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11: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9 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
从单元角度看,本课位于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 部分,本单元共四 课。本课上承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交代了 20 世纪下半叶的整体背景。下接社会主义、 新兴国家的变化,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历程,因此,第 19 课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视角。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的发生,欧美等资本主义国 家寻求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的道路,重新获取世界霸权。因此,学生需要从世界史、宏观 的冷战大背景下把握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变化之间的相似与不同。理解 变化的背后暗藏的危机。
(二)教材内容
在内容方面,本课共四个子目,四个子目之间具有一定的时序性与逻辑性。第一子目是 “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主要阐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背景以及各国采取宏观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 及国际经济的新秩序。第二子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介绍了 20 世纪科学理论出现的巨大 突破的表现、第三子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描述了各产业就业人口的变化、第四子目“‘福 利国家 ’与社会运动 ”分析福利制度的兴起及弊端,20 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社会运动轰轰烈 烈的现象。本课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与危机两个方面,内容比较多,但线索相 对清晰。但教材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的矛盾不够强调,对新变化的原因缺乏深入性的探究与 讨论。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授课对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广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欧洲联合、美日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相 关知识,第 18 课学习了二战后冷战的线索,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能力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基本的史料阅读能力,但并不善于构建学科的知识 体系。
1
三、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他们在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二)核心目标
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资本主义新发展及其基本矛盾 仍然存在的现象。
(三)素养目标
1. 借助经济危机、苏联建设成就、二战创伤等图片并结合凯恩斯书籍原文摘录,分析资本 主义新变化出现的原因以及措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借助“任务单 ”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从个人、社会、国家、国际四个层面 进行分类,并思考福利国家的利弊、民权运动的原因、国际经济体系的变化。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走向繁荣的原因、表现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变化的实质所在。
(二)教学难点
通过繁荣与危机的对比,思考并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双重性。
五、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字材料、数据资料、小组任务单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三)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原则,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围绕一条主线, 通过三个环节,解决四个问题。
2
(四)教学过程简表
教学过程简表(40 分钟)
时间 教师行为 主要教学环节
3 分钟 导入: 四分五裂的世界 【创设情境】从二战后混乱的世界局面,思 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与实践新变化
9 分钟 子目一:个人新变化 【子任务一】合作探究“福利国家 ”对个人 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9 分钟 子目二:社会新变化 【子任务二】合作探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 结构的新变化与民权运动轰轰烈烈的成因
4 分钟 子目三: 国家新变化 【子任务三】 思考科技给国家的发展带来 的益处与科技带来的国际危机
7 分钟 子目四:国际新变化 【子任务四】合作探究世界经济体系的特 点与 20 世纪七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危机
8 分钟 总结:危机与繁荣之争实质 【难点解读】认识到统治的手段与方法改 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的实质
3
附件一: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教师行为】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20 世 纪二十、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经济的脆弱性和系统的弊端。苏联通过五年计 划取得的巨大工业成就,“风景这边独好 ”,展示了另一种制度下的潜力,令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二战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巨大创伤更是让人们思考和反思战后世 界的走向。面对这个四分五裂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找寻前行的道路上需要重新审视其核 心价值和发展路径。改革成为摆在它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学生行为】学生根据教师设问并根据所预习内容,思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模式。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本课与所学课程的联系,并将学生带入 20 世纪的情 境之中,置身于战后的世界之中。同时教师抛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应该 如何进行改革,重新走向繁荣之路?指向本课的四个层次。为学生创设
本课的四个子目:
子目一:个人层面——个人生活的水平如何得到提高与保障?
子目二: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的转型与社会运动并行不悖?
子目三:国家层面——科技水平提高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子目四:国际层面——国际新经济体系形成及其再次的调整?
4
【教师行为】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思考战后资本主义的改革手段。使 用凯恩斯的原著、图表以及《20 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作为材料,让学生思考战后资本 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学生行为】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及阅读相关材料,概括出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与核 心理念,理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现象。
【设计意图】从凯恩斯的文献材料出发,了解英格兰保守主义银行行长对凯恩斯的贬斥,
再到凯恩斯主义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成为显学,最后使用图表、数字材料,增强学生对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复苏、繁荣的直观理解。通过图表与材料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
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理论层面】
【实践层面】
5
合作学习: 探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与危机(小组学习+任务单)
【教师行为】根据这节课的主线,教师以小型辩论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繁荣与危机两组,学 生需要阅读材料,并将材料分为个人、社会、国家、国际四个层次。其次小组合作回答任务 单上的问题并指出对应史料类型。
【学生行为】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并结合所预习的内容,组合成为繁荣与危机两组。并根据 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从个人、社会、国家、国际四个层次对其进行分类,并尝试完成任务单 上的问题,指出任务单中的史料类型。
【设计意图】对本课主体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主线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 理解,并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6
第一子目:个人层面——个人生活的水平如何得到提高与保障?
【教师行为】呈现两则材料,引导两组同学分析“福利国家 ”的特点及其影响,并且需要合 作完成任务单上教师所提供的问题。深入理解福利制度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所呈现的材料,认真研读材料的内容,按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并 完成任务单上的问题,认识到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是照顾范围广、并以法律的形式所确立下 来,这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干预,从而最终有利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和 谐稳定。而另一面,学生也需要理解福利制度的弊端一定程度上会培养出一批“懒人群体 ”, 最终抑制社会的活力与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现代学者研究成果与尼克松原始讲话两种形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福利制 度的内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7
第二子目: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的转型与社会运动并行不悖?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两种类型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并合作讨论五十、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民权运动频繁的原因。
8
战后美国、日本、西德就业人口分布
(1950-1990)
1963 年,美国民权领袖马丁 ·路德 ·金 (中) 在华盛顿作“我有一个梦想 ”的演讲
美国国民收入分配演变
(1966-2014)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大学生反战游行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表可以分析得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与工业人口下降,服务业 人口比重增加,“中产阶层 ”趋于稳定,社会更加稳定。但深入分析五十、六十年代的资本 主义社会分析的材料后,理解社会稳定本是表层现象,在稳定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种族等社 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学生理解这两者在西方社会并存的 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数据与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数据中直观感受资本主义国 家社会结构的转型,并充分认识其社会矛盾存在的根本性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第三子目: 国家层面——科技水平提高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及课本内容,分别合作完成两个纬度的时间轴,思考 科技新变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指引,分别完成对应的时间轴。一方面将认识到从二战时期的曼 哈顿计划到早期计算机的发展再到航天科技的发展以及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都体现着科技 的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保障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 科技发展也伴随着危机,学生回顾二战、冷战史可以发展,国家往往利用科技发展来服务于 国家间的竞争,甚至引发战争冲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课本及所学知识总结时间框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科技与国家发展 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9
第四子目: 国际层面——国际新经济体系形成及其再次的调整?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繁荣组学生观察国际经济体系简图,思考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并引 导危机组的学生合作探究 20 世纪七十年代国际经济体系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完成任务单 上所对应的问题。
【学生活动】危机组的学生根据世界经济体系的简图可以分析出,战后的新世界经济体系是 以美元为中心、以美国为主导的,认识到这一体系为国际经济稳定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框架。 而危机组的同学根据尼克松的观点与杰弗里的研究可以分析得出在七十年代,国际货币体系 难以维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停滞。
【设计意图】通过简图与文献材料结合的形式,认识到国际经济体系的兴起、特点以及受挫, 锻炼学生的图表分析与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
总结:危机与繁荣之争实质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各小组完成任务单上的问题,并将探究结果进行汇总,并完成对应的 史料类型。最后展示课后拓展部分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经典论述,引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 内容,理解其含义。
【学生活动】各小组完成对应任务单,并进行汇总小结。通过汇总表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的 发展是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最后全部同学结合本课所学,共同思考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实质 其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继续 存在并继续发展。最终升华本课主题,即统治的手段与方法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能力,能够将所学与经典原文相结合理解,锻 炼学生的历史分析与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11
教学反思
维度 优点 缺点
教学立意与目标 以危机与繁荣之争贯穿,对本课 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把握住本课 的重点,更富有逻辑性。 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可能无法完成基础知 识的掌握
教学内容 利用图片、表格、文献、时间轴 等材料结合进行教学,紧扣课本 教学设计存在内容、 材料过多的现象
教学逻辑与方法 按照个人、社会、国家、国际的 层次顺序进行教学 导入部分过长 不同层次之间缺乏互 动
课堂环境创设 以二战之后的世界情境进行导入 创设“福利国家 ”、“民权运动 ” 等情境 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情境挖掘深度不足 缺乏音视频等材料
学生参与程度与效 度 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性较强 需要适当平衡不同小 组之间学习任务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