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预习+分层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预习+分层测试(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0 18:11:42

文档简介

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蛾的数量前后发生了变化,这个实例说明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必须不断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殖、进化。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__相似__,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者__捕食猎物__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然选择
1.提出者:__达尔文__。
2.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生存斗争__,__适应者__生存,__不适应者__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易错字:淘汰 激烈
知识点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重庆期中)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某森林中生活了一类蛾,有白、灰、褐三种体色。由于周围工厂煤烟排放,某森林中树木树皮多变为黑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图中最能体现各种体色蛾的比例的是( D )
   
2.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同学们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让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模拟个体体色的变异类型
B.实验者模拟捕食者
C.黄布模拟生物的生存环境
D.实验者背对黄布是为了不让代表猎物的小纸片“发现”自己
3.(云南昆明中考)有人将英国桦尺蛾中的灰白色蛾和暗黑色蛾进行标记,同时在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放养一段时间后,尽量回收,统计结果如表。分析错误的是( D )
地区 灰白色蛾/只 暗黑色蛾/只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工业污染区 64 16(25%) 154 82(53%)
非污染区 393 54(13.7%) 406 19(4.7%)
A.天敌对桦尺蛾起到选择作用
B.工业污染区暗黑色蛾是有利变异
C.非污染区灰白色蛾的体色是保护色
D.桦尺蛾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衰老死亡
桦尺蛾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天敌吃掉,而不是衰老死亡。
知识点2 自然选择
4.(湖南中考)某种比目鱼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这种生存技巧( A )
A.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利于躲避敌害
C.不利于捕食
D.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5.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了得以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适应环境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6.(甘肃定向陇西县月考)下列关于长颈鹿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C )
A.由于环境变化,长颈鹿产生了长颈的变异
B.为了适应缺乏青草的环境,长颈鹿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
C.经过生存斗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留了颈长的长颈鹿
D.长颈鹿的变异总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行
7.(陕西咸阳模拟)某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在a~d年间该地区的树干表面渐渐由浅色转变为黑褐色。在此期间,该地区桦尺蛾体色和数量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C )
A.a点时,在该地区没有深色桦尺蛾生活
B.环境变化使桦尺蛾产生了体色的变异
C.树干成黑褐色后,深色桦尺蛾更易存活
D.随着时间推移,浅色桦尺蛾必定灭绝
据图分析可知,a点时,深色桦尺蛾没有下降为0,所以a点时,在该地区有深色桦尺蛾生活;环境条件改变后,是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进行了选择,不是桦尺蛾主动改变体色以适应新的环境;树皮被熏成黑褐色后,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更易存活,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下降,但是不一定灭绝。
8.(四川眉山中考)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牵牛花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牵牛花的群体中原本就有对草甘膦具有抗性的个体存在,草甘膦对牵牛花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抗性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得以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判断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的根据是看是否有利于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的生活,环境条件不确定,所以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未必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9.(江苏苏州中考)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些细菌对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D )
A.抗生素因质量问题使药效下降
B.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抗生素的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定向选择
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细菌大多具有抗药性。可见,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10.(湖北中考)虹鳚(wèi)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种鱼,在溪流上游群体中,体色鲜艳个体的比例大于下游群体。经调查发现:①该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欢与体色鲜艳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据上述调查,关于上下游虹鳚群体中体色形成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虹鳚体色与基因没有关系
B.虹鳚体色只由溪流深浅决定
C.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大
D.捕食者对虹鳚的体色进行了选择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虹鳚体色与基因有关系。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虹鳚体色由基因控制还受溪流深浅影响。由题干可知,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小,捕食者对虹鳚的体色进行了选择。
11.(湖北宜昌中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野桑蚕经过数千代的培育,形成了现在的家桑蚕。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桑蚕通过__有性__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它们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属于__完全变态__发育。
(2)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外因。野桑蚕的体色和树干很相近,这种体色被称为__保护色__;家桑蚕的幼虫成活率比野桑蚕的幼虫成活率__高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家桑蚕幼虫得到了人们的保护,天敌少,野桑蚕幼虫所处环境复杂,天敌多__。
(3)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也是人们生产育种的基础。家桑蚕体色有黑色与淡赤色,科研人员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合 亲代 子代
实验一 淡赤色×淡赤色 全为淡赤色
实验二 黑色×淡赤色 黑色∶淡赤色≈1∶1
实验三 黑色×黑色 黑色∶淡赤色≈3∶1
根据实验__三__可判断淡赤色为隐性性状;黑色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但也有差别,为了培育出产丝能力更强的黑色家桑蚕,你的育种思路是__用黑色家桑蚕不断杂交、育种,经过数代选育出产丝能力最强的黑色家桑蚕__。
(4)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一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是__人工__选择的结果;野桑蚕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将卵分散产在桑树上,有利于它的生存,这是__自然__选择的结果。
(5)以上观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它能比较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__。
(1)家蚕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家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家蚕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2)野桑蚕生活在树干上,体色与树干颜色相近才不易被敌害发现,因此体色与树干相近的深色个体保留下来,这种体色被称为保护色,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家桑蚕的幼虫成活率比野桑蚕的幼虫成活率高,原因是家桑蚕幼虫得到了人们的保护,天敌少,野桑蚕幼虫所处环境复杂,天敌多。(3)由杂交实验三可知,亲代的体色都是黑色,后代个体中却出现了淡赤色个体,说明黑色是显性性状,淡赤色是隐性性状。黑色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但也有差别,为了培育出产丝能力更强的黑色家桑蚕,育种思路是用黑色家桑蚕不断杂交、育种,经过数代选育出产丝能力最强的黑色家桑蚕。(4)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来的物种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12.(科学探究)(广东揭阳惠来县月考)实验探究。某学校生物兴趣班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来探究生物保护色的作用。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条 ?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色菜叶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
实验处理 放入1只家鸽 放入1只家鸽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剩余88条 一分钟后,剩余75条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是__菜青虫100条__。
(2)同学们发现实验设计中有一点并不完善,请对其进行修改:__甲、乙组均放入5只家鸽或多放几只家鸽,如5只__。
(3)菜青虫的体色在青色菜叶上是__有利__变异,在黄色菜叶上是__不利__变异。
(4)上述实验的变量是__生活环境__。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作对照或形成对照__。
(5)如果青色菜叶上的菜青虫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菜青虫也可能被吃光,这说明:变化导致菜青虫原来的保护色失去保护作用,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以致生存的机会大大降低了。由此说明,环境对菜青虫起到了__选择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定向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6)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这是通过__生存斗争__实现的。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两种桦尺蛾的数量前后发生了变化,这个实例说明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必须不断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殖、进化。
2.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__ __,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者__ __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然选择
1.提出者:__ __。
2.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 __,__ __生存,__ __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易错字:淘汰 激烈
知识点1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重庆期中)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某森林中生活了一类蛾,有白、灰、褐三种体色。由于周围工厂煤烟排放,某森林中树木树皮多变为黑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图中最能体现各种体色蛾的比例的是(  )
   
2.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同学们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让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模拟个体体色的变异类型
B.实验者模拟捕食者
C.黄布模拟生物的生存环境
D.实验者背对黄布是为了不让代表猎物的小纸片“发现”自己
3.(云南昆明中考)有人将英国桦尺蛾中的灰白色蛾和暗黑色蛾进行标记,同时在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放养一段时间后,尽量回收,统计结果如表。分析错误的是(  )
地区 灰白色蛾/只 暗黑色蛾/只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工业污染区 64 16(25%) 154 82(53%)
非污染区 393 54(13.7%) 406 19(4.7%)
A.天敌对桦尺蛾起到选择作用
B.工业污染区暗黑色蛾是有利变异
C.非污染区灰白色蛾的体色是保护色
D.桦尺蛾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衰老死亡
知识点2 自然选择
4.(湖南中考)某种比目鱼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这种生存技巧(  )
A.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利于躲避敌害
C.不利于捕食
D.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5.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了得以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适应环境
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6.(甘肃定向陇西县月考)下列关于长颈鹿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由于环境变化,长颈鹿产生了长颈的变异
B.为了适应缺乏青草的环境,长颈鹿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
C.经过生存斗争和环境的选择,淘汰了颈短的长颈鹿,保留了颈长的长颈鹿
D.长颈鹿的变异总是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行
7.(陕西咸阳模拟)某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在a~d年间该地区的树干表面渐渐由浅色转变为黑褐色。在此期间,该地区桦尺蛾体色和数量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时,在该地区没有深色桦尺蛾生活
B.环境变化使桦尺蛾产生了体色的变异
C.树干成黑褐色后,深色桦尺蛾更易存活
D.随着时间推移,浅色桦尺蛾必定灭绝
8.(四川眉山中考)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9.(江苏苏州中考)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出现了一些细菌对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强的现象。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抗生素因质量问题使药效下降
B.抗生素使细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C.抗生素的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D.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定向选择
10.(湖北中考)虹鳚(wèi)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种鱼,在溪流上游群体中,体色鲜艳个体的比例大于下游群体。经调查发现:①该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欢与体色鲜艳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据上述调查,关于上下游虹鳚群体中体色形成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虹鳚体色与基因没有关系
B.虹鳚体色只由溪流深浅决定
C.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大
D.捕食者对虹鳚的体色进行了选择
11.(湖北宜昌中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野桑蚕经过数千代的培育,形成了现在的家桑蚕。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过度繁殖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桑蚕通过__ __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它们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属于__ __发育。
(2)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外因。野桑蚕的体色和树干很相近,这种体色被称为__ __;家桑蚕的幼虫成活率比野桑蚕的幼虫成活率__ 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 __。
(3)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也是人们生产育种的基础。家桑蚕体色有黑色与淡赤色,科研人员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合 亲代 子代
实验一 淡赤色×淡赤色 全为淡赤色
实验二 黑色×淡赤色 黑色∶淡赤色≈1∶1
实验三 黑色×黑色 黑色∶淡赤色≈3∶1
根据实验__ __可判断淡赤色为隐性性状;黑色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但也有差别,为了培育出产丝能力更强的黑色家桑蚕,你的育种思路是__ __。
(4)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家桑蚕的产丝能力强一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是__ __选择的结果;野桑蚕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将卵分散产在桑树上,有利于它的生存,这是__ __选择的结果。
(5)以上观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它能比较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__ __。
12.(科学探究)(广东揭阳惠来县月考)实验探究。某学校生物兴趣班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来探究生物保护色的作用。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 菜青虫100条 ?
生活环境 与菜青虫体色一致的青色菜叶 与菜青虫体色不一致的黄色菜叶
实验处理 放入1只家鸽 放入1只家鸽
实验结果 一分钟后,剩余88条 一分钟后,剩余75条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乙组的实验材料应该是__ __。
(2)同学们发现实验设计中有一点并不完善,请对其进行修改:__ __。
(3)菜青虫的体色在青色菜叶上是__ __变异,在黄色菜叶上是__ __变异。
(4)上述实验的变量是__ __。实验中设置甲组的目的是__ __。
(5)如果青色菜叶上的菜青虫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菜青虫也可能被吃光,这说明:变化导致菜青虫原来的保护色失去保护作用,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以致生存的机会大大降低了。由此说明,环境对菜青虫起到了__ 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 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6)根据达尔文理论,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__ __的结果,这是通过__ __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