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参赛组别 高中历史学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使用教材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课程标准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总共包括三个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内容丰富,脉络清晰。
三、教学立意与思路
本课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麦哲伦的航海事业”作为课程主线,以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作为暗线,双线交织贯穿课堂教学。以“历史人物”贯穿古今,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特征。 本课采用“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带领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情况,充分认识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将教材中的课程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综合已有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反思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当代现实,得到启示。
四、学情分析
(一)知识水平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大致了解新航路开辟路线的基本情况,对各位航海家有初步的认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历史耳濡目染,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新航路主要航线的空间认识不够,缺乏对其他国家新航路开辟活动的了解,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虽有有一定理解,但并不知其全貌,还不能够认识其宏大背景,难以形成理性认识。 (二)思维特征方面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本课距离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和空间感,学生会抱有一定的新鲜感来学习本课,探索欲望较强。但学生的思维上缺乏整体性和思辨性,仍然停留在初中的水平,还未具备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看待问题难免以偏概全。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借助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探究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通过了解麦哲伦的航海生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感悟人类的开拓与创造精神。 1.能够分析新航路开辟相关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能够形成客观评价。(唯物史观) 2.通过地图、图片,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所处的时空环境,掌握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开辟的航线等基本史实,了解其对各区域文明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能够解释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有分散走向整体。(历史解释) 4.通过将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行的成就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外航海家对于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培养国际事业和全局眼光。(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5-17世纪欧洲各国开辟的主要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二)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七、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材料。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趣味提问 导入新课】 【图片呈现】展示《麦哲伦纪念邮票》。 【教师点拨】利用麦哲伦纪念邮票介绍麦哲伦的航海成就,引导同学思考麦哲伦如何实现他的伟大事业?从而进入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的学习。 【关键问题】麦哲伦是世界航海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环球航行,那么他是如何开创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的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拉进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
【深入情境,讲授新课】 (一)航海梦之缘起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欧洲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发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形成一股贵金属热……但欧洲的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 ——王斯德《世界通史》 【关键设问】麦哲伦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教师点拨】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引发了以麦哲伦为代表的欧洲人对金银财富的渴求和开拓新市场的强烈愿望 【关键问题】欧洲贵金属开采发展缓慢的问题如何解决? 材料二: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马克·波罗行纪》记载了神秘东方发达的经济,掀起了寻求东方黄金的热潮。 材料三: “也许他的良知在此前已经考虑过,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否能把一个奴隶、一个业已接受基督教洗礼而成了有共同信仰、有永恒灵魂的人视若自己的财富、土地和衣裳。麦哲伦无论如何不愿带着此类忐忑不安。” ——茨威格《大探险家:麦哲伦》 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提倡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世界近代现代史》 【关键问题】除开黄金的诱惑,促使麦哲伦的动力还有哪些? 【教师点拨】欧洲的基督教徒们希望通过海外活动传播基督教,并且在文艺复兴中提倡人文主义的冒险精神,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因。 材料四: “麦哲伦这时向国王鞠躬—国王瘦弱,脸色苍白,生有哈布斯堡人前突的下唇——并说国王陛下现在已是当代最强大的君主之一,如若占领香料诸岛,也就跻身世界最富有的君王之列了。” ——茨威格《大探险家:麦哲伦》 【关键问题】为什么想要占领香料岛? 材料五: “自从罗马人通过航海和打仗首次尝到东方国家那些火辣辣的﹑刺激性的、令人陶醉的调味品的美味,西方国家在厨房和地下室里就再也不可缺少“调味香料" ,即印度香料了......人们用胡椒购置土地,支付嫁妆,买公民权﹔某些王侯和城市以胡椒重量定税金......生姜,桂皮、金鸡纳树皮和樟脑被放在为黄金和药物称量的秤台上称重,而且称重时要把门窗紧闭,以防有风把珍贵的粉末吹落一丁点儿。” “这就是威尼斯船队,这位受益者并非微不足道。自从这个小共和国奸刁地消灭了竞争对手—一城市拜占庭——以来,它就把西方国家的香料贸易垄断权完全篡夺过来了。” ——茨威格《大探险家:麦哲伦》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香料成为欧洲国家日常生活的奢侈品,可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垄断香料贸易,并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将传统的商路阻断,为了打破垄断,航海家们开始寻找前往香料岛的新航线。 材料六: “食品的重中之重要数应急的面包干,麦哲伦叫人运到船上多达210380磅,连同包装袋一共耗资372510马拉维迪......除了一袋袋面粉、大豆、大米和荚果外,还有5700磅腌猪肉、200桶鳞酱、900块圆形干酪、450袋大蒜和洋葱,并且配有各色美味的食品和佐料,1512磅蜂蜜,3200磅马拉加葡萄、葡萄干和杏仁,充足的白糖、醋和芥末。” ——茨威格《大探险家:麦哲伦》 【关键问题】航行前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些物资的钱从哪儿来? 【教师点拨】15世纪的西班牙是最早一批走向专制集权的国家,其政权统一,王权强化,能够利用国家力量支持海外探险,麦哲伦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关键问题】除了物资和钱,麦哲伦航行还需要什么? 【教师点拨】当时地理知识不断丰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为远航提供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找出有效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认识到航海家们的事业尤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教师点拨】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二)航海梦之扬帆 【教师过渡】在准备周全后,1519年8月10日,麦哲伦率领着由五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出发。 【动画呈现】展示麦哲伦航线地图,利用图示动画模拟麦哲伦航线过程。 材料七: “岛民们用长矛和其他武器朝他身上猛刺,就这样夺走了将军的生命,夺走了我们的明镜、我们的光辉、我们的安慰、我们的领袖。” “我们归来啦!我们完成了前人从未有过的事业!我们是人类历史上首批环球航行的人!” ——茨威格《大探险家:麦哲伦》 【教师点拨】讲述麦哲伦全球航行的故事和麦哲伦之死。 材料八: “麦哲伦是唯一一个找到通往亚洲的航道的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关键问题】除麦哲伦外,还有哪些航海家? 【教师点拨】讲述同时代航海家的航线时间、方向、支持国家和成就,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史实呈现】利用时间轴展示其他航线开辟的各位航海家。 【图片呈现】展示其他航线开辟的地图。 【关键问题】这些航线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点拨】侧重于南北方向,开通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线,世界被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航线的开辟过程,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是如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
(三)航海梦之起航 材料九: “他们游到我们的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它很多东西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我们以物换物,两相情愿。” “商品交换继续进行,当地人交出了所有的一切,为了换取我们提供的东西,甚至是打破了的东西和一些碎玻璃片。” “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哥伦布《航海日记》 【关键问题】这些航海活动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拨】航海活动连接了世界的同时,也给被发现的地区带去了一些负面影响。 【资源呈现】 【教师点拨】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之处,思考我国为什么没能开辟世界航线。 材料十: “我们所吃的饼干不再能称为食物,它们只不过是些粉末和吞噬了饼干的蛆虫,而且,粉末浸透了耗子撒的尿。” ——麦哲伦同行船员的记述 材料十一: “渐渐地,恐慌的氛围开始蔓延。因为就算没有风暴,长时间看不到陆地,缺乏补给,大家也会饿死渴死在船上。 ——《哥伦布的奇幻漂流》 【关键问题】从这些航海家的经历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感悟、回答。 【教师点拨】伟大的事业没有一帆风顺,航海路线的开辟经历了千难万险。 【设计意图】以富有冲突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和思考,以中西方航海活动作对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四)升华 材料十二: “麦哲伦的业绩永远证明:一种受天才激励、被激情坚决推动的理想比一切自然伟力更伟大﹔总有个别人能以短暂的一生把几百代人只可梦想的东西变成不朽的现实。” ——茨威格 【教师点拨】理想的激情需要用行动去点燃,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追寻理想而不断奋斗!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课以“麦哲伦的航海事业”为课程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因内容较多,对部分历史史实作出了详略处理,并未按照教材三个子目的安排划分,而是将教材内容整合三个部分:“航海梦之缘起、航海梦之扬帆、航海梦之启示,使全课有着较为清晰的思维逻辑。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时锻炼史料实证能力,结合英雄主义、冒险主义,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理想的重要。 (二)不足 本课内容较为庞杂,知识点覆盖面广,单纯从知识讲解来看,容易出现讲解不够透彻的现象,在讲授航线开辟过程时不够全面,学生基础不强容易梳理不清楚。其次由于本课的创新性较强,以史证史的形式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需要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来理解同一历史不同方面的发展,才能较好的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等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