伤心的贝琪》
C.《被良心谴责的少年》 D《出麻疹的无聊生活》
2、从“内容简介”中可以看出汤姆遇到了哪些危险 (2分)
3、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推测出汤姆是一个
的孩子。(2分)
4、如果让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写推荐理由,下面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能感受到真挚友情的美好 B.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C.体现小资产阶级生活的美好和富足 D.小说散发着浓郁的北美乡土气息
5、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明产生了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下列哪种读书方法不适合名著阅读呢 ( ) (2分)
A.要用略读的方法读每一部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B.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要让自己沉下心来读
C.读之前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
D.边读边做读书笔记,丰富阅读收获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起初爱丽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她甚至听到兔子自言自语:“噢,天哪! 恐怕太晚了!”也没有认为这有什么离谱——事后她倒是认为这事应该感到诧异才对,但当时她并没有觉得这一切有什么不对。 直到这只兔子从坎肩口袋里掏出一块表,匆忙看了一下时间,继续向前跑去时,爱丽丝才猛地跳了起来。 她猛然清醒过来,她从来没见过穿着坎肩的兔子,更别说从坎肩口袋里还能掏出一块表来! ①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她跟在兔子的后面跑过了田野,看到兔子跳进了树丛下面的一个大兔子洞里。 爱丽丝紧跟在兔子的后面跳了下去,毫不迟疑,根本就没有想过怎么出来的问题。
材料三:
(在兔子家的一个房间里)爱丽丝的眼光落在镜子旁边的一个小瓶上。 这一次,瓶上没有“喝我”的标记。她却拔开瓶塞就往嘴里倒。 她想:“②我每次吃或喝一点儿东西,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 所以我要看看这一瓶能把我怎么样。 我真希望它会让我长大。 说真的,做我现在这样一点儿的小东西,真厌烦极了。”
小瓶真的照办了,而且比她期望的还快,她还没有喝到一半,头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因此,必须立即停止,不能再喝了! 否则脖子要给折断了。 爱丽丝赶紧扔掉瓶子,对自己说:“③现在已经够了,不要再长了,可是就是现在这样,我也已经出不去了。 啥! 我别喝这么多就好啦!”
唉! 现在已经太迟了! 她继续长啊,长啊! 再待一会儿她就得跪在地板上了。 一分钟后,她必须躺下了,一只胳膊撑在地上,一只胳膊抱着头,可是还在长,这时只得把一只手臂伸出窗子,一只脚伸进烟囱,然后自语道:“④还长的话怎么办呢 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
幸运的是这只小魔术瓶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她不再长了,可是心里很不舒服,看来没有可能从这个房子里出去了。
1、结合材料一的目录,我猜测材料二出自“ ”这一章。(1分)
2、读材料二,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3分)
3、请你仿照鲁滨逊记录好处和坏处的方法,写一写材料三中爱丽丝的处境。(2分)
坏 处 好 处
发现了没有贴标记的小瓶
瓶的作用发挥完了,不再生长
4、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2分)
①第①处主要运用了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丽丝是个
的孩子。
②第②③④处运用了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丽丝是个
的孩子。
(5)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试着写一段不超过80字的梗概。(2分)
第三单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材料一:
材料二:已99岁高龄的任继周是我国著名的草地农业科学家。 如今,任老仍坚持每天工作和学习。 因为眼睛不好,他的电脑显示器上,用的都是超大号文字;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任老的家中挂满了钟表。 他忙着编写农业伦理学的书籍,为“融入社会”而启用“公众号”。他说:“在这个年龄,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
材料三: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 70年左右,而人的一生真正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为 50年。 下面是根据人们对这50年的利用情况做的统计图。
材料四: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周末安排表。
学 习 打游戏 睡懒觉 运 动 做家务 看电视
13% 15% 30% 10% 5% 27%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是“时间”主题下选用的两幅图,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选一选。(2分)
A.时间就是金钱。 B.时光飞逝,它不会停下来等人。 C.时间藏在书中。 D.和时间赛跑,不浪费一分一秒。
图一:( )
图二:( )
2、材料三中,人们对时间利用情况占比较大的两项是 和
。(1分)
3、下列关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任老已经近百岁高龄,仍在坚持分秒必争地学习。
B.任老亲身践行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一珍惜时间的名言。
C.一个人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其他琐事所占据,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算很多。
D.人们睡觉的时间是可以缩短的,我们要压缩睡觉时间来增加学习时间。
4、读材料四,回答问题。(4分)
(1)你认为该六年级学生的周末安排表合理吗 说说理由。
(2)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改进时间安排 写一写。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A】人一生的时间表(以平均年龄72岁计算)
项 目 时 间 占 比
吃饭、睡觉 29 年 40.3%
学习、工作 18 年 25%
娱乐休闲 12 年 16.7%
交通 6年 8.3%
做家务 6年 8.3%
其他 1 年 1.4%
(根据新浪网材料整理)
【B】《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C】时间都去哪儿了
一份调查显示,小学生中重视阅读的人数达到了82.3%,但每周阅读时间3 个小时以上(即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的人教只达到52.30%,每周阅读5个小时(读书人群的标准)以上的人教只有22.90%。并不长的阅读时间,却成了近半数小学生无法完成的任务。
学生们的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不可否认,阅读假如不能从自身兴趣出发,缺乏适宜的读物和恰当的引导,完全成为一种任务,这样的阅读难免无趣而令人心生抵触。那些阅读量不足的学生,未必全是因为时间不够用,也不排除压根没有被调动起阅读兴趣。不过,假如没有时间和闲暇,阅读这事儿,难免陷入“皮之不存”的窘境。看看如今学生们的时间表,被各种课业排满,被各种补习班塞满,甚至连周末都要赶场,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不阅读尚且觉得时间不够,身心疲惫,阅读时间简直无从谈起。
学生阅读时间不足,并不能全归咎于学生们缺乏阅读积极性,或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而很大程度上与课业负担尤其是知识性学习的过度挤压有关。这种以牺牲阅读时间为代价的学习,极有可能是另一种揠苗助长。
1、根据材料A,做作业应该在“ ”这一项,占比 。 (2分)
2、材料C第一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1分)
3、围绕“时间都去哪儿了”,三则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请逐一概括。(3分)
A:
B:
C: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
第四单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学习雷锋精神
【材料一】雷锋夜间回来,看到有的同志蹬开了被子,露出了腿脚,①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这时,他发现小韩棉裤上被烧了一片小洞。心想:天气这么冷,明天早上可不能让小韩穿这样的棉裤去出操、出车。雷锋拿起小韩的棉裤想给他补一补,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布。②他琢磨了半天,发现自己棉帽里的衬布很合适,便拆下来,一针一线地把小韩的裤子缝补好又轻轻盖在小韩身上。第二天出完操回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时,小韩才发现裤子已经补好了,便惊奇地叫起来:“哎!奇怪呀!这是谁给我补的裤子 ”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都摇头说不知道。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子捅炉子,把炉子捅得旺旺的。过了一会儿,班里的一个同志终于告诉小韩:“雷锋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都没睡觉啊!”“又是雷锋!”小韩感动得一下子抓住雷锋的手……③“这点小事,瞧你大惊小怪的。”雷锋放下小韩的手,又拿起煤块往炉子里添。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1、材料一中画线句是对雷锋的什么描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请分别分析。(3分)
① 描写,体现了雷锋 的品质。
② 描写,体现了雷锋 的品质。
③ 描写,体现了雷锋 的品质。
2、“雷锋在一旁也不吭声,不住地用火钩子捅炉子,把炉子捅得旺旺的。”面对小韩的追问,为什么雷锋只顾添煤,一声不吭 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3、下列事迹中,不属于学习和贯彻雷锋精神的一项是( )。(2分)
A.“深山信使”王顺友,在雪域高原奔走,只为把信件送到百姓手中。
B.全国劳动模范、大连火车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刘晓云在平凡岗位中始终以微笑服务旅客。
C.革命先驱李大钊坚守革命信念,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从不动摇,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
D.浙江金华老人汤加兰守护5.2万亩山林30余年,希望尽己之力,化“绿林”为“金山”。
4、结合材料一、二,请你分析新征程中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2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
打卡“北大红楼”
材料一: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北京大学第一院始建于1916年,
落成于 1918年,因其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
又称“北大红楼”。 2022 年 10月,经过修缮的北大
红楼挂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
北大红楼遗存包括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材料二: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 29号
开放时间:09:00—17:30(17:00 停止检票),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票务信息:免费
用时参考:40分钟
交通信息:乘坐101 路、103 路、109 路、111 路、58路观光1线、夜13路、夜2路到沙滩路口西站下车。
材料三:温馨提示
1.在“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采用实名制预约门票。
2.全员线上限量免费预约,每个账号每次最多预约 5 个参观名额,额满为止,不接受现场预约。
3.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儿童无须预约,可直接与监护人一同入馆。
4.持身份证以外证件(护照、学生证、户口本等)的观众,预约后现场通过工作人员核对相关证件信息,安检合格后扫描订单内的检票二维码进馆。
1、阅读材料一可知“北大红楼”以“红楼”为名是因为( )。(2分)
A.它是红色革命的发源地。 B.它是红色旅游胜地。
C.建筑由红砖红瓦建成。 D.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场所。
2、结合材料一,我知道方框内的“两巨人”指的是 和
。他们被称为“巨人”是因为
。(3分)
3、阅读这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B.如果去北大红楼参观,建议周一不要去,因为这天闭馆,不对外开放。
C.去北大红楼参观时,可以带身份证、学生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
4、乐乐一家六口(个子最小的妹妹1.3米)要去北大红楼参观,下列做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到“北大红楼”微信公众号预约门票。
B.到“北大红楼”现场买票。
C.用乐乐爸爸的身份信息预约全家名额。
D.想知道去的路线需要精读“材料二”。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向着科学的梦想进发
【材料一】梦想之花出自刻苦的钻研
①你听说过大疆无人机吗 它是中国自主研发并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世界领先,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农业植保、快递物流等众多领域。
②大疆无人机的成功源于创始人汪滔少年时的一个梦想。汪滔从小就对广袤的天空充满好奇。16岁那年,他得到了一架遥控直升机,但这架遥控直升机操控一会儿就掉了下来,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还把他的手划破了。 汪滔不仅没有退缩,心里还萌生了一个想法----制造一架能够自动控制的直升机。
③这个想法在汪滔的心里扎下根来。上大学时,他选择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专业,全身心投入到无人机的研发、制造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从做出第一台样品,到组建团队艰难创业,再到生产出世界一流的无人机,一步一步把少年时的梦想变为现实。
【材料二】航天之梦源于艰辛的努力
①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了6个月的天空之行,顺利返航,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英雄。
②你知道吗 航天员们为了“飞天”梦想,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他们不仅要掌握各种航天科学知识,还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着陆冲击训练、中性浮力水槽训练等多重考验。
③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是为了让航天员在飞船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在高速旋转的载人离心机中,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身上。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呼吸困难、脑部缺血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④前庭功能训练,主要是为了降低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空间运动病”的发生概率。 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戴上眼罩,固定好头、脚及双臂,经历360度顺时针、逆时针、上下摆动等“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东西南北。
⑤长期的艰苦训练,让航天员们拥有了过人的胆识、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技术。在“神十三”发射升空和返回途中,在在轨飞行的183天里,三位航天员战胜了许多困难,圆满完成所有任务,最终安全返回地球。
1、阅读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简要概括段落内容(每空不超过12个字)。(2分)
2、材料二第③④段介绍了航天员艰苦训练的情况。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3分)
(1)用来给航天员做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的机器是高速旋转的转椅。( )
(2)航天员在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时,经历“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能分清方向。( )
(3)航天员在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中,要承受许多痛苦并同时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
3、如果请你围绕“科学探索的成功,总是垂青于为梦想而努力的人”这个观点进行一次演讲。你会怎样合理运用上文的两个事例来论证你的观点 请用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3分)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以避免不吉祥的事情或不好的运气。不同的做法产生相同的效果。
2、汉代 端午 长命缕
3、百家锁 邻居 亲朋 银钱
4、示例:这些风俗虽然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它包含了人民美好的愿望,我们不应该摒弃它们。
二、1、①月夕、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②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③赏月、玩月
④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表现对丰收、幸福的期盼,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D
3、自己买原材料做月饼吃;和家人一起赏月。
三、1、立夏 5
2、ACD
3、A
4、白露 立夏
第二单元
一、1、C
2、自己搭建 砍伐木桩,把木桩摸入土里 种植麦子
3、BCD
4、我认为鲁滨逊顽强勇敢的品质以及追求自由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即使多次失败也不灰心,即便流落荒岛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超凡的智慧和观的心态,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了28年之久。
二、1、 A
2、可能会被凶手杀死;与贝琪迷路,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威胁。
3、机智勇敢、善良正直、乐于助人
4、C
5、A
三、1、掉进兔子洞
2、看到兔子 起身追赶
3、好处:每次吃或喝一点儿东西,都会发生有趣的事
坏处:身体快速长高,被困在房子里
4、(1)动作 示例: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2)心理 语言 示例:胆大、乐观
5、爱丽丝在兔子家的一个房间发现了一个小瓶,喝了不到一半小瓶里的东
西,开始不停地长高、长大,直到最后,她占满了房间,无法出去了。
第三单元
一、1、B D
2、学习、工作 睡觉
3、D
4、(1)不合理。因为从安排表中可以看出,该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睡懒觉、看电视和打游戏上,而学习、运动的时间偏少,这对成长没有太大益处。
(2)我会压缩看电视的时间,可以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看电视新闻,增长见识;去掉“打游戏、睡懒觉”的时间,把空出来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
二、1、学习、工作 25%
2、列数字
3、 A: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一生的时间分别去了哪里。
B:抒发了对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感慨。
C:学生的阅读时间被课业挤占。
4、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多读书,增长知识。
第四单元
一、1、动作 关爱战友(关心他人) 心理 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语言 不图名利,默默奉献
2、一方面战士们刚出完操回来,正围着烤火,需要时不时地添火,保持炉火不灭;另一方面,雷锋同志认为这不值一提,不需要大惊小怪,这体现了他
为他人着想和默默奉献的品质。
3、C
4、国家层面: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个人层面: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多为他人着想。
二、1、C
2、李大钊 陈独秀 他们最早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
3、B
4、B
三、1、遥控(直升机)失败,萌生梦想;③研发制造,梦想变为现实;
2、①x;②√;③√
3、我先选材料一中的事例,用来证明科学探索的成功首先要有梦想并为之坚持努力;我再选材料二中的事例,用来证明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能够经受严峻的考验,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