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14:4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设计是基于高中历史比较教学,抓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潮、学派等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对照,判明其异同并深入分析背后成因、寻求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实。本课涉及中世纪两类评价的比较、中世纪前、后期的比较、西欧与东欧的比较、西欧、西周封建制度的比较等。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要求如下: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从课标出发,本课应通过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古东欧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了解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的多元文明。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发散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拥有较为系统的理解分析能力。从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在初中九年级相继学习过了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大学、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法典》等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有基本的认知。本课相较于初中,增加了一些细节内容和抽象概念,比如王权由分散到强化、西欧各民族国家的雏形初现、基辅罗斯与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在新知识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联系初中内容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时间轴、地图以及教师的讲解,了解西欧、东欧的地理特点以及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时空观念)二是基于对西欧社会中世纪之前、中世纪中期的社会概况的分析,掌握经济、政治、宗教方面转变的原因及表现。(历史解释)三是通过史实学习、史料分析,理解西欧王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四是通过对西欧封建社会、东欧封建社会的学习,了解欧洲不同文明的多元特点。(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以及城市和王权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进程。2.《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俄罗斯的崛起。(二)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对比3.城市与王权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历史比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成西欧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加强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城市自治宗教:基督教权强势→教权弱势东欧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屏幕半边黑色,展示布克哈特“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光明的伟大时代。”另外半边为白色,并展示罗伯特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之一,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那么中世纪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呢?学习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起来看看它的真面目。 通过PPT底色的对比、两个评价的对比,引发学生对于西欧中世纪的好奇与思考,引出即将要讲的课程。
一、西欧封建社会 首先展示地图与时间轴。结合地图讲解西欧步入封建社会的背景:西罗马灭亡后西欧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但是此时还有与之矛盾的另一个情况: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这种经济模式脆弱性强,很容易破产,需要安定的社会条件。通过文字材料说明还有罗马文明、基督文明以及日耳曼文明的影响。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一张画上的三类人(骑士、农民、僧侣),从政治、经济、宗教三个角度看西欧封建社会。1.1政治之变——封君封臣结合文字、结构图了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积极与消极影响。通过结构图,探究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封建制度异同。1.2政治之变——封君封臣→王权加强讲解王权加强的背景以及表现,主要是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用英国诺曼征服以及大宪章运动的史实辅助学生理解,并且拓展“有限王权”的内容。征服者威廉征服了很多土地和贵族,让全国的封建主都只能拥护自己为封君,也就是打破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局面。在失地王约翰统治的时期,贵族联合起来,用《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回顾知识,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填写表格 通过表格巩固对封君封臣制度的了解,同时回顾分封制。通过一些史实,感悟中世纪的政治状况变化。
2.1经济之变——庄园与农奴制度展示庄园的示意图以及农民、农奴干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土地类型划分,并且引出其影响。借助史料进行农奴与自由农、奴隶与农奴的区分。2.2经济之变——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自治通过图片、史料展示城市发展的背景,并且通过所学知识以及史料进行课堂探究,为了城市自治,城市与国王的关系如何?介绍城市崛起的意义。 阅读史料,进行课堂探究 了解农奴虽然非自由人,但是对于奴隶而言,是巨大的进步。感受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史料以及示意图能够详细、生动地了解城市与王权的互动关系。
3.1宗教之变——教权强势通过示意图、历史图片、史料了解基督教对于西欧社会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教阶制。分析基督教的消极、积极影响。3.2宗教之变——教权强势→教权衰落通过史料分析教权衰落的原因。通过三个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感受教权在中古后期的衰落。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了解教权由盛转衰的表现。
二、东欧封建社会 1.1拜占庭帝国首先展示东罗马帝国地图与时间段限。并且通过史料,探究拜占庭文明的独特之处。1.2查士丁尼法典通过史料明确查士丁尼法典的地位、原则以及作用。拓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阅读史料,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独特之处。回顾罗马法发展历程。 了解拜占庭文明的突出特点,尤其是了解罗马法发展历程以及其伟大成就。
2.1俄罗斯帝国阅读课本、借助图片,梳理俄罗斯帝国的崛起过程。2.2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讲解伊凡四世“特辖领地制”以及伊凡四世杀子的史实。 东欧部分为补充内容,只要突出俄罗斯帝国崛起历程、俄罗斯帝国封建制度牢固即可。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中古时期的欧洲进行概括:西欧政治、经济、宗教层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封建制度摇摇欲坠,资本主义蓬勃生长。东欧世界却是截然不同,封建制度非常的稳固,王权、中央集权都在不断的加强。首尾呼应,引发思考:回顾本课程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中世纪的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用黑暗或者是极具创造力就能够形容它了吗?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 概括本课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鼓励学生在了解多维史实、不同历史评价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历史解释,是比较高阶的历史能力。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涉及的时间跨度以及地理跨度都比较大,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地图、时间进行清晰讲解。2.要充分发挥比较教学法的作用,那么要注重比较的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从一定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史实进行比较,并非漫无目的的。在进行比较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维性。3.本课涵盖的史实比较多,而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要注重相关史实的讲授方式,可增强故事性、趣味性。4.本科以西欧世界为重点,东欧世界为补充,需要掌握好两部分的平衡。其中,西欧世界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要做到详略得当,才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消化好这一课。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