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14: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大单元+问题链”是一种以探究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设计教学主题,将教学大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以大任务套小问题的形式展开,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对核心问题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是纲要下第六单元的内容,与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从大单元的视角去梳理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影响了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与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有着一定的关系,教师在讲解意义部分可以稍加联系,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共分为三个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可见,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必然的关联。为了更好地串联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者以“无产阶级解放(工人运动为主)”为视角展开设计本课的内容。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具体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其产生背景和意义都较为复杂,教师应该从大单元的视角出发梳理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前因后果,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世界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初高中素养衔接,教师应该着重加强生成性内容的教学,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实现对内容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性意义——促进人类解放。能够通过梳理时间轴,描述重大事件的发展脉络。(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能通过提取教材关键信息和分析史料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对比工人运动的不同,阐明工人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能通过阅读并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的各种思潮,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能够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概括马克思主义对工人阶级解放的作用;能够通过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发展,进而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教学难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小组探究法、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无产阶级解放进程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上发展(范围扩大至亚美) 早期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理论上发展(理论丰富、理论本土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国际工人运动形式上发展(国际化、规模扩大、组织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呈现简要时间轴,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的同时厘清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而引出马克思主义。教师过渡:一切伟人和伟大的思想都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9世纪中期的产物。 ——邱海平编著《21世纪再读《资本论》》 1.完成时间轴,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2.了解马克思诞生的诞生石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以时间轴形式梳理重大事件,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线索。(检测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水平1)
一、无产阶级的窘困处境——工业革命的深刻变化 问题探究任务一: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提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1.教师摘编一则19世纪中叶的报刊和实际情况问题:以上信息反映了什么信息?2. 呈现早期工人运动的表格(学生课前完成)以及资料卡(早期工人运动的时间),简要说明早期工人运动的概况和内容。3.根据(表格)早期工人运动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结合教材62页和材料思考为什么早期工人运动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为什么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考以下(工业革命时期)的学说是否能够指导工人运动?为什么?(问题一)结合教材62页和材料思考为什么早期工人运动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教师呈现两则材料和教材64页的内容分别说明工业革命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材料三:——《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P64页问:概括材料的信息,说明工人运动发生在产业革命时期原因。师:在学生概括完信息以后帮助学生厘清现象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愈发展,资本愈发集中,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逐渐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经济危机),资本家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问题二)为什么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教师呈现教材西里西亚工人运动和宪章运动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内容思考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特点。(2)教师呈现不同阶段工人运动的特征,让学生对比不同,认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进步性。以此得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问题三)思考以下(工业革命时期)的学说是否能够指导工人运动?为什么?教师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学说,让学生进行评价,思考其局限性,以此得出不能够指导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以上摘编自邱海平《21世纪再读《资本论》》 定位时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概括信息:工厂主和工人的矛盾答案: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遭受剥削。完成早期工人运动内容的表格(课前)阅读材料和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完成问题。学生学会从内容中总结共性的特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的运动中总结共性,归纳特点。学生学会对比工人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9.学生提出观点,并对思想学说进行评价 1.通过报刊信息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教学主题2.检测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整合能力3.以问题链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步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4.引导学生用教材和分析材料,培养其相互印证的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5.通过对比、评价等行为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曙光——马克思主义 任务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教师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容设计问题:根据材料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根据《共产党宣言》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指明怎样的方向?(问题四)根据材料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教师过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时代背景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结果。在理论层面其汲取了大量优秀理论成果。而《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晶的体现。(问题五)根据《共产党宣言》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指明怎样的方向?教师选取6则《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信息呈现,让学生对卡片信息进行归类,提取信息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教师归纳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解放指明的路径。 根据教材补充完善表格内容。2.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提取答案。3.解读原始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归类信息,概括信息以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
三、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任务三 马克思主义如何促进无产阶级解放?教师过渡:设计问题:完成空缺时间轴,并为时间轴自拟主题。(2)根据时间轴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哪些发展?教师总结:①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从西欧扩展到东欧、亚洲和美洲,促进了各国解放运动的展开。教师总结:②为各国提供思想指引,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各国的本土化发展。(3)根据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哪些发展?教师总结: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不仅国际工人运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发展,而且在运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如:国际政党的领导,日益走向国际化;政治斗争,暴力革命;科学理论的指导;民族国家性的工人阶级政党相继建立;革命规模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等。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推进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深入发展。虽然解放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其进展趋势却不可阻挡。教师说明:组织课堂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学生自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现今的世界性意义:从无产阶级解放走向人的解放。问题(4):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及相关材料,思考福山观点转变的原因。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进行深化总结。 学生用案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早期工人运动的特征,分析史料,解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之处。3.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知识对马克思主义谈谈认识。(比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当家作主等等。)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史实说话。(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水平2)2.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联系知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3.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认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消化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课后作业 请任选一项课后作业完成:作业①:假设你是一名无产阶级刊物的编辑,现请你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时代背景,搜集信息,任选一则符合刊物主旨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报道,以激发更多无产阶级或被压迫民族加入自身解放的行列。要求:内容符合历史史实;语言精炼;逻辑通顺;符合新闻特征。作业②:请你就“无产阶级解放或人类解放”为主题,攥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分、论证有力、结构合理、文字流畅)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信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不仅局限于促进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而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任选一则作业兼顾趣味性和学术性,契合分层教学理念。新闻稿作业在形式上与主题上前后呼应,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无产阶级解放为视角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构建起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体系。整体上逻辑清晰,紧扣课标。笔者认为(本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在于从目标出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每一个问题活动不仅可以测评,而且能够作为检测学生素养达成的证据,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理念。但是,以这一视角出发难免会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舍弃,比如巴黎公社的具体内容、《共产党宣言》的其他重要内容片段等等。考虑到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并且教材对这两个知识点也有详细论述,笔者在讲授过程中(进行了)适当舍弃。此外,本设计较多采用文字史料,在史料运用上形式不够丰富,笔者才疏学浅,未能搜集到合适的其他形式的相关资源,还需继续改进完善。以上是笔者对本教学设计的认识,如有不当之处还恳请老师批评指教。
实际情况:
几天后他厂子里的工人们就接到再度降低工资的通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第470页
首都伦敦报刊
约克郡的一个工业大王泰特斯·索耳特先生在他的工厂宫开幕的时候举行宴会,像皇家那样招待了当地的贵族,同时还招待了他的工人。……这位工业大王曾举杯祝‘工人阶级的兴旺、健康和幸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第470页
资料卡: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产业革命的初期,即工人用暴力反对机器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02页
材料一: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所有文明国家里,工厂生产几乎已在一切劳动部门中建立起来,手工业和手工工厂几乎到处都被大工业排挤掉了。……产生了两个渐渐并吞所有其他阶级的新的阶级。一、大资本家阶级,是一切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资料的独占者。二、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者。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58-474
材料二: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并波及愈来愈多的国家,到1847年发展为世界性的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现代史编》
材料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P506 (2009年版)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