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6《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略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思维能力:细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在深入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文化传承:剖析文中善恶观点事例,引导思考讨论,助学生明辨善恶,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明确其与善恶大小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理解本文的说理特点,学习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如何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做到 “有为有不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9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2.文体知识
①议论性文章,就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话题阐发自己看法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说理。所以“议论性文章”包含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包括说理散文以及阐述看法、观点的书信、演讲词等各种类型的文章。
②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要证明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证明观点的依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字词检测(结合课文后“读读写写”)
三、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在课文后面给了我们“阅读提示”,请同学们齐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明确:
①明确作者观点。
②把握行文思路。
③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四、自主略读,把握作者观点
1.运用已掌握的略读技能,限时3分钟,快速自读全文,要求筛选出主要信息,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方法指导:(1)快速略读;(2)跳过某些细节,勾画作者表达观点的句子;(3)交流分享初读感受。
明确:
表达观点的句子:
①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⑥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作者的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应为善不为恶。
2.小结:“有为有不为”是说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做事做人要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本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
五、再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旁批、阅读提示以及议论文相关知识,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提出“有为有不为”的观点,并解释“应该”的含义。
第二部分(3-6段):通过举例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为有不为”。
2.教师在学生梳理过程中相机指导。
(1)先提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明确:“应该”是判断“为”与“不为”的核心标准。这里先提出“应该”,引出下文对于这一标准内涵的阐述,进而将这一评判标准归到“善”与“恶”,表明观点,并引出后文的一系列具体论述。
(2)作者认为什么是 “应该”?
明确:作者认为 “应该” 有点像仁义的 “义” 字,即 “行而宜之之谓义”,“宜” 就是 “合适”,也就是 “应该”。
(3)作者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引用中国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进而提出对“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的观点。引出下文关于“善”与“恶”的大小的论述。
(4)“大小善”和“大小恶”有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①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恶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可能逐渐累积成大恶;同样,小善也可以通过持续的积累和坚持,逐渐汇聚成大善。②“善”和“恶”之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如果个体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主动改正并回归正道,也可能实现从恶向善的转化。
(5)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
①举例论证:作者通过举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文天祥的例子以及贪污行为的例子,具体地论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及联系,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作者引用韩愈给 “义” 字下的定义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比小善和小恶、大善和大恶的表现,以及贪污行为前后的变化,突出了 “有为有不为” 的重要性。
3.小结:作者先强调为与不为的关键在是否“应该”,接着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指出“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随后列举事例,从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文章最后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回扣题目,观点鲜明。
六、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风格
季羡林的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并举例说明。
提示:【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示例: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我觉得”一词,简单直白,亲切自然,语言平实质朴。
七、拓展延伸
1.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善和恶,你应该怎么做?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了解到小善小恶和大善大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为有不为”。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将“有为有不为”铭记心间。在生活里,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去“为”该为之事,摒弃不良行为,让自己成长为有担当、明是非的新时代青年,以点滴之力汇聚社会进步的磅礴伟力,真正践行季羡林先生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言。
八、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举例说明哪些事该为,哪些事不该为,并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 “有为有不为”。
板书设计
有为有不为
核心论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为”:担当道义(论据:文天祥、志愿者案例)
“有不为”:拒绝诱惑(论据:贪腐反面案例、孔子名言)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现实启示:权衡选择,坚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