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
——《从曼彻斯特城市演变看两次工业革命》
探究一:曼彻斯特何以成为英国工业城市?
探究二:曼彻斯特城市化过程产生的变化。
请根据资料待内容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并概括总结曼彻斯特的变化
小组一 资料袋
材料一:发行于1826年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公司的股票证书,图中右侧是曼彻斯特交易所大楼,背景是冒着浓烟的工厂烟囱;左侧是利物浦,当中站立的是雅典娜女神。 材料二:图中上方的街道指示牌:cotton street(棉街),图中下方是曼彻斯特街道上特制的铁质的马路牙子(注:运输超重棉花大包的马车经常会把石质的马路牙子压碎)。 材料三: 以棉纺工业中心的曼彻斯特为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蒸汽动力的棉纺厂在曼彻斯特建立,1794年时为3家,而到1821年时多达66家。1853年时,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数为108家,达到了顶峰。除了厂房,城市中还有其他大量生产性建筑。 ——据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等 材料四:1844年英国曼彻斯特某工厂的规章制度有如下规定:
提取有效信息:
小组二 资料袋
材料一:这是 1840年《迈克尔·阿姆斯特朗历险记》一书里的插图,表现了曼彻斯特一家棉厂的工作状况。画面后方是手持皮鞭的监工,前面是一个女童工从开动着的机器下面爬出来。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城市。然而这些人口众多的城市却没有议员名额,土地贵族集中的东南部各郡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虽然人口凋零,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议会选举权,激进者主张实行普选、秘密投票。英国工人阶级也不断斗争,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本来不支持改革的首相墨尔本也认为“(改革)不可避免”。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降为年收入10镑,租房者年租降为10镑,租地者降为50镑。总计有56个“衰败选区”的选民人数已不足2000,其代表名额被取消,重新分配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拥有了选举权的工商业者以废除谷物法、争取自由贸易为口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曼彻斯特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并为反谷物法者赢得了“曼彻斯特学派”的称号。在这一学派的宣传与努力之下,英国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并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郭继兰《曼彻斯特学派与英国经济自由主义》
提取有效信息:
小组三 资料袋
材料一: 《玛丽·巴顿》(1855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的代表作。以下为小说片段: 约翰·巴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最后又总是盖造一所比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来得体面的住宅,在乡村中建上一大片庄园,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遭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工人们用尽一切粗野的言辞向议会请愿,诉说他们身受的痛苦和要求。 ——摘自《玛丽·巴顿》 材料二: 1819年8月16日,英国政府出动军队,镇压在曼彻斯特城圣彼得广场举行抗议集会的群众,造成十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案。当时人们以滑铁卢战役比拟这次军队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事件为“彼得卢惨案”。雪莱在1819年英政府军残酷镇压工人运动的“彼得卢惨案”之后,这样告诉百姓:“你们播种,别人收割。你们寻宝,别人收蓄。你们织衣,别人穿着。你们制造武器,别人使用。” ——百度百科[彼得卢惨案]词条解析 材料三: 1845年1月,一位工人在一次反《谷物法》集会上说:“……《谷物法》严重伤害了工人阶级。我注意到,当食品价格高的时候,工资就低……当价格下降后,我看到我们村里穿新棉布上衣的人数,比四五年前小麦价格高时多了很多。食品价格高,人们在购买食品上的花费就大,于是就几乎没有余钱来购买衣服;当他们没有钱购买衣服时,衣服就很难卖出去;要将衣服大量卖出去,衣服价格就要便宜;衣服非常便宜了,就没有钱来生产它们。” ——摘编自刘成《英国废除〈谷物法〉刍议》 材料四: 1850~1870年,恩格斯居住于曼彻斯特。这一时期他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不断增加的收入可以基本保证马克思一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同时,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也让恩格斯更深入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状况。他着手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论著总字数不少于150万字。他还关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通过撰写著作阐发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协助马克思参加国际工作协会的领导工作。 ——摘编自练庆伟《恩格斯1850—1870年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示》
提取有效信息:
小组四 资料袋
材料一:9世纪英国纺织业快速成长,但工厂里照明的蜡烛和鲸油灯常引发火灾。英国和美国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导致鲸油价格飞涨。1806年50盏煤气灯在曼彻斯特的工厂里安装完毕,新照明设施不仅安全,而且更为廉价。其后,企业家温莎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煤气灯,并改进了煤气制造和输送装置。他还四处游说,募资成立一家全国性的照明公司以大规模推广煤气灯。1820年英国的主要城镇都装上了新灯,1823年全国共铺设300英里供气干线,夜晚的街道立即变得安全了。有了煤气灯,工厂在晚上也能继续运转。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学习,夜校应运而生。大家在晚上也能出门参加社交活动,伦敦那些伟大的俱乐部开始崭露头角。 ——摘编自【英】詹姆斯·伯克《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材料二: 现代足球的诞生,就是诞生于英国的工人阶级之中,是工人们工作之余放松娱乐的手段。 材料三: 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具有丰富的水和煤铁资源。1786年时,它仅有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耸立着,但在十五年后,却发展到50个纱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在其邻近地区,短期间出现了许多拥有几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引起了对金属和机器的需要,于是伯明翰、谢菲尔德、纽尔斯卡等城市的冶铁业发展起来,伯明翰逐渐成为英国冶炼工业中心。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材料四:在曼彻斯特,某个街区的7000居民中仅有公共厕所33个。城市到处是高耸的烟囱,空气中始终弥漫着煤烟。19世纪前40年中,毒雾事件不下14次,死于支气管炎的人数大幅增加。日益增多的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泰晤士河,当时有人这样描述:“高贵河流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的居民的日常饮料。”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提取有效信息:
探究三:20世纪曼彻斯特何以衰落?
探究四:如何让曼彻斯特走出工业衰落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