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学期期中素养测评卷(青岛版)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判断题、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判断、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测试范围:第1-3单元。
一、选择题(共24分)
1.(本题2分)人体感知环境时,受到冷热、压迫等外界刺激后,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把刺激信号传给脑,( )就产生了。
A.视觉 B.触觉 C.嗅觉 D.味觉
2.(本题2分)山东栖霞苹果闻名遐迩,小明同学吃苹果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事先蒙上眼睛,品尝苹果,过一会他一边嗅柠檬一边吃苹果,此实验现象及结论正确的是( )。
A.他前后吃到的苹果味道相同 B.人体感知环境的器官各自分工明确,互不影响
C.本实验蒙上眼睛的目的是排除触觉的干扰 D.本实验证明嗅觉和味觉有时互相影响
3.(本题2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诗句体现嗅觉的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海风呼啸急,惊涛骇浪翻
4.(本题2分)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 )时,人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
A.大 B.小 C.大、小都可以 D.大、小都不可以
5.(本题2分)我们现在的环境被污染的现象很严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下列能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做法有( )。
①净化污水 ②早厕改造 ③清洁供暖 ④植树造林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本题2分)2023年中国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净化污水 B.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C.露天焚烧树叶和垃圾。 D.绿色出行,少开车。
7.(本题2分)下列几组植物中,包含共同特征最多的一组是( )。
A.玉米和卷柏 B.海带和月季
C.玉米和高粱 D.小麦和紫菜
8.(本题2分)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植物,人们往往会将特征不同的植物用( )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就是在进行二歧分类。
A.一分为二 B.一分为三 C.一分为四 D.颜色不同
9.(本题2分)下列哪项属于可再生资源?( )
A.石油 B.煤炭 C.太阳能 D.天然气
10.(本题2分)甜甜奶奶平时生活很勤俭,家里经常收集各种食品包装盒或快递纸箱,甜甜还发现奶奶家里还有很多过期的药物不舍得扔,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这些垃圾属于( )。
①可回收物 ②有害垃圾 ③其他垃圾 ④厨余垃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本题2分)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资源,但有很多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能够为人类反复利用,也就是可再生资源,下面不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动植物资源 B.土地资源 C.煤和石油 D.水资源
12.(本题2分)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再生 B.它们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
C.它们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D.它们都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制地使用
二、填空题(共20分)
13.(本题3分)( )中的( )受到食物的刺激,通过( )将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
14.(本题3分)常见的皮肤病有( )、( )、( )等。
15.(本题2分)我们用( )感知光线;用( )感知物体的软硬等。
16.(本题2分)由于全球变暖,温度( ),北极海冰每年都更早地( ),导致北极熊获取食物困难。
17.(本题2分)(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 )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
18.(本题2分)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有( )、雾霾、( )等。
19.(本题3分)可燃冰的外观像( )一样,遇火即可( ), 是一种( )的能源。
20.(本题3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对地球资源资料的搜集,了解到( )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它们是经过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它们的形成与( )有关。
三、判断题(共12分)
21.(本题2分)我们用触觉不能感知温度的变化。( )
22.(本题2分)触觉感受器只分布在手指和脚趾上。( )
23.(本题2分)搜索到的植物很多,我们可以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
24.(本题2分)许多环境污染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通过植树造林也能改善环境。( )
25.(本题2分)太阳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 )
26.(本题2分)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远远超过陆地。( )
四、连线题(共10分)
27.(本题10分)将下列能源与其对应的种类用线连起来。
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 可再生
天然气
海洋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
化石燃料
五、简答题(共25分)
28.(本题5分)怎样预防近视?(四条)
29.(本题5分)请列举你知道的预防耳病的方法。
30.(本题5分)举例说明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有哪些关联。
31.(本题5分)我们能为保护动物做点什么?
32.(本题5分)什么是新能源?人类开发了哪些新能源?
六、实验题(共9分)
33.(本题9分)探究近视成因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1)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凸度较大的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距离,直至在 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点燃的蜡烛移动到距离透镜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 。
(3)换用凸度较 的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了清晰的像。
(4)本实验中,透镜相当于眼睛中的 ,纸屏相当于眼睛中的 。
(5)实验现象:透镜凸度 ,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透镜凸度 ,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选填“变大”或“变小”)
(6)实验结论: 的调节能力对人眼看清远处、近处的物体十分重要。
(7)近视患者矫正视力佩戴的眼镜镜片属于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B
【详解】人体有五大感觉器官,分别是眼、耳、鼻、舌和皮肤,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受到冷热、压迫等外界刺激后,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把刺激信号传给脑,触觉就产生了。
2.D
【详解】在实验中,小明一边嗅柠檬一边吃桃子,这会导致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使得他感受到的桃子味道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本实验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嗅觉和味觉有时会相互影响。蒙上眼睛是为了排除视觉的影响,而不是触觉的影响。故选D。
3.C
【详解】A.描写视觉(望明月)。
B.描写听觉(猿声啼)。
C.诗句中的“暗香”指梅花散发的淡淡香气,需要嗅觉感知。
D.描写听觉(风声)和视觉(浪翻)。
故选C。
4.A
【详解】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眼睛的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故选A。
5.D
【详解】题目中的四个做法均有助于保护环境:净化污水:处理污水可减少水污染,保护水源和生态系统。早厕改造:改善传统旱厕的卫生条件,减少粪便污染和疾病传播。清洁供暖: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替代燃煤,降低空气污染。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故选D。
6.C
【详解】2023年中国环境日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A.净化污水:通过处理污水减少污染,符合环保理念。
B.植树造林: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是积极举措。
C.露天焚烧: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污染空气,违背环保目标。
D.绿色出行:减少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符合主题。
故选C。
7.C
【详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所含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所含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玉米和高粱同属于禾本科植物,包含共同特征最多。
8.A
【详解】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的不同,将这些事物分为两类,在每一类事物下再确定一个特征,根据特征的不同继续将其分为两类,直到不能继续分为止,这种分类的方法被称为二歧分类法。故选A。
9.C
【详解】A.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有机物质在高温高压下转化而成。由于其形成过程极其缓慢,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时间尺度,因此石油被分类为不可再生资源。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炭同样是一种化石燃料,由古代植物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经过压缩和化学变化形成。和石油一样,煤炭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使得它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不可再生。选项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是通过太阳辐射产生的能量,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太阳每天都会发出能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十亿年内)太阳都会持续发光发热。因此,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太阳存在,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利用太阳能。选项符合题意;
D.天然气也是一种化石燃料,通常与石油共存,形成过程类似于石油。它同样是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而且一旦被消耗,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自然补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食品包装盒、快递纸箱属于可回收物(①),因它们是纸类,可回收加工再利用。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②),因药物中含化学成分,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或危害健康。故选A。
11.C
【详解】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自然过程中能够持续更新和再生的资源,它们通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然恢复。生物质能、海洋能、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时间尺度上无法自然恢复的资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故选C。
12.C
【详解】A.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可再生资源都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再生。例如,森林资源的再生需要较长的周期。选项不符合题意;
B.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选项不符合题意;
C.可再生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选项符合题意;
D.虽然可再生资源在理论上是可以再生的,但它们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使用速度超过了它们的再生速度,它们也会耗尽。因此,可再生资源也需要合理管理和可持续使用。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味蕾 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
【详解】味道是人体的一种感觉,它是在人体的大脑皮层形成的。食物进入口腔后,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使其产生味觉,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脑部,经脑部分析,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14. 痱子 湿疹 水痘
【详解】皮肤病是发生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常见的皮肤病有痱子、湿疹、水痘、皮肤过敏。
15. 眼睛 皮肤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看到光线信息;耳是听觉器官,听到声音信息;鼻是嗅觉器官,闻到气味信息;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信息;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软硬、冷、热、痛、触、压等信息。
16. 升高 融化
【详解】气候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北极熊以海冰作为平台来捕猎海豹。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北极海冰每年都更早地融化,导致北极熊获取食物困难,不得不长距离游泳或到岸上寻找食物。
17. 塞罕坝机械林场 京津冀
【详解】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能为京津冀地区抵御风沙、净化水质、缓解污染。据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从“一棵松”到今天的百万亩林海,从当年的黄沙遮天到今天的碧波万顷,塞罕坝人把高寒沙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实现了从沙进树退到树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8. 噪声 污水
【详解】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有噪声、雾霾、污水等。例如雾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9. 冰 燃烧 清洁
【详解】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结用物质,其外观像冰一样,遇火即可燃烧,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我国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城、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漆土带。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20. 煤 石油 太阳能
【详解】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也是目前人类利用规模最大的能源。其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的是煤,被人们誉为“工业的血液”的是石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储存了亿万年前低等生物的遗体,而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所以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成它们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1.×
【详解】触觉可以感知温度的变化。人类的皮肤中有专门感知温度的冷觉和热觉感受器,能够传递温度信息。例如,触摸热水会觉得烫,触摸冰块会觉得冷,这都是触觉感知温度变化的体现。该句判断错误。
22.×
【详解】触觉一般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题目说法错误。
23.√
【详解】二歧分类法是一种有效的植物分类方法,它基于植物的特征进行逐步区分,最终将植物归类到特定的分类群中。
24.√
【详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通过植树造林也能改善环境。
25.×
【详解】太阳并不是生物资源,而是一个恒星,它是地球上生物资源和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太阳通过其光和热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能量,是光合作用的驱动力,从而支撑了整个生态系统。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太阳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或者能源。
26.√
【详解】地球上超过3/4的生物资源分布在海洋里,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陆地。
27.
【详解】有些自然资源,在合理开发的条件下,消耗速度和恢复速度能达到平衡,或者能够为人类反复利用,属于可再生的资源,如土地、水、动植物等。有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煤、石油等。动物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28.不在抖动得车上或者走路时看书,不在强光或者弱光下看书写字,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常做眼保健操等。
【详解】近视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现象。预防眼睛出现近视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合理的用眼习惯来预防。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不在抖动得车上或者走路时看书,不在强光或者弱光下看书写字,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常做眼保健操等。
29.(1)平日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2)不随便掏耳朵。(3)游泳时戴耳塞,不到有噪音的地方玩耍或学习,不对着同学的耳朵大声说话。(4)清理耳朵要去正规医院。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不要经常掏耳朵。
【详解】预防耳病的方法:(1)平日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2)不随便掏耳朵。(3)游泳时戴耳塞,不到有噪音的地方玩耍或学习,不对着同学的耳朵大声说话。(4)清理耳朵要去正规医院。为了保护我们的听力,不要经常掏耳朵。
30.燕子低飞是因为下雨前气压比较低,燕子无法飞高。天气变冷,大雁南飞。夏秋之交,鱼儿浮出水面等。
【详解】环境发生变化时,动物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食物、空气等因素会导致动物行为的变化。比如:雨后土壤中的空气减少,蚯蚓因为土壤中空气稀少而爬到路面。燕子低飞是因为下雨前气压比较低,燕子无法飞高。天气变冷,大雁南飞。夏秋之交,鱼儿浮出水面等。
31.给小鸟做个窝,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界生态的平衡。
【详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我们要爱护动物,相互依存。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保护草原,合理放牧;控制人口增长,不浪费资源;治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
32.人们把煤、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把常规能源之外新开发利用的能源称为新能源。地热能、核能、风能等都是新能源。
【详解】人们把煤、石油、天然气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开发新能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好处。目前,人类开发了地热能、核能、潮汐能、太阳能、风能、垃圾能、可燃冰能等新能源。
33. 纸屏 模糊 小 晶状体 视网膜 变大 变小 晶状体 凹透镜
【分析】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题1】在实验中,我们要在纸屏上成像,形成清晰的倒立的像。
【小题2】把点燃的蜡烛移动到距离透镜较远的位置,我们会发现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
【小题3】实验中发现,当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后,出现清晰的像。
【小题4】本实验中,透镜和纸屏相当于人的眼睛,透镜相当于眼睛中的晶状体部分,纸屏相当于眼睛中的视网膜部分。
【小题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透镜凸度变大,可以看清近处物体,透镜凸度变小,可以看清远处物体。
【小题6】近视是由晶状体调节能力减弱造成的。如: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所以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对人眼看清远处、近处的物体十分重要。
【小题7】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健康的眼睛晶状体调节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所以,近视患者矫正视力佩戴的眼镜镜片属于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