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基础卷(01):2024-2025 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素养测
评(青岛版)
考试分数:50 分;考试时间:3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
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知识空格填一填。(每空 1 分,共 10 分)
1.我们是通过 观察物体的,通过 听到声音的。
2.新冠“阳”了之后,有些人出现了“食不知味”的症状,这是因为这些人失去了 。
3.大雨过后经常会看到许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雨后土壤中的 减少的原因。
4.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 骤增,空气流动性差。
5.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能源,除了保护环境之外,还得珍惜自然资源。太阳能是生活
中可利用的,清洁、可再生资源,我们还能开发哪些新能
源: 、 、 、 来应对能源有限问题。(请同学们说出
至少 4 个例子)
6.万物生长靠太阳,请问同学们,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煤、石油、天然气,其的
形成与 有关。
二、是非曲直辩一辩。(正确的涂“√”,错误的涂“×”)(每题 1 分,共 5 分)
7.传统经济鱼类因为过度捕捞而日趋衰竭,定期休渔可以有效保护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 )
8.海洋中的资源非常丰富,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开采和
利用。( )
9.雾霾天气时,空气流动性差,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
10.干眼症和“红眼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要注意不与患者共用脸部用品。( )
试卷第 1 页,共 4 页
11.嗅柠檬的同时吃葡萄,会感受到葡萄和柠檬的混合味道。( )
三、众说纷纭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涂黑)(每题 1 分,共 5 分)
12.“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味觉 C.听觉和视觉
13.夏季小狗会吐舌头,这是因为( )。
A.小狗饿了 B.小狗用舌头感知气味 C.小狗用舌头散热,适应炎热
的环境
14.2017 年,我国在( )海域进行了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A.东海 B.南海 C.黄海
15.如图所示,工人师傅正在查验设置在高架桥边的隔离装置,透过隔离装置的透明部分可
以清楚地看到近处的居民楼。设置这一装置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声音产生 B.隔音、隔尘 C.遮挡阳光 D.以上都对
16.被检查者如果在 3 米处单眼刚能看清视力表内第一行的“E”,则他的视力为( )。
A.0.08 B.0.06 C.0.1
四、实验探究我能行。(共 30 分)
17.萌小牛为了研究眼睛的成像原理和近视的成因,利用 3 倍放大镜、5 倍放大镜、纸屏和
蜡烛做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纸屏、3 倍放大镜、蜡烛依次竖直摆放在桌面上,并保持高度相同,且在______上。
②如图甲,使放大镜与纸屏相距 15 厘米,移动蜡烛,直到纸屏上呈现蜡烛清晰的像。
③如图乙,把 3 倍放大镜换成 5 倍放大镜,保持位置不变。纸屏上蜡烛的像变得_____了。
试卷第 2 页,共 4 页
(1)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2)实验中,纸屏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
(3)如果萌小牛想让图乙中的纸屏上成的像更加清晰,他应该将图乙中的蜡烛向( )
(“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
(4)当萌小牛把 3 倍放大镜换成 5 倍放大镜时,放大镜的凸度变了,也就是放大镜( )
(填“变厚”或“变薄”)了。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 ),它( )(填“变厚”或
“变薄”)就会导致原本看得很清晰的物体看不清晰了。想要看清楚就要把物体靠近眼睛,凑
近了就又能看清楚了。这就是近视的成因。
(5)造成近视的主要行为有哪些?请任写两条。
(6)萌小牛准备制作保护眼睛的宣传板报,请你帮他列出 3 条保护眼睛的方法。
18.探究雨后蚯蚓行为变化实验。
(1)雨后的蚯蚓 爬出土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土壤中的 减少。
(2)实验的时候选用多条蚯蚓,是为了避免 ,使结论更具有 。
(3)实验结束后,应该将蚯蚓放到 。
实验说明,动物的行为会随着的 变化而变化。
19.生活实践。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小科同学和小伙伴们一起春游踏青,发现露营的一个角
落里堆满了各种垃圾,主要有:①剩菜剩饭;②水果皮 ;③废电池;④过期的药品;⑤
食品袋;⑥旧衣服;⑦易拉罐;⑧碎砖块。
请你根据学到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帮助小科将上述垃圾分类投入垃圾箱中(填写编号)
(2)科学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请将分类后的垃圾与其
处理方式用线连起来。
可回收物 专门机构处理
试卷第 3 页,共 4 页
厨余垃圾 填埋或焚烧发电
有害垃圾 加工再利用
其他垃圾 粉碎发酵做肥料
(3)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 ( )。
A.对垃圾进行焚烧 B.减少生活中的垃圾数量 C.对垃圾进行填埋
试卷第 4 页,共 4 页
1. 眼睛 耳朵
【详解】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
什么样子的。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所以我们是通过眼睛观察物体的,通过耳朵听
到声音的。
2.味觉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
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用来看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等;耳是听觉
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鼻是嗅觉器官,用来闻物体的气味;舌是味觉器官,
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新冠“阳”
了之后,有些人出现了“食不知味”的症状,这是因为这些人失去了味觉。
3.空气
【详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
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大雨过后,
我们会看到许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由于雨后土壤中的空气减少,蚯蚓钻出来呼吸空气。
4.可吸入颗粒物
【详解】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
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5. 核能 地热 太阳能 风能
【详解】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
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和核
聚变能等。新能源因其发展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各国的普
遍重视与大力发展。
6.太阳能
【详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储存了亿万年前低等生物的遗体,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
所以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成它们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7.√
【详解】我国水域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渔业资源面临
枯竭的危险。为此,国家设立了休渔期。休渔期内,禁止人们在规定的水域捕鱼,可以有效
保护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8.√
答案第 1 页,共 5 页
【详解】海洋中的资源非常丰富,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人们应该保护海
洋资源,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9.√
【详解】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是由固体小颗粒造成的污染。雾霾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现象,对人体十分有害。发生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
性差,有害细菌扣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
很高。
10.√
【详解】干眼症和红眼病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常在春夏季
暴发流行。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染性强。所以,患者不要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等,避免交
叉感染。题干表述正确。
11.√
【详解】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和味觉是相通的。人的嗅觉是靠鼻子去闻,味
觉是靠舌头去尝,但因为我们的嗅觉和味觉相通,所以对食物的总体感受之中,不足 25%
是舌头品尝出来的,有超过 75%感受都来自于嗅觉。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食物的风味,
大部分其实是由嗅觉来感受的。嗅柠檬的同时吃葡萄,会感受到葡萄和柠檬的混合味道,该
说法是正确的。
故题干说法正确。
12.B
【详解】人体感知环境的能力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被吸
入鼻腔,嗅细胞受到气味的刺激,通过嗅觉神经将信号传给脑,我们就闻到了气味。味蕾中
的味觉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通过味觉神经将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外界物体振
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
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
“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听觉和味觉。
故选 B。
13.C
【详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进行迁徙、冬眠、换毛。夏季天
气炎热,为了适应身体散热需要,小狗用舌头散热,适应炎热的环境。
答案第 2 页,共 5 页
14.B
【详解】新能源是近几十年来人类采用新技术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从
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2017 年 5 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使
得可燃冰的利用迈出关键一步。
15.B
【详解】设置在高架桥边的隔离装置主要目的是隔音、隔尘,减少对附近居民影响。声音的
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高架桥上的车辆运行会产生声音和尘土,隔离装置并不能阻止声
音的产生,但可以阻隔声音和灰尘的传播。居民楼不需要遮挡阳光。
16.B
【详解】如果被检查者在 5 米处单眼不能看清表内第一行的“E”,则向前移动直到能看清为
止。例如:在 4 米处看清则视力为 0.08,3 米处为 0.06,2 米处为 0.04,1 米处为 0.02。B
符合题意。
17.(1)一条直线 不清晰或模糊
(2)视网膜
(3)左
(4) 变厚 晶状体 变厚
(5)躺着看书。 挑食、偏食。
(6)眼离书本 1 尺,胸离桌面 1 拳,手离笔尖 1 寸。
每 20-40 分钟远眺片刻,让眼睛适当休息。
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
【分析】晶状体是双凸面透明组织,能屈光。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
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眼睛的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如果长
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
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
【详解】(1)将纸屏、3 倍放大镜、蜡烛依次竖直摆放在桌面上,并保持高度相同,且在一
条直线上。若把 3 倍放大镜换成 5 倍放大镜,保持实验装置的位置不变,纸屏上蜡烛的像变
得模糊了,这是因为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
(2)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蜡烛经过双凸透镜的折射成,在白纸板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实验中的白纸屏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视网膜,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
答案第 3 页,共 5 页
(3)若把 3 倍放大镜换成 5 倍放大镜,保持实验装置的位置不变,纸屏上蜡烛的像变得模
糊了。因为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缩短蜡烛与 5 倍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把乙
图中的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像会变得清晰。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
大。当萌小牛把 3 倍放大镜换成 5 倍放大镜时,放大镜的凸度变了,也就是放大镜变厚了。
放大镜模拟的是眼球中的晶状体,它变厚了就会导致原本看得很清晰的物体看不清晰了。
(5)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
的前方。长时间玩手机、躺在沙发上看书、挑食偏食、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方做作业容易
导致近视。
(6)坚持做眼保健操、不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保持正确的书写
姿势都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18. 会 空气 偶然性 科学性 花坛的土壤里 环境
【分析】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喜欢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详解】(1)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土壤里,以泥土中的
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把凉水倒入土壤中,使水浸透土壤,土壤
里空气减少,蚯蚓会爬出土壤;所以可知雨后的蚯蚓由于缺少空气会爬出土壤;
(2)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这样是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加科学,避免偶然性。同
理实验的时候选用多条蚯蚓,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
(3)我们要保护小动物,所以实验结束后,萌小牛应该将蚯蚓放到花坛的土壤里,有利于
蚯蚓的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
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19.(1)
答案第 4 页,共 5 页
(2)
(3)B
【分析】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包
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玻璃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有害垃圾是指《国家
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如废温度计、废血压计、电子类危险废物、废药品等。厨余
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等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是
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如普通无汞电池、烟蒂等。
【详解】(1)可回收物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织物、玻璃等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
圾。有害垃圾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厨余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食材
废料、剩菜剩饭等易腐烂、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其他垃圾是指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厨余
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①剩菜剩饭、②水果皮属于厨余垃圾;③废电池、④过期的药品属
于有害垃圾;⑥旧衣服、⑦易拉罐属于可回收物;⑤食品袋、⑧碎砖块属于其他垃圾。
(2)科学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回收物进行加工再
利用;有害垃圾是由专门机构处理;厨余垃圾粉碎发酵做肥料;其他垃圾填埋或焚烧发电。
(3)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减少生活中的垃圾数量,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
和重复使用。
答案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