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
课题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标要求分析 【课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课标分析】本单元内容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而这种不同文明的“多元面貌”主要通过“欧亚地区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来表现。从此意义上,本单元的教学立意可以确定为“多元的区域文明”。 那么本课就是通过了解古代非洲文明与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古代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发展概况和特点,认识到古代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也是世界多元文明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地位】 本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的第五课。古代非洲文明和美洲文明是世界多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本课标题为“古代非洲与美洲”,与单元的“中古时期”和第3、4课的“中古时期”不同。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于古代非洲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课教学要涉及非洲的产生和兴起,涉及非洲的整个古代时期。 【主要内容分析】 教材内设两个子目: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二者为并列关系。子目内部也以相同的逻辑进行叙述,第一段先简单介绍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起源,接下来分段落分别介绍非洲、美洲各地区形成的文明。 总的来说,在古代非洲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该部分内容地理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涉及许多国家的发展演变情况,内容较多,且距离学生生活经验遥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史实,并挖掘史实核心内涵点,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便于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 【难点】体悟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树立尊重各国文明的观念。
教学立意 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独: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独具特色的文明 立: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学情分析 【优势】 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学习过同时期其他地区文明的内容,具备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联想的能力。可以适当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横向比较,促进学生总体认识。另外,学生地理课学习过季风洋流规律、地形地貌对人类生活发展的影响等知识。学生能够分析地图,并联系跨学科知识思考问题。 在认知能力上,高一学生基本具备较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存储信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具有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归纳提炼历史事件特点的能力。 【不足】 学生在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的相关知识,通过学情调查,学生表示对于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的印象是原始的、落后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学情,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起。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起源,认识到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是在独立的条件下的产生的。(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地图与所学知识,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各区域文明的地理位置和兴起背景,正确理解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知识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总结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特征,认识到古代非洲与美洲也创造出辉煌的文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文明特点,并结合前课所学知识,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教学材料 【教学素材】文献材料、图片材料、历史地图、地理地图(地形、季风洋流) 【教学媒体和手段】黑板、多媒体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为主、材料研析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课前预习、材料阅读法、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 讲述:上课!同学们好。 我们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学习了古代时期世界的历史,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和北非上。 在欧洲,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第二单元学习了中古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在西亚,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古代西亚文明,第二单元学习了中古时期西亚的伊斯兰文明。 在南亚,我们学习了古代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文明。 在东亚,我们学习了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 在北非,我们学习了古埃及文明。 我们知道,上面所说的这些文明在古代都是非常辉煌的。然而,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地区,我们基本没有涉及过。 提问:那同学们对于古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欸,同学们的观点和20世纪中叶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谋而合了。1857年出版的《历史哲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学界对于古代非洲的认知,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仍然占主流,他们认为古代非洲是一个野蛮、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而在20世纪中叶以前拉丁美洲史的研究中,也普遍认为印第安人长期处于落后原始的状态。 提问:这是20世纪中叶以前的主流观点,那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美洲真的是这样的情况吗?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学习。 答: 落后、贫穷、沙漠、野生动物…… 封闭原始的非洲、野蛮危险的非洲、奇异的非洲…… 1. 回忆旧课,将所学习过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地图上呈现,帮助学生时空定位,同时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2. 询问学生对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印象,根据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是原始落后的。该学情,与20C中叶以前欧洲学界的主流观点相符合。由20C中叶以前的主流观点导入,并通过问题设置,充分利用学情,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导入课堂,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学习 过渡:首先先来看古代的非洲文明 古代非洲文明 首先,我们要了解非洲的地理环境情况。同学们在地理课上也学过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的阻隔,使得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交往交流非常困难,也使得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人种构成、文化传统和生产力等发面形成很大区别。因此,北非通常属于地中海文化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则产生了非洲黑人文明,属于黑人文化圈。今天主要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文明,我们下面说的“非洲”也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大沙漠、尼罗河上游的苏德沼泽地以及非洲东西两侧平直的海岸线,给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对外交往造成了阻碍,是一个难以接近的大陆。在此地理基础上,我们来学习古代非洲文明。 (一)古代非洲文明的起源 讲述:非洲文明的起源:首先,非洲是古代农业的发生地之一,已经发展出了种植农业。 出示希林顿《非洲通史》材料 提问:这这材料中,可以提取什么信息? 说明非洲独立发展出了冶铁技术,并不是从西亚传播的。 提问:那么,随着冶铁技术的发明,人们开始使用铁器,什么东西进步了啊? 讲述:没错,铁器是当时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进步使得非洲人可以更有效率地生产盈余食物和开采矿物。同时也促使了人口的增长。这些物品的积累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并且在一些地区甚至促进了强国的出现。 那么,将这些技术传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则是依靠班图人的迁徙。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培育出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发展了畜牧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公元前2000年开始迁移,到11世纪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从而使得当地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进步,促进了王国的兴起。 过渡: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这些兴起的国家吧。 答:非洲独立发展出了冶铁技术 答: 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工具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 首先说明本课讲授范围——撒哈拉以南非洲。再简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体地理环境,为学习古代非洲文明奠定地理基础。 引导学生提取希林顿《非洲通史》材料的信息,认识到考古证据证明非洲独立发明冶铁技术。认识到非洲文明是在独立条件下产生的,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新课教学 二、非洲王国的兴起 讲述:首先在介绍班图人迁徙建立的国家之前,我们要先学习在非洲东北部兴起的国家——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 我们看到地图,阿克苏姆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啊? 对,距离西亚非常近,并且红海的咽喉处,海峡之中,风浪缓和,便于船只靠岸,与南阿拉伯人发生了交往交流,对外贸易发达。 同时,冶铁技术也传入了阿克苏姆地区,促进的生产力进步,阿克苏姆农牧业得到发展。 4世纪时,国王埃扎纳通过对外战争,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完全控制红海贸易,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国、罗马、波斯并列为世界四大强国。同时,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教堂在阿克苏姆地区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阿克苏姆王国的特点。 首先,位于红海贸易区,对外贸易繁荣。 在贸易繁荣的过程中,也伴随着频繁的文化交流,那么,在阿克苏姆王国地区鼎盛时期,是信仰基督教的。 在文化的交流中,阿克苏姆王国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成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 过渡:接下来,看东非地区。 我们还是先来看东非国家兴起的背景。首先7世纪时,班图人就已经遍布东非沿海地带。 班图人的迁徙带来了技术,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同时,我们看到地图。东非沿海地区的东边是什么? 没错,是印度洋。我们在地理课上是不是学习过印度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季风洋流啊? 我们看到这个图,冬天的时候印度洋形成逆时针的洋流,有利于船只从东边来到西边。夏季时,印度洋形成顺时针的洋流,有利于船只从西边驶往东边。 在这样的季风洋流下,印度洋海岸附近产生了季节性的航线,形成了环印度洋贸易网。东非沿海地区,就处于这个贸易网的西侧。 除此之外,我们第4节课还学习过,7、8世纪时,阿拉伯半岛产生了什么? 对,伊斯兰教,崛起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掌握了环印度洋的贸易,成为东西方贸易交往的纽带。在阿拉伯商人和东非沿海地区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伊斯兰教也传入了东非沿海地区,并对东非沿海地区的社会产生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0-15世纪这些东非沿海居民点发展成了城市国家。代表有摩加迪沙、桑给巴尔、蒙巴萨。 提问:老师带着大家来总结一下东非沿海城市国家的特点。 首先,在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出口特色商品,城市繁荣。我们看这个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可以看到东非和印度、中国都有商品的交换。例如书上27页的插图,是在东非出土的中国瓷器。这说明我们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看书29页历史纵横,了解相关内容。 接下来,在政治上,我们看到这幅东非地形图。可以看到东非沿海地区的冲击平原是非常狭小的。因此,东非的沿海居民点发展成面积、人口都很有限的城市国家。 另外,教材也有写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来生产,这说明它们是奴隶制国家。 最后,在文化上,信仰伊斯兰教。讲背景的时候已经讲过,伊斯兰教传入了东非沿海地区。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描述了当时东非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的场景。有清真寺,以及信徒礼拜的场景。 那么,在此基础上,东非沿海城市国家也吸收了阿拉伯、波斯文明,形成了以非洲黑人文明为根基的混合型文明——斯瓦希里文明。 过渡:接下来,看到西非地区。 在西非地区于8-15世纪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国家。8-11世纪加纳帝国极盛,1240年被马里吞并。马里帝国在13-14世纪,是西非最强的国家,后陷于内讧而衰亡。桑海王国利用马里内乱,于1468年攻占马里首都廷巴克图,在15世纪末壮大,16世纪极盛,后遭入侵衰落。 首先,兴起帝国的背景。依然是冶铁技术的传播,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口增加,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政治单元。同时,在军事上也使用了铁制兵器,军事实力增强,用于征服。另外,贸易在其中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看图这是公元1200年的跨撒哈拉贸易网络,这些兴起的国家都处于撒哈拉商道之上,与北非有交往,贸易发达,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繁荣。 提问:这些西非国家又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28页第一段和第二段,进行归纳。 加纳对外贸易很发达。马里吞并加纳后,进一步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并且马里的城市、文化也相当繁荣,比如说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都来此讲学和访问。桑海帝国在吞并马里后,实行中央集权,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同时还兴办学校,文化繁荣。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当时的西非也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广泛使用奴隶。 出示曼萨·穆萨图片 讲述:曼萨·穆萨是马里最为知名的国王。1339年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首次标出了马里国,而穆萨则端坐其中,手里拿着黄金。他在1324-1326年前往麦加的朝圣之行也震动了伊斯兰世界和欧洲。 出示材料: 据记载,朝觐的队伍至少有8000人,其中奴隶为500人,每个奴隶手执一根2公斤重的金仪杖,身着花布或波斯绸衣服。奴隶走在队伍前列开道,随后是由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每头骆驼驮有130公斤的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旅途所需的衣食等物品。朝觐队伍经开罗前往麦加,沿途穆萨挥金如土,仅赠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达5.5万金第纳尔。穆萨的施舍及在开罗市场上的花费竟使开罗的金价下跌12%,致使12年后开罗金价还没恢复到当年的水平上。 ——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 讲述:从这则材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马里帝国是何等的强盛。穆萨的麦加之行,使世人皆知马里之富有,人们称穆萨为“金矿之王”。 所以,总体上,我们可以总结,西非国家的对外贸易繁荣,同时文化繁荣。 过渡:现在来看南非 南非——津巴布韦国家 讲述:公元940年前后,班图人的一支迁入了津巴布韦地区。班图人的技术使得津巴布韦地区的生产力增加,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社会成员分化,在11世纪末津巴布韦国家形成。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讲述:我们通过第一则材料,可以总结,南非的巨石建筑群筑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具有比较完善的设施建设。 并且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大津巴布韦也是有对外贸易往来,出土了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 过渡:学习完了非洲文明的开创和发展以及非洲东北、东部、西部、南部兴起王国的文明概况,那么我们来归纳一下古代非洲文明的特征。 答:红海附近,距离西亚阿拉伯半岛很近 答:印度洋 答:伊斯兰教诞生,阿拉伯帝国建立 自主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归纳填表 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从地理环境上认识阿克苏姆王国兴起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背景和教师叙述,引导学生了解阿克苏姆王国的特征。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分析地图和印度洋季风洋流图,引导学生分析环印度洋贸易圈的形成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再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东非国家的兴起背景。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27页中国瓷器图、29页历史纵横、东非地形图、《伊本 · 白图泰》游记,引导学生认识东非沿海国家的特征,并用表格呈现出来。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时空定位西非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更迭情况,培养时空观念。 通过公元1200年跨撒哈拉贸易网络图、历史地图、并结合已学知识,分析西非国家兴起的背景,讲述西非王国的更迭情况。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相应表格,总结西非国家的特征。 并通过曼萨·穆萨朝觐的场景描述,为学生提供具体情景,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其特征。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地图和班图人迁徙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南非津巴布韦国家建立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通过这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总结津巴布韦国家的特征,认识到巨石建筑群是其代表,也具有贸易活动往来。培养史料实证。
三、古代非洲文明特征 我们分别总结出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区域的文明特征,现在都整合进了这个表格中。 提问:那么,我们看着这表格,再对应开头导入部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观点,我们来看,古代非洲的社会状况和他的观点相符合吗? 提问:首先,他说“黑非洲不是一个有历史的大陆,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是这样吗? 不是的,在东非和东北非王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外界的文化,形成了混合型文明——阿克苏姆文明和斯瓦希里文明。这体现出其文明的兼收并蓄和发展。 提问:再看“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 不是的,在西非三个帝国迭代的过程中,其对外贸易不断的扩大,帝国不但繁荣,到桑海帝国时,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西非的文化也是繁荣的,廷巴克图是当时西非的文化中心,桑海帝国还修建了学校。 提问:“处于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不是的,非洲不但产生了文明,还是独立条件下发展出来的。并且东北非、东非、西非、南非等区域,都兴起了繁荣璀璨的王国。 所以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代非洲文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古代美洲文明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古代美洲文明。 同样的,我们先来看美洲地理环境。太平洋和大西洋阻隔了美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让整个美洲很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只能独自默默发展。 古代美洲文明的起源 古代美洲文明的创造者是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 印第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培育了马铃薯、玉米、花生、番茄等。 我们知道玉米属于高产作物。玉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大大缓解了当时世界上的粮食危机。尤其是中国明朝时期引入玉米等美洲高产作物,这成为当时中国人口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历史学家评价“玉米的价值超过了所有黄金”。 在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 过渡: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三大文明有何特点。 古代美洲三大文明 首先,还是时空定位。 过渡:先看中美洲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公元前1千纪初,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也就是紫色区域,兴起了玛雅文明,15世纪中期衰落,16世纪上半期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玛雅文明的特点,书上也写得比较详细,老师带着大家快速过一遍。 讲述:经济上,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出示玛雅人雕像)玛雅人雕像上还刻有玉米。手工业有精美的陶器(出示精美的陶器) 政治上,这是城市国家。然后有统治阶级和平民。 建筑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出示金字塔)古埃及也有金字塔,但是古埃及金字塔是墓葬,而玛雅的金字塔则是用于祭祀的神庙。 文化上,有象形文字,(出示图片),20进位制,“零”的概念,历法纪年(图示图片和说明)。 这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繁荣程度。也是因为玛雅文明在美洲文化上的地位,所以被称作“新世界的希腊”。 过渡:接下来来看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在中美洲,今天的墨西哥地区,兴起了阿兹特克人建立的国家。14世纪兴起,16世纪初鼎盛,1521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提问:同学们,请阅读教材30页到31页第一二段内容,总结阿兹特克人国家的特点。 讲述:在经济上,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出示浮动园地图)大家可以看书上31页的插画注释,可以看出他们非常聪明,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显示出超凡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在政治上,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对于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要向阿斯特克人缴纳贡赋。也就是部落自治。构成了一个结构松散的王国。 阿兹特克人国家的传奇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建设非常水平也很高。有水渠、桥梁和道路等城市交通设施。(出示图片),看起来非常震撼。西班牙人第一次看到特诺奇蒂特兰时也是非常震惊。 出示材料: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和村庄建在水上,看到很多大的城镇建在陆地上,看到通往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的笔直而平坦的堤道,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巨大的塔楼、庙宇和建筑物都是从水上升起的,而且都是用石头建造的。我们的一些士兵甚至问,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是一场梦境.....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东西,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从未见到过,甚至都没有梦见过的。 体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繁荣景象。 过渡:中美洲的情况就是这样,接下来是南美洲,出现了印加文明 南美洲——印加文明 在南美洲,印加人也建立了国家。12世纪兴起,13世纪崛起,15-16世纪初鼎盛,1532年被西班牙人毁灭。 印加人建立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疆域广袤,人口众多。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出示马丘比丘城遗址图。 提问: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印加人是怎么样统治的呢? (出示材料)结合材料和课本,来总结一下。给大家2分钟时间。 讲述:首先,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王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并且国王和中央政府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 其次看教材,印加帝国形成了国王-四大政区-官员-平民的官僚体系,可以很好的链接中央和地方,进行国家治理。产生了高度复杂化的政治组织,创建了古代世界少见的大帝国。 第三,实行移民制度,削弱被征服者的力量。 第四,修建道路,用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 第五,结绳记事,编制人口调查表,来统计人口,征税、征兵。 在这样的措施下,印加人统治了庞大的帝国。 从这些措施中,我们也能看到统治帝国的共性。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罗马人曾在被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并输出罗马文化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这说明什么?人类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有可能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当然,有这种共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过渡:学习完这三大文明之后,我们再来总结 古代美洲文明特征 讲述:结合表格,再看20世纪中叶以前学界的普遍观点。 提问:“印第安人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吗? 不是的,从极具创造力的浮动园地就可以看出来,印第安人的农业水平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在玛雅文明形成了高水平的以玉米为基础的种植农业。 仍然停留在军事民主制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吗? 不是的印加帝国的统治措施中,形成了高度复杂的政治组织,形成了国王-四大政区-官员-平民的官僚结构,并且编制人口调查表,管理人口。 提问:那么古代美洲文明有什么特点呢? 答: 不是 回忆知识,填表格 答: 特点是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起来,各地区各有特点。此外,对外贸易繁荣。 将古代非洲各文明的特征整合在表格中,并对应导入部分“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学者对非洲的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基于史实辨析该观点。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总结古代非洲文明的特点。 简要介绍美洲的总体地理环境,为学习古代美洲文明奠定地理基础,认识到古代美洲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 1. 首先出示印第安人图像,并向学生解释印第安人种族的定义。2. 再通过材料,说明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印第安人的非凡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在结合教材,形成表格,整理玛雅文明特征,并通过展示雕像、陶器等图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新世界的希腊人”,并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在结合教材,形成表格,整理阿兹特克文明特征,并通过图片材料,和西班牙人的第一次看到城市时的反应,帮助理解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成就,并培养史料实证。 首先时空定位,培养时空观念。再结合教材内容与所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印加人统治帝国的措施。 通过印加人统治帝国的措施,并回顾世界其他帝国的统治措施,认识统治帝国的共性,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培养历史解释。 将古代美洲文明的特征整合在表格中,并对应导入部分“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学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基于史实辨析该观点。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归纳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形成总体认识。
小结 小结: 所以,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是像20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历史学家主流认为的那样落后和原始吗? 并不是的,相反的,古代非洲和美洲呈现出辉煌的文明成就。 因此,我们可以从20世纪末期以后出版的书籍中发现,学界的观点已经普遍认为:非洲在殖民者入侵之前,非洲的大部分已进入文明社会;美洲发展了以玉米为基础的繁荣的农耕文明,城市数量、规模、人口都居于古代世界前列。也有高度复杂化的政治组织。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我们就以非洲为例,来探究,学界对于古代非洲观点改变的原因。 提问:请大家结合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请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观点。 讲述:首先,材料反映了考古学的发展,实证了古代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 其次,看材料,原来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带有种族优越感的,史学叙述是明显的“欧洲中心论”,也就是认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以欧洲的标准尺度来认识整个世界。而之后出现了一批新的欧美学者,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作出贡献。之所以会有立场,说明是他们在认识历史和解释历史的时候,带有一定的观念。那么观念的转变,也说明了历史观和史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更加科学、客观的史观,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个史观将始终贯穿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相信同学们随着学习的深入,也能更好地理解其科学性)等。在史观的影响下,也促进了学界对非洲黑人文明观点的改变。 最后,这个观念的变化过程中,也少不了黑人知识分子的努力。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黑人知识分子要这么努力的推动非洲史的发展啊? 讲述:对了!为了增强黑人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原来的黑人处境是非常困难的,种族歧视很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在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指导下,认为西方人是更加优等的文明,抱有种族优越感。相应的,在西方学者看来处于野蛮未开化的非洲就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而重新思考非洲的历史、增强黑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则是反对种族偏见斗争的重要一环。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呢? 出示课堂逻辑图 所以,我们可以说,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文明,是独立于世界的文明。 提问:怎么去理解这个“独立”二字呢? 独:有三层含义,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独具特色的文明 立: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出示世界文明地图 讲述:最后,我们对古代时期的世界文明进行总结,通过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欧洲、西亚、东亚、美洲、非洲等地区都有人类文明独立起源的迹象,这反映出世界文明并不是单一起源然后扩散传播的,而是由多个源头发展的,因此,世界文明是具有多源性特点的。 而古代文明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体现了反映出古代世界文明是多样的。 提问:那么,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对于这些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文明,客观、公正的看待各国文明。 答:不是的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答: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客观对待世界各地区文明。 向学生解释学界20世纪末期以后出版的书籍中对过往研究的纠正,指出学界主流观点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养成在看材料时注意材料产生背景的习惯。 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学界的观点会发生转变,以非洲为例,进行探究。 学生分小组,结合材料,以非洲为例,探究学界对非洲文明的认识的转变原因,认识到考古实证古代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历史观的发展推动观念立场改变,非洲民族主义觉醒黑人知识分子的努力推动观点改变,认识到要以科学的公正的立场看待不同文明,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总结本课框架逻辑,对古代非洲美洲形成总体认识。并总结古代世界文明特点,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源性和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观念。
拓展作业 通过扩展作业,让学生再次思考地理环境对古代非洲文明的影响,正确认识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