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17课《陋室铭》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空,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有龙则灵(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可以调素琴( )
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无案牍之劳形”的“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以我酌油知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同桌小李不明白作者在文段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哪些作用,请你帮他简要分析。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表现了居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以情趣之雅可窥见 “陋室”不陋。
C.本文语言风格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D.作者借用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意在表明自己的“陋室”更加有名。
6.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所居之室过于简陋的强烈不满。
B.“有多么的简陋啊?”运用设问句,隐含着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冷清的悲凉之感。
C.“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所居陋室不觉简陋的高洁情操。
D.“有什么简陋的呢?”运用设问句,透露出作者对所处之境过于简陋的无奈之感。
7.以下对赵孟頫所书《陋室铭》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书法作品录书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稳重雅致。
B.笔力温厚,笔画丰润,结构稳健,字形饱满,整幅字平和雍容。
C.用笔方圆并举,于圆润中见棱见角,笔法遒劲,刚柔相济。
D.书写时主要运用隶书写法,又兼有草书的意味,谨严而灵动。
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二、填空题
9.课文理解填空。
(1)《陋室铭》紧紧扣住“ ”立意,以“ ”一句统领全篇,表达出陋室主人 的节操和 的情怀。
(2)《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 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一句为全文之“睛”。
(3)《陋室铭》作者紧扣“惟吾德馨”对居室从 、 、 三方面来描写,突出作者的美德。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题画》)
【注释】①没没墨墨:胸无点墨,没有学问。②仄径:小路。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2)往来无白丁:
(3)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4)良朋辄至: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12.【甲】文中的陋室和【乙】文中的茅屋有何相同点?两位室主人有着怎样相同的生活志趣?
13.阅读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夫七尺之骸,禀①之以所生,不可受全而归残也②;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③也。躬耕以食之,穿井以饮之,短褐以蔽之,蓬庐以覆之,弹咏以娱之,呼吸以延之,逍遥竹素,寄情玄毫④,守常⑤待终,斯亦足矣。
(选自葛洪《抱朴子 外篇》)
【注】①禀:领受。②不可受全而归残也:不能承受领受时完整而归还时残缺。③流遁:流荡逃遁。④玄毫:挥毫。毫,指毛笔。⑤守常:固守常法;按照常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
②可以调素琴
③躬耕以食之
④穿井以饮之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方寸之心,制之在我,不可放之于流遁也。
(3)【甲】文中的“ ”和【乙】文中的“ ”点明了主人公居室本身的特点。
(4)【甲】【乙】两文均通过描述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相同的情感?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陌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①中,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②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③,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④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注释:①抱关击柝:守门打更的小官吏。②窭:贫寒。③羁絷(zhí):束缚。④斗升之禄:小官的徽薄俸禄。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 (2)可以调素琴 调:
(3)无案牍之劳形 劳: (4)窃尝怪颜子 尝:
(5)人不堪其忧 堪: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16.[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被贬时期所作,[甲]文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乙]文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作者在文中都传递出了 的精神品质。
17.[甲]文直接引用孔子“何陋之有?[乙]文间接引用颜回的“箪食瓢饮”,请结合原文谈谈两处引用分别有何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版第17课《陋室铭》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 神异 德行美好 平民 调弄 2.D 3.(1)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4.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德行高尚,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5.D
6.C
7.D
8.D
9. 陋室不陋; 惟吾德馨;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类比; 惟吾德馨 环境; 往来人物; 室中生活
10.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空闲 就 11.(1)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这是何等雅趣的事情,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却不懂得。 12.第一问:①室环境优美;②室中事高雅;③室内人博学。
第二问:①安贫乐道;②淡泊名利;③洁身自好。
13.(1) 神奇、灵异 调弄,这里指弹(琴) 亲自 凿
(2)①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②内心,由自己控制,不能任意它流荡逃遁。
(3) 斯是陋室 蓬庐以覆之
(4)甲文通过对居室的描绘,乙文通过描述作者在陋室中的简单生活和丰富的娱乐,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 出名,有名 调弄 使……劳累 曾经 能承受 15.(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可以养活自己 16. 类比 对比 安贫乐道 17.甲文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也照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