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3: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朝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厉,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③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甲】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乙】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1)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坚韧 淳朴
(2)语段①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应将“ ”改为“ ”;应将“ ”改为“ ”。
(3)【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可是…… B.只要……就…… C.既……又…… D.也许……也许……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场_________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_________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_________,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
A.壮烈 汹涌 但是 B.强烈 汹涌 于是
C.强烈 澎湃 但是 D.壮烈 澎湃 于是
3.品析《木兰诗》的节选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木兰诗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
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C.“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有力烘托了家里欢迎木兰战场归来的欢快气氛。
D.结尾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作结,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将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③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④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⑤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地移动;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也照着人的脚。
A.④①③⑤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③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的意志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
B.1951年,从战地归来的魏巍动情地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
C.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大约300多敌人。
D.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的原因造成的。
6.品析《黄河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黄河颂(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你是伟大坚强,
望黄河滚滚, 像一个巨人
奔向东南。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掀起万丈狂澜;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浊流宛转, 啊!黄河!
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
从昆仑山下 浩浩荡荡,
奔向黄海之边; 向南北两岸
把中原大地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劈成南北两面。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啊!黄河!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发扬滋长!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多少英雄的故事,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在你的身边扮演!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啊!黄河!
A.这首诗歌词的部分通过歌颂黄河,进而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B.“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C.“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保卫着中华民族。
D.本诗多处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具有雄浑豪迈之美。
二、综合性学习
7.七年级(6)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广告是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形式,有时候,简短的一句广告词,却能够直接击中人的心灵,让人对其推介的产品印象深刻。从下列两则广告中任选一则赏析其妙处。
①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某奶粉广告词
②滴此眼药水后,将眼睛转动几下,可使眼药水遍布全球。——某眼药水广告
选 赏析:
(2)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后题了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选自《木兰诗》)
【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先是①,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③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④,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城⑤十二寨,羌汉之民,相踵归业⑥。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不疑。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释】①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②钤(qián)辖:地方统兵官,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③更:轮换。④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⑤城:修筑城墙。⑥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遂许先帝以驱驰/杂然相许
C.寇至御之/过中不至 D.策之上也/策勋十二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不疑。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于 是 大 阅 州 兵 得 万 八 千 人 分 为 六 各 将 三 千 人
11.为纪念虎门之战,东莞举行莞台港澳青少年“‘寻迹英雄’重走古战场——纪念‘虎门之战’184周年主题活动”,并打算开设以爱国为主题的古诗文展厅。你想推荐【乙】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推荐理由。
12.以上三篇诗文都表达了主人公的忠心。请结合【甲】【丙】两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忠”的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节选)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鸣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13.第①段中的奇观指的是什么?
14.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 段划线句“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在文中的作用。
15.有人说第 段“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中的“抢”表明红军吃饭时相互争夺的样子,你是否赞成?请说说理由。
16.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最符合文意( )
A.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B.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山界(节选)
【选段一】
①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②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选段二】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选段三】
①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②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③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选段四】
①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②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7.请整理选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红军的行为 长征精神
(选段一) 爱护百姓,严明纪律。
(选段二)黑夜翻山,大家互相鼓励
(选段三)
18.小语觉得文章开头叙写瑶民,与红军征服老山界关联不大,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19.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20.某社交平台,一位旅游博主分享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某位网友的留言,请你针对这位网友的留言,表明你的看法。
某网友:除了走路,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备船;洪水来了避让;有向导、绳索、有天气预报,甚至有医生,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五、语言表达
21.小豫在了解黄河文化的意义时找到了一段话,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黄河文化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同时对于世界来说也非常重要。让世界了解到中国人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与自然共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黄河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标志。因此,向世界传播黄河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①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
②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从古就在尝试改造自然恶劣的条件
③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
④直至今日中国人也在这么做,让世界了解到这些是很重要的
六、作文
2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拄着拐杖,缓缓走着,后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从画面上看,主路似乎在维修,老人应该是不知不觉间挡了机动车的道。然而,没有一辆车鸣笛催促,也没有一个人下车抱怨,就那么一直在后面耐心跟着,等着老人走过。直到视频拍摄者把他扶开。陕西西安街头上演的这一幕情景,带给无数人温暖和感动。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④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答案 A B A B C
1.(1) jiān rèn chún pǔ
(2) 朝 潮 厉 历
(3)C
(4)设问
2.A
3.B
4.A
5.B
6.C
7.(1) 示例:① 某奶粉广告词从反面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具体的制作过程。前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强调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示例:②某眼药水广告词一语双关,“球”既指“眼球”, 也指“地球”。表现了眼药水效果好,可以让眼睛快速湿润、放松,然后清晰地看整个世界。
(2)示例:潺潺流水百青松。(能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即可)
8.C 9.(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显达。(2)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首领,范仲淹都推心置腹地对待他们,从不怀疑。 10.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 11.《木兰诗》讲述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故事,体现了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两首诗都展现了主人公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所以适合放在爱国主题的古诗文展厅。 12.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感激其知遇之恩,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接受重任,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他的“忠”是对君主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守。范仲淹在延州诸寨多失守时自请前往,改革军事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招抚流亡百姓,他的“忠”是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为保卫国家、安定百姓尽心尽力。“忠”不仅是对君主的忠诚,更是对国家、事业和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13.“奇观”一方面指火把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与星光相接的眼前景的壮观浪漫,另一方面还指红军队伍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奋勇前进的壮举,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14.运用环境/景物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山势的高大险峻,渲染了登山环境的恶劣,反衬出红军的顽强不屈的革命气概和昂扬的乐观精神。 15.不赞成。“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早日翻过老山界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突出红军战士勇于争先,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 16.C
17. 吃粥送米,不准拆篱笆 信念坚定,精神乐观 夜宿山崖,无惧险和寒 意志坚强,勇往直前 18.不可删。这一部分写道粮食短缺问题,印证了红军登山之难;红军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表现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团结群众的队伍,从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经过及意义,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红军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9.运用比喻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两个比喻描写了四周的山高大、陡峭、险峻,侧面烘托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 20.示例:“重走长征路”,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长征精神”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感受特定年代的艰辛与苦难,进而会明白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长征精神”所传递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所在。(言之有理即可)
21.②④③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