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吉林开学考)据史书记载,唐都西市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外国商铺鳞次栉比,外国商人络绎不绝。这表明当时
A.社会风气开放 B.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C.民族交往密切 D.黄金成为主要货币
2.(2024九下·莆田模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3.(2024七下·崂山月考)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底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虚心纳谏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边疆管理
4.(2024七下·宝安期末)下图是《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一书各章标题(部分),第九章的标题最可能是( )
A.六合同风 B.多元一统 C.帝国余晖 D.沉沦探索
5.(2024七下·珠海期中)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
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6.(2024七下·吉安月考)如图是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上坐有四人,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下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国力强盛 D.经济繁荣
7.(2024七下·昭平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时期 措施
隋唐 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
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元 实行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
清 设军机处
A.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D.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8.(2024七下·大祥月考)识读地图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右图主要反映的是( )
A.唐朝玄奘西行取经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鉴真东渡弘扬佛法 D.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9.(2024七下·伊金霍洛旗期末)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论》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材料中作者讨论的是( )
A.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D.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科技的发展
10.(2024七下·伊金霍洛旗期末)“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方面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这一制度”是指(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1.(2024七下·酉阳期末)“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材料反映了( )
A.唐太宗统治的根本目的是勤勉为民
B.唐太宗统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皇帝与大臣的鱼水关系
D.唐太宗得到许多贤臣辅佐的原因
12.(2024七下·商水期末)北宋靖康元年(116年),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可见,当时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 )
A.阻止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B.打消了金军继续南下的念头
C.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
13.(2024七下·衡阳期末)下图所示内容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4.(2024六下·泰山期末)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15.(2024七下·惠民期末)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皇帝越来越集权专制,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 )
A.分封制的建立与发展 B.行省制的建立与发展
C.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16.(2024七下·遂平期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原因在于( )
A.隋炀帝完成国家统一 B.隋炀帝进行制度创新
C.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 D.隋炀帝密切中外交往
17.(2024七下·三门峡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18.(2024七下·叶集期末)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其变化反映了( )
年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 280
A.政治中心东移 B.北方战乱频繁
C.少数民族内迁 D.经济重心南移
19.(2024七下·广水期末)虽然留下了一块后人评说的无字碑,但人们仍然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请判断这人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0.(2024七下·南召期末)在七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等史料和图片,你判断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经济发展史 B.中外交往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21.(2024七下·淄川期末)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2024七下·天元期末)《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23.(2024九下·萧山模拟)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 D.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24.(2024七下·郧西期末)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一年设置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划分反映了( )
A.唐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 B.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
C.唐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内部 D.人口南迁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
25.(2024七下·宿城期末)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C.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D.李白吟诗《蜀道难》
26.(2024·昆明模拟)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政治制度是现实,必须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革也是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治理。”据此整理了下表,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A.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B.经营边疆不断重视
C.机构设置越来越多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27.(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通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28.(2024九下·玄武模拟)《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炖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红丝……姜辣萝卜”等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29.(2024七下·寮步期中)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30.(2024九下·商水模拟)《隋书 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3.【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4.【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汇聚融合”“四海一家”“汇聚融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六合同风,六合同风指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C.帝国余晖,帝国余晖指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D.沉沦探索,沉沦探索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辽夏金元”,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时代特征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可以看出交子的发明和制作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D项正确;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交子制作的工艺和智慧,与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活字印刷灵便无关,AC不合题意;
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说法错误,宋代严禁私人印制交子,B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通过对交子的印刷相关内容,从古代工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6.【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7.【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时期到清朝,对国家的治理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都使得中央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最终权利收到皇帝手中,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符合题意;
B. 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不符合题意;
C. 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朝代采取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展趋势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游印度取经。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项;
鉴真东渡弘扬佛法的路线是去往日本,排除C项;
日本的遣唐使来华应该是由日本来往中国,路线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9.【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0.【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1.【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1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3.【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4.【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贞观之治”
15.【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6.【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7.【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18.【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19.【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20.【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21.【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22.【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23.【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4.【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25.【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6.【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随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至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可见,题干表格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至宋代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至明朝废丞相,设三司,至清朝设军机处,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是加强专制皇权,D项正确;
题干表述内容与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无关,比如各民族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A项;
维护国家统一和经营边疆不断重视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趋势,排除B项;
机构设置越来越多,表格中看不出来,且清朝只有军机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7.【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可得出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词创作,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A项正确;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排除D项;
题干涉及是文学诗词创作,与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和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无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8.【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29.【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
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二)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吉林开学考)据史书记载,唐都西市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外国商铺鳞次栉比,外国商人络绎不绝。这表明当时
A.社会风气开放 B.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C.民族交往密切 D.黄金成为主要货币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2024九下·莆田模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
3.(2024七下·崂山月考)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底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虚心纳谏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边疆管理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4.(2024七下·宝安期末)下图是《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一书各章标题(部分),第九章的标题最可能是( )
A.六合同风 B.多元一统 C.帝国余晖 D.沉沦探索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汇聚融合”“四海一家”“汇聚融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六合同风,六合同风指是全国各地风俗教化相同,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C.帝国余晖,帝国余晖指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D.沉沦探索,沉沦探索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辽夏金元”,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时代特征回答。
5.(2024七下·珠海期中)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
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可以看出交子的发明和制作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D项正确;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交子制作的工艺和智慧,与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活字印刷灵便无关,AC不合题意;
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说法错误,宋代严禁私人印制交子,B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通过对交子的印刷相关内容,从古代工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6.(2024七下·吉安月考)如图是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上坐有四人,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下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国力强盛 D.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7.(2024七下·昭平期末)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如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时期 措施
隋唐 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
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元 实行行省制度
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
清 设军机处
A.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D.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时期到清朝,对国家的治理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都使得中央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最终权利收到皇帝手中,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符合题意;
B. 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 ,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不符合题意;
C. 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题干中显示的是专制集权强化,没有显示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朝代采取的措施,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展趋势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2024七下·大祥月考)识读地图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右图主要反映的是( )
A.唐朝玄奘西行取经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鉴真东渡弘扬佛法 D.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图片反映的是玄奘西游印度取经。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A项正确;
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项;
鉴真东渡弘扬佛法的路线是去往日本,排除C项;
日本的遣唐使来华应该是由日本来往中国,路线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9.(2024七下·伊金霍洛旗期末)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论》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材料中作者讨论的是( )
A.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D.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科技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0.(2024七下·伊金霍洛旗期末)“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方面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这一制度”是指(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1.(2024七下·酉阳期末)“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材料反映了( )
A.唐太宗统治的根本目的是勤勉为民
B.唐太宗统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C.皇帝与大臣的鱼水关系
D.唐太宗得到许多贤臣辅佐的原因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12.(2024七下·商水期末)北宋靖康元年(116年),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可见,当时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 )
A.阻止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B.打消了金军继续南下的念头
C.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13.(2024七下·衡阳期末)下图所示内容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4.(2024六下·泰山期末)秦汉时,丞相一人而已,位高权重;隋唐时,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北宋时期,参知政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丞相的权力不断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D.中央和地方官职削减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贞观之治”
15.(2024七下·惠民期末)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是皇帝越来越集权专制,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大趋势则是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政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平民化”具体表现在( )
A.分封制的建立与发展 B.行省制的建立与发展
C.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D.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6.(2024七下·遂平期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原因在于( )
A.隋炀帝完成国家统一 B.隋炀帝进行制度创新
C.隋炀帝实行残暴统治 D.隋炀帝密切中外交往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17.(2024七下·三门峡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答案】D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18.(2024七下·叶集期末)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其变化反映了( )
年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 280
A.政治中心东移 B.北方战乱频繁
C.少数民族内迁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
19.(2024七下·广水期末)虽然留下了一块后人评说的无字碑,但人们仍然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请判断这人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C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
20.(2024七下·南召期末)在七年级历史专题复习课上,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等史料和图片,你判断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经济发展史 B.中外交往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21.(2024七下·淄川期末)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22.(2024七下·天元期末)《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23.(2024九下·萧山模拟)请归纳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元朝( )
A.创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C.因地制宜地治理辽阔疆域 D.限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答案】C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4.(2024七下·郧西期末)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一年设置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划分反映了( )
A.唐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 B.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
C.唐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内部 D.人口南迁成果已初步显现出来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
25.(2024七下·宿城期末)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经济 B.回族人在长安居住经商
C.唐玄宗面试科举考试应试者 D.李白吟诗《蜀道难》
【答案】B
【知识点】女皇武则天;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26.(2024·昆明模拟)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政治制度是现实,必须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变革也是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治理。”据此整理了下表,它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朝代 秦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废丞相,设三司 设军机处
A.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B.经营边疆不断重视
C.机构设置越来越多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随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时期,皇权不断加强,至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可见,题干表格所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至宋代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至明朝废丞相,设三司,至清朝设军机处,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趋势是加强专制皇权,D项正确;
题干表述内容与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无关,比如各民族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A项;
维护国家统一和经营边疆不断重视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趋势,排除B项;
机构设置越来越多,表格中看不出来,且清朝只有军机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君主专制强化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信宜月考)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通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材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B.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
C.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 D.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元朝,不仅汉族士人利用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耶律楚材、马祖常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善于汉文诗词创作。迺贤、余阙、丁鹤年、贯云石等少数民族诗人也有优秀诗词作品传世”可得出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诗词创作,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A项正确;
明清时期,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排除D项;
题干涉及是文学诗词创作,与边疆治理的因地制宜和对外交往的积极主动无关,排除B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8.(2024九下·玄武模拟)《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炖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红丝……姜辣萝卜”等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29.(2024七下·寮步期中)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太过绝对,不能反映现象的背景,排除A项;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没有反映出沈括的对“富贵诗”评价,排除B项;
材料中沈括只是对唐诗中描写的繁荣景象做出的评价,不能看出沈括看不起唐朝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30.(2024九下·商水模拟)《隋书 地理志》记述,大运河开通后,“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