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减负】16.有为有不为 自主学习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16.有为有不为 自主学习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1:3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为有不为》自主学习单
课前预习(基础性目标)
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写作背景
在20世纪中叶,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多样化,人们面临诸多诱惑与抉择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矛盾。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意识到有必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他从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思考出发,撰写此文,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明确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旨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把握行为准则。从而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智慧。
文体知识
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
概括性和简洁性;
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彩。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字词清单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梳理文章内容及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基础性目标)
1、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结构。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4、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为什么“有为”“有不为”,关键在于 “应该” ?
5、“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三、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拓展性目标)
示例:
①: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四、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挑战性目标)
活动: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示例1:“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示例2:“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列入人‘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本文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话语直抒胸臆,如与读者促膝长谈,拉近与读者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逻辑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抛出 “有为有不为” 这一核心论点,再从不同角度阐述 “为” 与 “不为” 的内涵、范畴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正确准则。每个观点都有充分论据支撑,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引导读者顺着思路深入思考,在朴实文风里领悟深刻道理 。
五、作业布置
仿照第4段,以“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从哪些具体的事情入手,去行“小善”;又应该关注生活中哪些“小恶”,以警示自己“有不为”。
《有为有不为》自主学习单
一、课前预习(基础性目标)
4.字词清单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zhū xī èr lǒnɡ kuò chěnɡ cái yì suǒ lǔ dī kuì
二、梳理文章内容及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基础性目标)
1、文章的题目是 “有为有不为”,那么 “有为” 和 “有不为” 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有为” 就是应该做的事,要积极去做;
“有不为” 就是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2、小组讨论,梳理文章结构。
(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观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4、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为什么“有为”“有不为”,关键在于 “应该” ?
作者认为 “应该” 有点像仁义的 “义” 字,即 “行而宜之之谓义”,“宜” 就是 “合适”,也就是 “应该”。
①“应该”是判断标准,如果没有“应该”这个标准,人们就无法确定哪些事应“有为”,哪些事应“有不为”;
②“应该”具有普适性,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还是低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良知良能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去做;
③“应该”可联系大小善恶,通过“应该”这个标准,可以区分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
5、“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三、小组讨论找出文中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的作用。(拓展性目标)
示例:
①:第③段: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
②: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这一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举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的例子,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③: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第⑦段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合比喻论证。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有什么作用?
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社会中”的例子吗?
【大善】
2003年起,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露天“抗癌厨房”,让患者家属以最低廉的价格借灶做饭。“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氳出亲情的味道”。20多年如一日,一年365天从不打烊,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大恶】
李建平,原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任职期间,李建平帮助他人承揽工程收受钱物,随意设置空壳公司挪用公款,将手中权力变现,涉案金额高达30亿余元。据李建平供述,除部分钱款用于赌博外,其余大多被用于购买收藏名家字画、古玩玉器、黄金珠宝、名贵手表、中外名酒。202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李建平死刑。
四、体会文章平实质朴、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挑战性目标)
活动: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示例1:“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示例2:“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本文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话语直抒胸臆,如与读者促膝长谈,拉近与读者距离,让人倍感亲切。
逻辑上,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先抛出 “有为有不为” 这一核心论点,再从不同角度阐述 “为” 与 “不为” 的内涵、范畴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呼吁人们践行正确准则。每个观点都有充分论据支撑,环环相扣,论证严谨,引导读者顺着思路深入思考,在朴实文风里领悟深刻道理 。
五、作业布置
仿照第4段,以“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从哪些具体的事情入手,去行“小善”;又应该关注生活中哪些“小恶”,以警示自己“有不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原创名校精品资源21世纪教育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