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瑕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报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1.请用正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壳(ké) B.锲而不舍(qì)
C.目不窥园(kuī) D.秩序(chì)
3.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钻探 B.无瑕 C.报歉 D.深霄
4.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B.沥尽心血 C.亘古未有 D.轰轰烈烈
5.学校将于7月3日下午两点在校礼堂举办“列夫·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专题讲座,现请你将本次大赛的相关事宜电话告知嘉宾刘教授。下列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刘教授,您好!7月3日我校将举办“列夫·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专题讲座,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B.刘教授,您好!7月3日下午两点,“列夫·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专题讲座将在我校礼堂举办,请您必须准时到达现场!
C.7月3日下午两点,“列夫·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专题讲座将在我校礼堂举办,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刘教授,您好!7月3日下午两点,“列夫·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专题讲座将在我校礼堂举办,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刘胡兰、黄继光等英雄的故事,在中小学生中可谓妇孺皆知。
B.看了小说《红岩》,了解了革命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后,我的心里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C.袁隆平院士对中国,甚至对世界的贡献巨大,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D.他在工作中锋芒毕露,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即儒家经典,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书。
D.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孙权劝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大兄”是对兄长的敬称。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任务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通过学习《邓稼先》一文,使我了解了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为了发挥自己的充分才能,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中国的太空开发研究。
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 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______________
①什么?就这么个侏儒!
②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③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
④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二、综合性学习
10.七年级(1)班近期正在开展“群星闪耀”语文专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活动一:赏星】为参加“群星闪耀——英雄在我心”主题朗诵比赛,小文同学为身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创作了一首诗歌。却在配乐上犯了难,请你帮她从以下三首乐曲中选择一首恰当的曲目作为朗诵时的背景音乐。( )(填选项)
A.《七子之歌》伴奏
B.《孤勇者》伴奏
C.《二泉映月》二胡独奏
(2)【活动二:观星】为提升同学们学习英雄的积极性,班级举行“群星闪耀——英雄今我言”在线论坛,同学们纷纷跟帖为英雄点赞。但小秦同学说:“英雄离我们那么遥远,如今我们没必要学习英雄精神。”请结合自身经验回复帖子,说说你的看法。
(3)【活动三:赞星】在“群星闪耀——英雄由我赞”主题征文比赛中,小西同学想用一组排比句作为征文结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英雄是一本书,让我读出生命的深奥;英雄是一支歌,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英雄是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乙】
王隐,字处叔,陈郡述人也。纳①好弈②拱,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弈忘忧耳。”隐曰:“盖闻古人遭逢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君少长五都游宦④四方华夷⑤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⑥成?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⑦皆行于世,便为没⑧而不朽。此可兼⑨济(天下),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史官之立,自纳始也。
——《晋书·王隐传》(有删改)
【注释】①纳:祖纳,字士言,晋朝大臣。面对诸王争权,时局动荡,祖纳醉心围棋,用以消愁解闷,自称“忘忧”。②弈:下棋。③遭逢:遇到好时代。④游宦:外出求官。⑤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⑥裁:剪裁,消减。⑦犹:尚且。⑧没(mò):消失。⑨兼:同时具备。
11.请运用表格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字词 方法 字义
及鲁肃过寻阳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王隐谓之曰 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盖闻古人遭逢 参考成语法:耳闻目睹
自纳始也 查阅词典法:①开始,起初。②才。 (填序号)
12.给文中画线句停顿,停顿处用“/”划开。(限断3处)
君 少 长 五 都 游 宦 四 方 华 夷 成 败 皆 当 闻 见
13.翻译句子。
(1)对曰:“我弈忘忧耳。”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4.参照示例,设计朗读脚本。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邪”,应读重音。“岂”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语气,朗读时应神态严肃,语气坚决,要读出孙权对吕蒙推辞不愿读书的强烈不满和责备之情;句末语气词“邪”,朗读时语调上扬,表现出孙权对其寄寓厚望的恳切之意。
何必博弈而后忘优哉!
朗读设计:
15.细读两篇文章,借助“思考锦囊”,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孙权与王隐两人的劝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思考锦囊
★可以想想劝说的目的
★可以想想劝说的语言特点
★可以想想劝说者的情感
★可以想想劝说的效果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邓稼先》节选,完成小题。
“我不能走”
①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②“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③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⑥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⑦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⑧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说明古战场的悲凉荒蛮,是战败不祥之地,说明原子弹爆炸成功之不易。
B.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C.选文最后一句话中“宰割”一词与全文第一段呼应,再次将邓稼先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
D.这段文字语言风格是质朴无华却饱含真情的。
17.在什么情况下,邓稼先说“我不能走”?这部分的小标题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18.选文中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19.危急时刻,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我不能走。”请你揣摩并写出邓稼先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0.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和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B.本文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过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C.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如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D.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如文章后半部分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21.文章⑧- 段中,作者具体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
2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23.文章 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五、语言表达
24.小科同学负责制作先贤人物展板,在为闻一多先生的展板选择配图时,他拿不准该选下面哪幅图。请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及画面内容,帮他挑选并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5.写作
我们从语文书中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志虑忠纯的邓稼先,言行一致的闻一多,知错就改的吕蒙……这些人物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特征鲜明的人,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他(她)让你钦佩,还是让你感激(快乐、烦恼、厌恶、轻蔑……)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参照下列要求与表格中的写作小贴士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写作小贴士:写出人物的精神
抓住典型事例 借助写作手法 运用细节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
体现性格、气质、品质或精神等 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特点等 描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2-9 CABDA DCA
10.(1)B
(2)示例:小秦同学,英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曾因学习英雄的坚韧不拔,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也因学习英雄的无私奉献,在团队中乐于助人。英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3)示例:听出生命的灵动;一座山,领略生命的巍峨。
11. 等到 告诉,对……说 听说 ① 12.君 少 长 五 都 / 游 宦 四 方 / 华 夷 成 败 / 皆 当 闻 见 13.(1)祖纳回答说:“我也是用下棋来忘记忧愁。”
(2)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14.朗读设计:“何必”“哉”,应读重音。“何必”意为“难道一定要”或“难道一定会”,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或未必。朗读时应神态严肃,语气坚决,要读出王隐对祖纳只想下棋的强烈不满和责备之情;句末语气词“哉”,朗读时语调上扬,表现出王隐对祖纳寄寓厚望的恳切之意。 15.孙权与王隐两人的劝说特点:都是以劝说对象的经历、特点出发进行劝解的;语言恳切真诚;都表现了对劝说对象的殷切希望;劝说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祖纳成为史官。
16.A 17.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凸显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人物自己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使得人物形象更丰富真实,读来也更耐人寻味。 18.(1)表达了作者对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友人邓稼先的深切关怀之情。(2)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也反映了邓稼先所担负的任务的艰巨。 19.能够进行心理描写,表现邓稼先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敢于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30字左右即可。
20.B 21.示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密麻麻的小楷”比作排列整齐的“群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字写得多而工整的样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23.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关于“说”和“做”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点明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体现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以对称句结束全文,简洁有力,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4.示例一:选A图。该图中,闻一多眼神坚毅集学者风度与战士宁死不屈精神于一身;身旁燃烧的红烛及背景里众多燃烧的红烛,既象征着他的人生经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寓意着革命精神必呈燎原之势,永恒不灭。该图生动地展现了闻一多的人物风貌和精神品质,适合作为配图。
示例二:选B图。读该图直观地展示了闻一多在演讲的场景,让人仿佛能听到他那气冲斗牛、慷慨淋漓的话语。该图将他在民主运动中活跃的形象,更具动态感和现场感地呈现了出来,更能吸引观众注意,适合作为配图。(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