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儿童文学作家顾鹰创作的作品,极富童趣地写了想变成一棵树的我终于变成了树,以及变成树之后的烦恼。在事情发展发展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丰富的想象和孩子的童真。
课后安排了两道思考题,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这道题的目的其一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其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化的理解。第二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是沿着课文叙述的思路进行仿写(说)练习。
本课插图是一棵搭满鸟窝的大树,主要与课文第六自然段相呼应,顾鹰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自然和生命相融合的美。作者还是一位幻想小说作家,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顾鹰相关作品,推荐幻想小说系列。适合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维能力: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与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的愿望和实现愿望后的烦恼,感受爱。
教学难点
批注交流想象的有趣,依托初试身手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并通顺表达,拓展阅读幻想小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链接平台,导入新课
在宇宙的另一边,想写关于风的习作,要先变成风,在空中飞啊飞,飞得越高,习作的分数就越高……看来,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希望变成什么呢?这节课我们跟着顾鹰,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出示课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丁零、继续、形状
读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丁零”在文中是个拟声词,“丁”和“零”都表示声音。
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单元,归类拟声词。
“继续”“形状”两个字的意思相似,引导学生积累相同类型的词语。
2.指导书写。
零:上面“雨”变形,下面“令”不少点。
继:最后一笔是竖折。
3.板书梳理故事情节。
变成了树
树的样子
树的烦恼
【设置意图】积累有意思的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环节三:默读课文,感受想象
1.默读课文,画出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在书旁简单做批注。
2.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
预设:
(1)树的样子。
除了这些形状还有吗?指导关注省略号表示列举。
多有意思呀,我们认识的形状都在你的想象中。
(2)我的做法。
作者自己一个人就把两个人的对话都写出来了,这样自问自答就是设问。
(3)我的心情。
我的心为什么嗵嗵的跳?
请学生默读相关段落,绘制心情图。
预设:
激动、高兴(失望) 、想念
烦恼、兴奋
小结:一个小孩子的童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设置意图】在自读自悟中交流有意思的想象,感受童真。
第2课时
环节一:回顾全文,感受爱
提问: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说说想法。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
1.没人在玩的时候叫我了。
2.我是小动物的家。
3.想家里的饭菜。
……
【设置意图】在交流中关联全文内容,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
环节二:根据课文,展开想象
大胆想象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读这样的文章会让我们感觉有意思。
链接初试身手。
1.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
出示图片“小姑娘、猫、大象”。
2.创设情境。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也用这种有意思的方式来创作吧。
【设置意图】展开想象,练习表达。
环节三:拓展阅读,走进幻想小说
1.出示顾鹰作品《变成精灵的男孩》。
这本书写了一个小男孩,他和我们年龄相仿,名叫小树。自从妹妹轻轻出生后,三年级学生小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出租车的父亲林木森因儿子在学校淘气被教导老师请去谈话。
2.顾鹰:他是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她写作的时候特别擅长抓住儿童心理的变化。这本男孩变成精灵树是她写的幻想小说,就是生活中的普通事怎么就充满了幻想呢?
3.揭秘留悬念。
老师再给你带来这本书中的几个人物,妖怪小邪、喷火龙、无脸婆婆。
幻想小说充满了魔幻色彩,让我们快快读起来吧。
4.推荐阅读。
《顾鹰幻想小说》(一套五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只是其中的一本。
【设置意图】认识作家作品,推荐阅读幻想小说,为本单元习作铺垫。
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长出各种形状的鸟窝
请来许多动物
带来很多好吃的
请小动物一起吃
我馋得直流口水
妈妈发现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