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7课《爱莲说》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2.翻译下列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下列对文章《爱莲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声)
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B.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可爱者甚蕃(多)
C.出淤泥而不染 (污秽)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
D.莲,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不蔓不枝(枝茎)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选项中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何陋之有?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友人惭,下车引之
二、名句名篇默写
10.爱莲说
(1)无论处于怎样的成长环境,我们追求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不能改变,正如《爱莲说》中所说“ , ”。
(2)《爱莲说》中,周敦颐以“予独爱莲之 , ”表达了对莲的品格的赞美和对人类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
(3)《爱莲说》中表现君子行为刚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品格的句子是:
, 。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分别从嗅觉、视觉角度写莲花气味芬芳、洁净挺立的句子是:
, 。
(5)《爱莲说》中,作者评价牡丹的句子是: 。
(6)《爱莲说》中,作者写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君子亭记(节选)
王守仁①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②而出③,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④,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也。”
【注释】①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正德元年,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一座君子亭。②蛰:惊蛰(节气)。③出:春笋破土而出。④珊然:珮玉相击,音节舒缓。
11.下面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外坚而直 B.亭亭净植 环植以竹
C.香远益清 益慕圣贤之道 D.阳明子既为何陋轩 既出,得其船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也。
13.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认为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寄予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心愿。
B.【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反问句,照应了“予独爱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C.【乙】文王阳明描述了君子亭的建造过程及其周围的竹子,赞美了竹子,也概括了君子的品德。
D.【乙】文君子之德的四个方面:德、操、时、容,对后世人们正心诚意、立己修身有启示作用。
14.国人文化审美观念中常用自然山水赋于人的美好品德,下面是小西记录的诗文赏读卡,请你帮忙补充。
【诗文赏读卡】
理解“莲”“竹”文化意象的内涵
赏读【甲】【乙】两文,我可以从下面的句子中读到作者分别赋予“莲”和“竹”美好的品格。
描写莲/竹特点的句子 莲/竹象征的君子品格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品德高尚,美名远扬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 审时度势
处事谨慎,与人相处仪态大方,气和恭敬
从中我了解到,个人的志趣寄托与外物上,这种表现手法就叫作“ ”。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①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①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③”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③,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④以时发者也。
②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兰蕙丛出,莳⑤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减)
【注】①薄丛:草木聚生处。②遁世……无闷: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③蔼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④含章:含美于内。⑤莳:栽种。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17.甲文作者主要写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写“牡丹之爱”和“菊之爱”又有何作用呢?
18.甲文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乙文中的兰“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他们分别体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17课《爱莲说》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竖立(5)应当 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5.B
6.C
7.B 8.A
9.B
10.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11.B 12.(1)对牡丹的喜爱,应该人很多了。
(2)因此命名为‘君子’,竹是无愧于这个称呼的。 13.A 14. 不同流合污 香远益清 谦虚、通达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 托物言志
15.多 洗 16.(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它啊。
(2)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 17.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明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以“菊之爱”衬托“莲之爱”,表明作者也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从而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界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18.莲体现了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兰体现了君子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的品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