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6 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6 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10: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六 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学习本专题时,有一定历史知识积累,却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不足。虽知晓部分史实,却把握不好事件因果联系,难以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上,分析能力有但不够深入全面,信息提取和归纳能力欠佳。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兴趣缺、主动性差,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心理上,中考压力使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畏难。这些都给本专题学习带来困难,需要教师关注并引导鼓励,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认识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抗争背后的经济、政治因素,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梳理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脉络,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条约原文、历史文献等资料的解读,使学生学会用史料论证观点,增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历史解释: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抗争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让学生明白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中华民族各阶段抗争运动的背景、经过、意义及蕴含的精神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各抗争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1840 年,英国的舰队出现在中国沿海,打破了清朝的平静。当时英国商人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不仅让许多中国人身体受损,还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林则徐虎门销烟,狠狠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但英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什么呢?它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 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一起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中国在近代是如何在列强侵略下艰难前行,又是怎样奋起抗争的。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自然导入专题,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课堂讲授 (一)专题概要 在 19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初,中国遭遇了列强一系列侵略战争。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借坚船利炮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古老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浪潮。19 世纪 50 - 60 年代,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 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野心膨胀,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0 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从未屈服。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彰显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向世界表明中国抵制鸦片危害的态度。19 世纪 60 年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展现出农民阶级对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抗争。1894 年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奋战,虽败犹荣,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斗志。19 世纪末,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 “联合国军” 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强大力量,捍卫了国家尊严。 重点讲解 考点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 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 - 鸦片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鸦片战争的表格。 讲解内容: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广阔市场倾销商品、获取原料,这是其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鸦片贩子利益,成为战争导火索。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1841 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关天培坚守虎门炮台,壮烈牺牲;1842 年,英军进犯吴淞,陈化成率部抗击,不幸中炮牺牲。但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技术落后,最终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深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鸦片战争的影响探讨 展示内容:呈现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不同观点讨论,展示了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中国军民抗击地点、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信息。 讲解内容: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深远。从灾难角度看,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自然经济解体,社会性质改变,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其也有客观积极影响,西方列强入侵带来先进文化和科技,促使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近代化探索奠定思想基础。我们要全面看待,铭记历史,汲取经验。 2.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信息表格;还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圆明园遗址、总理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等图片。 讲解内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获取更多利益,以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1858 年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列强获公使进驻北京、增开通商口岸等特权。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沙俄趁机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 - 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等表格;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甲午中日战争进军路线等图片。 讲解内容: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侵略野心膨胀,借朝鲜东学党起义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丰岛海战打响战争第一枪。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英勇牺牲;黄海大战邓世昌率致远舰冲锋,壮烈殉国;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的英雄精神 展示内容:展示左宝贵、邓世昌相关图片 讲解内容:左宝贵和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面对强大日军毫不退缩。左宝贵坚守平壤,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为保护旗舰,率舰冲向敌舰,视死如归。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民族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斗。 4.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展示内容: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表格;还有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辛丑条约》签订场景等图片,以及对 “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辛丑条约》 )的解读。 讲解内容:1900 - 1901 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和扩大在华权益为由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英勇抵抗,在廊坊阻击敌人,围攻使馆区,在老龙头火车站与侵略军激战,聂士成壮烈牺牲。但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达到顶点。 考点2:重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1.重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 《南京条约》 展示内容:展示《南京条约》表格,以及《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相关信息。 讲解内容:1842 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首个不平等条约。通商口岸开放使外国商品涌入,自然经济解体;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赔款加重百姓负担;协定关税损害关税自主权。后续《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让列强获更多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重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 《北京条约》 展示内容: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表格。 讲解内容:1858 年《天津条约》让列强获公使进京、增开通商口岸等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冲击中国经济。1860 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款大增,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破坏国家主权和经济。 3.重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 《马关条约》 展示内容:展示《马关条约》表格。 讲解内容:1895 年甲午战败签订的《马关条约》危害极大。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地破坏领土主权;赔款白银 2 亿两加重人民和政府负担;开放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设厂标志列强经济侵略方式转变,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重要条约内容及影响 - 《辛丑条约》 展示内容:展示《辛丑条约》表格。 讲解内容:1901 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最屈辱条约之一。巨额赔款使中国经济受列强控制;严禁反帝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拆毁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威胁国防安全;划定使馆界成为 “国中之国”;改设外务部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外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3:中华民族的抗争 1.中华民族的抗争 - 虎门销烟 展示内容:展示虎门销烟广场图片、国际禁毒日的由来;关于虎门销烟的表格。 讲解内容:19 世纪,鸦片大量流入中国,造成白银外流、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1839 年 6 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鸦片。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彰显民族尊严,1987 年联合国将 6 月 26 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民族抗争奠定思想基础。 2.中华民族的抗争 -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与发展) 展示内容:以时间轴形式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事件。 讲解内容:1851 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组织。1853 年定都天京,与清政府对峙,并进行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但 1856 年天京事变成为转折点,导致由盛转衰。1864 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运动期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意义重大。 3.中华民族的抗争 - 太平天国运动(重要文献) 展示内容: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书影,以及它们的内容、评价表格。 讲解内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具有反封建进步性,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难以实现,带有空想色彩。《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首个资本主义建设方案,顺应时代潮流,但因缺乏实施条件未能实践。两者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和探索性。 3.中华民族的抗争 - 太平天国运动(新特点) 展示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曾国藩、华尔图片。 讲解内容:太平天国运动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起义原因有封建剥削和外国侵略。时代背景特殊,面临 “千古未有之变局”。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治国方案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是亚洲革命风暴一部分,在近代史上地位独特。 4.中华民族的抗争 - 义和团运动 展示内容:展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以及对 “扶清灭洋” 口号的分析和失败原因的阐述。 讲解内容: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扶清灭洋”。它是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 “扶清” 体现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灭洋” 存在盲目排外。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不过其抗争精神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经验和动力。 知识拓展: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均由农民阶级领导,这一阶级深受压迫,在特定历史时期奋起反抗。斗争方式上,都采用武装斗争,以武力表达诉求、反抗压迫。它们都打击了清政府和列强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彰显了人民的反抗力量。但最终都失败了,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如思想观念落后、组织松散,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也表明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不同点在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是主因;义和团运动则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激发民众反帝情绪。性质上,前者反封建反侵略,后者侧重反帝爱国。斗争矛头,太平天国主要针对清政府,想建立新政权;义和团指向帝国主义。对西方态度,太平天国一定程度学习西方,如《资政新篇》;义和团盲目排外。纲领上,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分土地;义和团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足 。 5.中华民族的抗争 - 五四运动(背景与导火线) 展示内容:展示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精神、背景(国内、国际 )、导火线的表格。 讲解内容: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的五四运动,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国内方面,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阶级力量,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国际上,俄国十月革命带来曙光,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导火线,激发民众愤慨,引发五四运动。 中华民族的抗争 - 五四运动(过程与结果) 展示内容:展示五四运动的表格。 讲解内容: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高呼口号。运动初期以北京学生为主力,6 月 5 日后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最终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签 “巴黎和约”。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 中华民族的抗争 - 五四运动(意义与精神) 展示内容:展示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的文字内容。 讲解内容:五四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激励着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知识拓展:中华民族的抗争 -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较 展示内容:以表格形式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 讲解内容:旧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由资产阶级领导,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因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反帝反封建不彻底,革命未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团结群众走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是转折点,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对比二者,能助我们看清中国革命阶段特征与演进,更好理解近代历史走向。 6.中华民族的抗争 - 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 展示内容:展示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役概况的表格,以及各战役的相关地图和图片。 讲解内容: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些战役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1937 年 8 - 11 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姚子青率部坚守宝山,与日军激战数日,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谢晋元带领 “八百壮士” 坚守四行仓库,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这场会战打破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企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1938 年 3 月的台儿庄战役,由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的意志和信念。1938 年 6 - 10 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在江西万家岭取得大捷,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此次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破产,抗日战争由此进入相持阶段。1941 年 12 月 - 1942 年 1 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再次取得胜利。在国内,增强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国际上,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首次胜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力量。 7. 中华民族的抗争 - 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 展示内容:展示平型关大捷的战役概况的表格,以及战役相关图片; 讲解内容: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共同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整体。1937 年 9 月的平型关大捷,由林彪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战。此役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为全国抗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1940 年下半年的百团大战,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展开。当时日军实行 “囚笼政策”,企图困死抗日力量。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延安为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根据地积极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长期坚持并取得胜利的重要依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中华民族的抗争 - 抗日英雄事迹 展示内容:介绍张自忠、左权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事迹,以及为左权举行追悼会、改辽县为左权县的信息。 讲解内容:张自忠和左权都是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1940 年 5 月,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他左臂中弹,却依然坚持指挥作战。在部队陷入绝境时,他将卫队调去增援,最终所部全军覆没,自己也壮烈牺牲。他的英勇行为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 同样在 1940 年 5 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 “扫荡”。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牺牲,年仅 37 岁。左权作为八路军的杰出将领,为抗战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纪念他,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他们的牺牲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抗击外敌、保卫祖国奋勇拼搏。 9. 中华民族的抗争 - 抗美援朝 展示内容:展示抗美援朝的表格,以及体现抗美援朝精神的图片和文字描述。 讲解内容:1950 年 10 月,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黄继光在战斗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忍受美军燃烧弹的火势,直至壮烈牺牲。他们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度的纪律性,被誉为 “最可爱的人”。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这场战争成功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抗美援朝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三)中考链接—共十八道中考题 以列表形式呈现核心内容,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对专题涉及的战争、抗争及条约有整体认知。 详细梳理鸦片战争要素,助学生理解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关键意义和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鸦片战争影响,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和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 呈现战争全貌,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认识列强侵略的加剧及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借助战争信息,使学生清晰了解甲午战败的原因和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进程。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展现侵略过程与暴行,让学生深刻明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和惨痛教训。 深入剖析《南京条约》条款,让学生理解其对中国主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作用。 对比《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明确这些条约在侵略进程中对中国权益的持续损害。 全面分析《马关条约》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该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严重性。 解读《辛丑条约》危害,强调其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键作用。 介绍虎门销烟全过程,突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增强民族自信心。 梳理运动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农民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帮助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探索成果与局限性。 总结运动新特点,使学生理解其在近代史上的特殊意义,加深对时代背景的认识。 讲解运动背景、口号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反帝作用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阐述背景和导火线,帮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时代背景。 呈现运动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其胜利成果,体会民众力量的伟大。 强调运动意义和五四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 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清晰呈现中国革命发展的转变,加深学生对革命进程的理解。 介绍抗战主要战役,让学生铭记正面战场抗战的巨大贡献,培养爱国精神。 讲解敌后战场战役,使学生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讲述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爱国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学习热情。 介绍抗美援朝,彰显新中国的国际担当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我们深入学习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历史。从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不断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一步步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虎门销烟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五四运动更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无数英雄浴血奋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捍卫了国家尊严。这些历史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铭记历史,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