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0 13:43:58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三)
一、选择题
1.(2017七下·深圳月考)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用筒车灌溉田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18七下·揭西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3.“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17七下·深圳月考)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5.(2024七下·攸县期末)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6.(2024七下·包河期末)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7.(2024七下·嘉祥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之一、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C.“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
D.“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8.(2024七下·昭平期末)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上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9.(2024七下·八步期末)遗址、遗迹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图文信息说明宋代(  )
A.瓷器制造发达 B.造船业的发达
C.政治上很强大 D.海外贸易发达
10.(2024七下·八步期末)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入“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2024七下·大祥月考)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子目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12.(2024七下·汕头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13.(2024七下·酉阳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2024六下·泰山期末)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15.(2024七下·惠民期末)如下图为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示意图,对图中①②所示朝代解释准确的是
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
C.①是在12世纪被②灭亡的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16.(2024七下·邢台期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城中,商铺林立,邸店、酒楼、食店客流旺盛,酒肆、茶楼热火朝天。这说明宋代开封(  )
A.文化生活丰富 B.商品经济繁荣
C.水陆交通发达 D.城市规划有序
17.(2024七下·三门峡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18.(2024七下·南召期末)在七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等史料和图片,你判断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经济发展史 B.中外交往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19.(2024七下·天元期末)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024七下·天元期末)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胶州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七年级2班的高老师以“何以中国”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汉字组成。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任务二 【梳理时序——理清历史脉络】
任务三 【完成图示——了解历史现象】
这一制度自秦朝至清朝,历两千余年,基本上都行之有效。经略边疆、稳定社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都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运作,上下一体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任务四 【解读史料——形成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请回答:
(1)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商朝的书面语”所指的文字。分析此书面语对“中国内聚性”的作用。
(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写出①处所代表的朝代。并分别概括A、B两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将②处补充完整。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4)根据任务四,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
22.盛世局面·启迪后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唐代边塞诗系列研究之二》
材料三
  唐朝僧人鉴真受日本的邀请东渡,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到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甚远”。 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地。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号分别指的是哪一制度?它们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5)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情评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古代建筑遗址承载历史变迁,体现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名称 出现的朝代 改进、传播人物(影响)
造纸术 西汉 蔡伦(东汉,改进造纸工艺)
印刷术 隋唐 A(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B 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
C 唐朝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材料二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培根《新工具》
(1)请写出材料一中A、B、C三处的正确答案。
A   (人名);B   (朝代);C   (发明)。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5)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在丝绸之路沿线,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所以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是符合史实的;唐朝时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所以②④是符合史实的;唐朝长安的坊不允许出售农产品,所以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不可能。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地点材料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3.【答案】D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涉及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涉及到了行省制,题目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都维护了统治的稳固,其中的秦朝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最大,至今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还在沿用县制和省制,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要好好的识记和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CD不是唐朝中外交往的根本原因。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8.【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上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分封制,分封制是君主方法诸侯到地方,不符合题意;
B.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9.【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左图市舶司遗址是中国中药的古海关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D项正确;
宋朝时期瓷器制造业发达,出现五大名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出现水密隔舱技术,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经济上因素,与政治无关,且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政治上并不是很强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市舶司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是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曲辕犁,③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农业灌溉工具筒车,②③可选入“盛唐篇”,D项正确;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一种畜力播种工具,与题干要求“盛唐”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A、C项;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与题干要求“盛唐”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唐玄宗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题干三角形处应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排除A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C项;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末年,导致北宋灭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乱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2.【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3.【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4.【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贞观之治”
15.【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16.【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17.【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18.【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9.【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20.【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21.【答案】(1)文字:甲骨文。
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有利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2)朝代:秦朝。
A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阶段特征: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3)②处:皇帝。
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筹和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
(4)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先进性;多元一体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甲骨文
22.【答案】(1)“在下有”指科举制。“在上有”指三省六部制。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及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
影响: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各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4)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在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唐太宗民族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根据材料三“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到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甚远’”“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地”可知,唐朝中外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根据材料三“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可知,唐朝中外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故答案为:
(1)“在下有”指科举制。“在上有”指三省六部制。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及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影响: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各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4)启示: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中外交往,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答案】(1)毕昇;北宋;火药
(2)【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拟定观点为: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如: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第1空、毕昇
第2空、北宋
第3空、火药
(2)【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答案】(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本题考查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二“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可知,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本题考查对治国理念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故答案为:
(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三)
一、选择题
1.(2017七下·深圳月考)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看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④用筒车灌溉田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在丝绸之路沿线,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所以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是符合史实的;唐朝时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所以②④是符合史实的;唐朝长安的坊不允许出售农产品,所以 ③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不可能。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2.(2018七下·揭西期末)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导致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既削弱了中央政权,又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沉于酒色仅是中央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的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地点材料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
3.“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涉及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涉及到了行省制,题目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和郡县制,行省制,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的古代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都维护了统治的稳固,其中的秦朝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影响最大,至今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还在沿用县制和省制,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要好好的识记和理解。
4.(2017七下·深圳月考)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所以唐朝的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但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CD不是唐朝中外交往的根本原因。故选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根本原因及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5.(2024七下·攸县期末)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6.(2024七下·包河期末)关于下表,填写正确的是
A.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7.(2024七下·嘉祥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之一、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C.“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
D.“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8.(2024七下·昭平期末)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上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上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分封制,分封制是君主方法诸侯到地方,不符合题意;
B.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9.(2024七下·八步期末)遗址、遗迹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面图文信息说明宋代(  )
A.瓷器制造发达 B.造船业的发达
C.政治上很强大 D.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左图市舶司遗址是中国中药的古海关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D项正确;
宋朝时期瓷器制造业发达,出现五大名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出现水密隔舱技术,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经济上因素,与政治无关,且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政治上并不是很强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市舶司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下·八步期末)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入“盛唐篇”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是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曲辕犁,③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农业灌溉工具筒车,②③可选入“盛唐篇”,D项正确;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一种畜力播种工具,与题干要求“盛唐”不符,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A、C项;
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与题干要求“盛唐”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4七下·大祥月考)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子目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唐玄宗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题干三角形处应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排除A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C项;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末年,导致北宋灭亡,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乱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2.(2024七下·汕头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13.(2024七下·酉阳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4.(2024六下·泰山期末)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贞观之治”
15.(2024七下·惠民期末)如下图为五代十国至元朝历史的演变示意图,对图中①②所示朝代解释准确的是
A.①在五代十国后统一中国 B.②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
C.①是在12世纪被②灭亡的 D.①和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16.(2024七下·邢台期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城中,商铺林立,邸店、酒楼、食店客流旺盛,酒肆、茶楼热火朝天。这说明宋代开封(  )
A.文化生活丰富 B.商品经济繁荣
C.水陆交通发达 D.城市规划有序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17.(2024七下·三门峡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18.(2024七下·南召期末)在七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等史料和图片,你判断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经济发展史 B.中外交往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19.(2024七下·天元期末)如图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20.(2024七下·天元期末)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胶州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七年级2班的高老师以“何以中国”为主题设计了以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它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汉字组成。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任务二 【梳理时序——理清历史脉络】
任务三 【完成图示——了解历史现象】
这一制度自秦朝至清朝,历两千余年,基本上都行之有效。经略边疆、稳定社会、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都在中央政府的指挥下运作,上下一体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任务四 【解读史料——形成历史认识】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请回答:
(1)根据任务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商朝的书面语”所指的文字。分析此书面语对“中国内聚性”的作用。
(2)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写出①处所代表的朝代。并分别概括A、B两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3)根据任务三并结合所学,将②处补充完整。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4)根据任务四,归纳中华文明的特点。
【答案】(1)文字:甲骨文。
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有利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2)朝代:秦朝。
A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阶段特征: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3)②处:皇帝。
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筹和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等。
(4)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先进性;多元一体等。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甲骨文
22.盛世局面·启迪后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唐代边塞诗系列研究之二》
材料三
  唐朝僧人鉴真受日本的邀请东渡,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到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甚远”。 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地。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在下有”和“在上有”后面的省略号分别指的是哪一制度?它们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在下有”指科举制。“在上有”指三省六部制。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及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
影响: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各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4)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在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唐太宗民族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根据材料三“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到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甚远’”“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布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等地”可知,唐朝中外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根据材料三“他们贩卖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可知,唐朝中外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故答案为:
(1)“在下有”指科举制。“在上有”指三省六部制。共同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及说明: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唐王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等。
(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互有往来;交往领域全面,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往来及民间贸易等;交往内容丰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文化和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和当地物产等。影响: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推动了各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
(4)启示: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外交往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中外交往,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5)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情评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古代建筑遗址承载历史变迁,体现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名称 出现的朝代 改进、传播人物(影响)
造纸术 西汉 蔡伦(东汉,改进造纸工艺)
印刷术 隋唐 A(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B 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
C 唐朝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材料二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培根《新工具》
(1)请写出材料一中A、B、C三处的正确答案。
A   (人名);B   (朝代);C   (发明)。
(2)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毕昇;北宋;火药
(2)【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元的科技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拟定观点为: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论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如: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第1空、毕昇
第2空、北宋
第3空、火药
(2)【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论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制书成本,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25)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情评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理国家的认识。
【答案】(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本题考查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二“元代行政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根据材料二“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疆的联系”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二“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可知,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本题考查对治国理念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故答案为:
(1)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等。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3)加强制度创新;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等。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