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 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1. 指导依据说明及整体设计思路
指导依据: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的内容要求、学 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对本课教材内容整合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供文字、图片、视 频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在教 学中要注重情境的构建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探究,在探究中整合已有知识点、观点、情感态 度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领悟到历史学科独特的 趣味性与厚重感。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立意确定为: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整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蓄势待发——工业革命的背景 二、从蒸汽到电力——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影响世界——工业革命的影响
2.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3. 教材分析
单元位置:《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0 课,属于第五 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模块的内容。 从本单元上看,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 命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两大阶级的 矛盾激化,为第 11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奠定基础。因此,本课上承第三单元“走向 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 件;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本课下启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 桥梁和纽带作用。 内容分析: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个子目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时空观念,逻辑关系较强,内容结构清晰。 第一子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主要角度讲述了为何工业革命 首先在英国发生。第二子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经过以及主要成就,突出 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及特点。第三子目“工业革命的影响”概括性地从工业对生产力、生产组 织和经营方式、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作了介绍,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突出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本课在突出重难点的基础上, 也要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前后知识的串联。
4.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在初中阶段已经基本落实,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 历史意义已经具备初步认识,但主要是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总的来 说,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学生对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的能力较为缺 乏,尤其对于美国和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关系和兴衰缺乏深入的思考,同时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 识程度不够深入。 思维特征: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敢于自我表现,具有自主探究 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梳理教材的基本史实。然而,高一学生史料研读和历史解释的 能力较为薄弱;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历史思维尚未成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较为粗 浅,难以运用唯物史观对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在教学中创 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5.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以及发源国 和在全世界的扩展。 史料实证: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了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 展的史实。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工业革命、蒸汽时 代、电气时代、手工工场、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培养有效 解读材料、 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从各项发明感受生产力的提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激发发明创造的兴 趣。
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成就。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7.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8.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现代生活中出门必不可少的一件东 西是什么 讲解电话的发展史,引出工业革命的成果:1876 年,美国人贝尔试验了第一台可用的电话。 过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果对我们今天依旧 影响很大的?带着问题学习今天的工业革命。 学生在教师讲 解下认识电话 的发展史,思 考工业革命还 有哪些对我们 今天依旧影响 很大的成果。 以电话的发 展史导入,激 发学生学习 兴趣,学生能 够初步了解 电话是工业 革命的重要 成果。
一、工业革命的概念 观察图片、结 了解工业革
2
新课讲授 (一) 蓄势待发 —— 工业革命 的背景 工业革命是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首先在 英国发生的,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 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教师讲解:工厂以机器生产为基础,工场以手 工劳动为基础。工业革命正是“工厂 ”取代“工场 ”, 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由技 术变革引起的,人力到水力到更加高效的蒸汽和电 力。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但就某 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 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 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二、工业革命为何最早发生于英国?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科技三方面 思考。 1、政治:光荣革命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专利 法体现政府鼓励。 过渡:政治稳定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发展经济需要什么因素?英国通过哪些活动获 得这些因素? 2、经济: 国内的圈地运动: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 合所学分析总 结材料。学生 认识到工场与 工厂的区别。 阅读教材,总 结工业革命为 何最早发生于 英国? 阅读教材,夯 实基础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 带领下分析史 料,提取有效 信息,得出结 论。 命的概念。 学生通过阅 读教材,自主 思考问题,培 养自主学习 能力。
3
了解为什么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活动。土地上大农 场和大牧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但农民 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为工业革命提供 了劳动力。 国外的殖民活动:结合地图,17 世纪末,英国 打败法国荷兰,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初期在这些 地区大肆搜刮,积累了大量财富。也为工业革命提 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除劳动力、资本、市场外,英国的手工业发展 水平也比较高,工人技术娴熟。16至 17 世纪,英国 工场主大都建立大型手工工场,运用当代技术设备。 如 1564 年,英国人斯添普建立了一个呢绒手工业工 场,雇工 2000 余名,使用现代毛织机生产。分工使 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 除此之外,英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英国皇家 学会于 1662 年成立,专注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 科学的研究。一些城市出现科学研究协会,形成关 注科技进展和实用发明的氛围。 最重要的是市场的扩大,需求增加,手工生产 跟不上了。
新课讲授 (二) 从蒸汽到 电力—— 工业革命 的进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了 解工业革命在 机器上的革新 的相关知识。 阅读教材,梳 理基础知识。
4
教师讲解: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过渡:珍妮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很 多倍,但仍然要用人操作 ,因而成本高、效率低, 但是无法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 在珍妮纺纱机之后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纺纱机,新型 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展示: 过渡:生产的纺织产品更方便地销往世界各地, 运输量增加,马车无力承载,交通工具革命势在必 行。 教师展示火车、汽船图片,了解交通领域的成 果。 过渡: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 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 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 观察表格,梳 理新型纺纱机 与珍妮纺纱机 的不同。 总结水力缺 点:冬季河流 结冰,动力不 足;交通不便 等。 提高学生通 过史料提取 有效信息的 能力,培养学 生学生史料 实证素养。
5
府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工业革命纵深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后期-20 世纪初 2、主要成果:电的应用 教师展示:电磁感应、发电机、电话和无线电 报。 3、内燃机与交通工具 学思之窗: 这个时期(19 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 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 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 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 …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 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 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英]哈巴库克、[英】波斯坦主编,王春法等译《剑 桥欧洲经济史》第 6 卷 教师提问: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 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在第二 次工业革命 中,科学技术 和生产紧密结 合,科学技术 的研究成果迅 速应用企业生 产中,加快了 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步伐。
新课讲授 (三) 影响世界 —— 工业革命 的影响 一、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教师展示:材料: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 平均速度是每百万年提高 1-2%;农业社会是每百年 提高4%;而到工业社会每一年提高 3%。在缓慢爬行 了上百万年,步行了上万年后,从那一瞬间起,人 类突然加快脚步向前奔跑了。 ——齐世荣《精粹世界史 ·推动历史进程的工 业革命》 。 认识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的 关系,提升辩 证历史思维 能力。
6
二、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教师讲解: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 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 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 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 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 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教师讲解: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 产阶级获得议会席位。通过 1832 年,1867 年和 1884 年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了更多的 议席。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8 年,发表《共产党 宣言》 学生观察地图 回答。 学生阅读和分 析材料。 培养学生树 立独立思考 意识,培养学 生辩证思维 能力、史料解 析及史料实 证历史学科 素养。 让学生学会 利用辩证分 析法分析历 史事件,培养 学生唯物史 观素养。提高 学生学习的
7
教师讲解: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 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 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 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拓展: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我们 能够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 启示:(1)科 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只有 重视并大力发 展科技,广泛 吸收并采用新 技术、新发明, 才能发展经 济,富民强国, 促进社会经济 不断发展进 步。 (2)合理处理 工业发展与环 境保护之间的 关系,保持经 济与社会可持 续发展。 (3)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兴趣,加深印 象。
8
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问 题,回顾课前 知识并分析材 料。 加深学生对 本节课知识 的理解和记 忆,巩固知识 基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