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对比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爱莲说 对比阅读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21:5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 对比阅读测试题
阅读文本
【甲】《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养竹记》(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对《爱莲说》和《养竹记》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养竹记》中作者对竹子先遭砍伐、后被精心养护的不同命运进行描述,引发对人才境遇的感慨。
C. 《爱莲说》和《养竹记》都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D. 《养竹记》中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与君子之德相呼应,《爱莲说》中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象征君子的高洁品格。
2. 下列对两篇文章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爱莲说》语言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就将莲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 《养竹记》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如“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直白地阐述观点。
C. 《爱莲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D. 《养竹记》多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与《爱莲说》语言风格完全一致。
3. 下列关于《爱莲说》和《养竹记》写作意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3分)
A. 《爱莲说》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态。
B. 《养竹记》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和议论,旨在呼吁人们爱护竹子,保护自然环境。
C. 《爱莲说》以莲自比,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养竹记》以竹喻贤,表达对人才的思考。
D. 两篇文章都借物表达了作者对品德高尚者的推崇,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4. 下列对《爱莲说》和《养竹记》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不蔓不枝”(蔓:生藤蔓,名词作动词);“君子见其性”(性:本性 )
B. “亭亭净植”(植:种植) ;“固以树德”(树:树立 )
C. “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作动词 );“贞以立志”(贞:坚贞 )
D. “陶后鲜有闻”(鲜:少) ;“夷险一致者”(夷:平坦 )
5.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
B. 自李唐来 自相国捐馆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见贱俗人之目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6.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濯清涟而不妖”(妖:艳丽 )
B. “竹心空,空以体道”(体:体悟 )
C. “则思应用虚受者”(虚:虚心 )
D. “宜乎众矣”(宜:便宜 )
7. 下列对《爱莲说》和《养竹记》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是“的”的意思
B. “履及于亭之东南隅”中“履”解释为“鞋子”
C. “不蔓不枝”中“枝”是“长枝茎”,名词作动词
D. “长无寻焉”中“寻”意思是“寻找”
8. 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陶后鲜有闻”的“鲜”与“芳草鲜美”的“鲜”意思不同
B. “竹本固”的“固”与“根深蒂固”的“固”都表示“牢固”
C. “香远益清”的“益”和“精益求精”的“益”都是“更加”之意
D. “亭亭净植”的“净”和“风烟俱净”的“净”都解释为“干净”
9. 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竹之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D. 书于亭之壁
10. 下列关于《爱莲说》和《养竹记》在表现手法运用上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爱莲说》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莲花,从而突出莲花的君子形象。
B. 《养竹记》通过对竹子被摧残和被养护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引发对人才境遇的思考。
C. 两文都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细致入微的工笔描绘,展现事物的神韵,进而表达情感。
D. 《爱莲说》和《养竹记》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分别以莲和竹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
1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每题3分,共30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陶后鲜有闻( )
③竹本固( )
④夷险一致者( )
⑤“亭亭净植”中“植”的意思是( )
⑥“香远益清”中“益”的意思是( )
⑦“竹本固”中“本”的意思是( )
⑧“竹节贞,贞以立志”中“贞”的意思是( )
⑨“自相国捐馆”中“捐馆”的意思是( )
⑩“夷险一致者”中“险”的意思是(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18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③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④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 【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每空2分,共8分)。

14.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原文分析,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作手法判断4分,结合原文分析情感10分,共14分)

参考答案
1. B。
《养竹记》中竹子一直是被摧残,并没有先遭砍伐、后被精心养护的不同命运。
2. D。
《养竹记》多直白阐述,《爱莲说》多描写抒情,二者语言风格并不完全一致 。
3. B。
《养竹记》旨在借竹子呼吁重视人才,而非爱护竹子、保护自然环境。
4. B。
“亭亭净植”中“植”意思是“竖立”。
5. A。
6. D。“宜乎众矣”中“宜”意思是“应当”。
7. C。
8. D。“亭亭净植”中“净”是洁净;“风烟俱净”中“净”是消散、散净。
9. C。
A、B、D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10. C。
11.
①洗涤
②少
③牢固,稳固
④平坦
⑤竖立
⑥更加
⑦根
⑧坚贞
⑨去世,死亡(婉辞 )
⑩险阻,艰难
12.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能的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善于任用贤能的人来加以区别。
③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庭院的陈设。
④第二天,走到东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枯萎,没有生气。
⑤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⑥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 形态香气;体态风度;性直;心空
14.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甲】文通过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点的描写,将莲比作君子,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 ,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乙】文通过对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的描述,以竹喻贤,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和向往 ,同时借竹子不被重视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与对当权者要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