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1.通过研读经典作品,深入理解鲁迅、沈从文等作家对普通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刻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借助举办读书研讨会,分析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作家的创作风格,提升文学鉴赏与交流表达能力
3.结合文本实例,探究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表达技巧,锻炼文字鉴赏与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在时代的长河中,文学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精神世界。鲁迅以如椽巨笔剖析国民灵魂,沈从文则用诗意文字描绘湘西世界的纯净与美好,徐志摩用浪漫笔触勾勒康桥的柔美。这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时代的记录。让我们走进这些作品,探寻现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开启本次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之旅。
新课导入
任务一 经典作品剖析
1.通读《阿Q正传》,思考鲁迅“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创作动机。针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不同观点,在老师指导下搜集相关评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创作动机:鲁迅生活在社会动荡、民众思想麻木的时代,他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民众。
对“精神胜利法”的看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特定时代民族落后“国民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民众在封建压迫下的自我麻醉;从人类普遍心理角度看,也是人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精神反应。
2.依据汪曾祺对《边城》的评价,结合自身阅读感受,循着感触最深的一点进行思考。搜集相关评论,以《<边城>中的“矛盾”》为题撰写发言提纲,在班级或小组内交流。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描绘的湘西生活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是理想化的现实。但故事结局翠翠的等待,又隐伏着悲剧感。如文中描绘边城宁静的生活,与翠翠爱情的悲剧形成对比,体现了美好与无奈的矛盾。发言提纲可从自然环境与人物命运、人性美好与现实残酷等方面展开论述。
任务二 筹备 读书研讨会
方向一: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
联系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本单元作品,判断是否赞同“感时忧国”这一概括,并阐述理由。整理观点,准备在读书研讨会上发言。
赞同这一概括。以本单元作品为例,《阿Q正传》通过刻画阿Q这一形象,揭示社会的病态,唤起民众觉醒;在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众多作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通过描写祥子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方向二:剖析作家创作风格
选择一位本单元自己喜欢的作家,拓展阅读其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分析,形成个人见解,参与全班研讨交流。
以徐志摩为例,其写作理念追求爱、自由与美。在艺术特色上,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比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情感;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如《再别康桥》,读来朗朗上口。
任务三 语言鉴赏札记创作
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飘飘然”的运用、徐志摩对潭水的独特比喻等,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选择一个切入点,探究语言表达技巧,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完成初稿后,小组内互评,修改完善。
以赏析《阿Q正传》中“飘飘然”一词为例:“飘飘然”多次出现,生动地描绘出阿Q在取得“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从用词角度看,该词简洁且极具表现力,仅三个字就将阿Q那种自我陶醉、忘乎所以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人物塑造角度,“飘飘然”的反复使用,强化了阿Q的性格特征,使读者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展现出鲁迅用词的精妙。
文学作品中,精妙的语言表达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读者的心灵世界,使作品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从鲁迅《阿 Q 正传》中对 “飘飘然” 的精妙运用,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对潭水的独特比喻,诸多经典文本在语言表达上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学习宝藏。现在,就让我们从用词、修辞、句式等角度,探寻这些经典文本中的语言密码。
范文示例
一、用词:精准凝练,形神兼备
在《阿 Q 正传》里,“飘飘然” 一词将阿 Q 获得 “胜利” 后的得意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当阿 Q 在与别人的冲突中,凭借着精神胜利法获得了虚幻的 “胜利” 后,“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这一词语看似简单,却有着难以言喻的表现力。它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阿 Q 的身体状态,仿佛因得意而脚步轻浮,更深刻地揭示了其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愚昧。鲁迅通过这一精准的用词,用极少的笔墨,将阿 Q 那种自我陶醉、盲目自大的性格特点鲜活地展现出来。这种用词的艺术,提醒着我们在写作时,要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选择最恰当的词汇,用简洁的文字传递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二、修辞:匠心独运,意境深远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新颖而独特的比喻,瞬间赋予了金柳鲜活的生命力与浪漫的色彩。金柳的柔美与新娘的娇羞、美丽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此外,“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招摇” 一词将青荇拟人化,使其仿佛在向诗人热情地招手,生动地描绘出康河的生机勃勃,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康桥的喜爱。在写作中,巧妙运用修辞,能够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为文章增添独特的韵味与感染力。
三、句式:灵活多变,节奏和谐
经典文本在句式运用上往往灵活多变,通过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写道:“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运用了短句与长句相结合的方式,开篇两个短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势力暴行的愤怒与谴责。随后的长句则深入剖析了社会现状与民族的危机。而 “沉默啊,沉默啊!” 这一反复句式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作者的情感,更在节奏上形成强烈的冲击,引发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的写作中,合理运用不同的句式,能够使文章张弛有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经典文本中的语言艺术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通过对《阿 Q 正传》《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在用词、修辞、句式等方面的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在今后的写作与阅读中,我们应不断学习经典,汲取其中的精华,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本次学习围绕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展开,通过对《阿Q正传》《边城》等作品的研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作家对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刻画。在读书研讨会筹备过程中,分析了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作家创作风格。语言鉴赏札记的创作,提升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在我们生活中,应当持续关注现当代文学,汲取文学养分,提升文学素养,传承和发扬现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1.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当今社会有哪些新的价值与意义?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报告。
2.尝试将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短视频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创意成果。
1.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自我,培养审美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例如,组织现当代文学读书分享会,在学校广播中开设文学赏析栏目,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现当代文学。
2.将《边城》改编成短视频,通过画面、音乐等形式,展现边城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情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作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