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大连月考)“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
2.(2024七下·市北区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科举制和行省制
3.(2024七下·北海期末)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4.(2024七下·崂山月考)从如图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分裂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走向统一
5.(2024七下·嵩明期末)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记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6.(2024七下·江南期末)《历代诗 陈》中有诗句“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此句描述的史实是( )
A.南北政权并立 B.江南政权更替
C.隋朝完成统一 D.隋朝经济发展
7.(2024七下·嘉祥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之一、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C.“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
D.“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8.(2024七下·酉阳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2024七下·莲湖期末)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图是思想、理论与观念的产物,用好地图,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历史。如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北宋辽西夏并立时期
10.(2024七下·即墨期末)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
11.(2024七下·合江期末)《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没有实权 B.穷兵黩武 C.虚心纳谏 D.以民为本
12.(2024七下·天元期末)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3.(2024九下·北京市)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 )
A.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
C.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
14.(2024七上·临湘期中)元朝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该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对有些地处边远地区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A.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15.(2024九上·五华期中)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6.(2024七上·上饶期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之所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有诸侯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侯国,就是树立敌对势力,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达到安宁”,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推行分封制
17.(2024·济南模拟)在北宋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这反映了北宋( )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18.(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还有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等也在京城建立。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9.(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岳家军”和“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
①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②他们的斗争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③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④都是南宋著名的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24七下·渝北期中)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观点是对于历史的主观理解。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宋元时期在商业、贸易、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十分发达。
B.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C.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21.(2021七下·砀山期末)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 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22.(2024八上·双城开学考)《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23.(2024七下·淮安期末)历史评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评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评论
A 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B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 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D 道光年间“皮黄戏”形成 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清朝中期逐渐走向衰落
A.A B.B C.C D.D
24.(2024七下·石家庄期中)金在1115年建立政权,仅10年后就灭掉了辽,12年后就灭亡北宋。你认为辽和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真族善骑射 B.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辽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D.金与北宋夹攻辽朝
25.(2024七下·信宜期中)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以上叙述表明宋朝(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
C.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D.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
26.(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对峙的政治局面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
27.(2024九下·自贡)《中国通史》载: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据此可知,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指( )
A.西藏 B.西域 C.岭北 D.琉球
28.(2024·镇江)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29.(2024七下·樊城期末)文物“会说话”。如下这些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告诉后人的信息是( )
A.戏剧表演丰富多彩 B.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C.宋词元曲广为传播 D.边疆管辖不断加强
30.(2024七下·潮阳期末)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政权并立 B.艺术精湛 C.民族融合 D.商业繁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2.【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3.【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
5.【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6.【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军队灭掉陈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南北政权并立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南北政权并立, 不符合题意;
B. 江南政权更替 ,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江南政权更替,不符合题意;
D. 隋朝经济发展 ,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隋朝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8.【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9.【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10.【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
11.【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12.【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1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排好版,接着刷上墨,然后在排好的版上铺上一张纸,接下来是拓印,先轻轻的拖使纸贴在字上,接着在纸上快速的拖擦,然后由前往后慢慢的揭起来,最后就印刷完成了。题干是活字印刷术的步骤,是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B项符合题意;
A:造纸术的主要步骤有舂捣、捞取、晾晒等,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南宋航海技术主要体现在造船工艺的精湛、航海设备的先进、指南针技术的革新以及综合航海技术的应用,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代人利用火药制成了多种火器,如火箭、火炮、火铳等,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主要表现在军队组织的革新和军事技术的革新两个方面,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15.【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选项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杭州”指的是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汴州”则是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这句诗反映了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社会现实,因此可以佐证南宋的历史背景,B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排除A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C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笼罩在烟雨之中,南朝指的是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达到安宁”,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呀。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诸侯割据混战的情况再次出现,B正确;
A 选项“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
C 选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排除C;
D 选项“推行分封制”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相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重文轻武,C正确;
科举取士,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A错误;
北宋时期的“强干弱枝”,是指加强中央,削弱地方,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B错误;
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国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的统治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说明宋代重视社会保障;“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说明宋代重视城市管理。故C符合题意,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宋朝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排除B项;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19.【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他们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他们的斗争行为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也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①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
A: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岳家军”和“戚家军”的相同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1.【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治国特点。依据材料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的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重用文臣,轻视武将,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发展割据势力,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故 C 项正确;
休养生息、兵民合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 ,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2.【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3.【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4.【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25.【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政府鼓励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可知,宋代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造船技术的进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2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7.【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官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并在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吐蕃是历史上对西藏地区的称呼,因此可以推断出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是西藏,A项符合题意;
B:西域与题干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岭北与题干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最终升格为省,反映了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加强,体现的历史趋势是边疆管理的加强,故选D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完善,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29.【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30.【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压轴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七下·大连月考)“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独断专行 B.改革税制 C.虚心纳谏 D.裁减冗员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2.(2024七下·市北区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大问题分别是通过( )
A.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C.八股取士和通判制度 D.科举制和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3.(2024七下·北海期末)在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出土了隋唐的铜镜、钱币和瓷器。在我国新疆、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隋唐时期的外国钱币也很多,如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日本钱币等。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铸币技术先进 B.中外交流频繁
C.瓷器应用广泛 D.国家实力强盛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4.(2024七下·崂山月考)从如图的朝代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一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
A.国家分裂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走向统一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晋的兴衰
5.(2024七下·嵩明期末)记笔记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记有利于梳理整合所学知识,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结构。下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荣的对外贸易
【答案】B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6.(2024七下·江南期末)《历代诗 陈》中有诗句“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此句描述的史实是( )
A.南北政权并立 B.江南政权更替
C.隋朝完成统一 D.隋朝经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六朝至此灭,天下归杨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军队灭掉陈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局面,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南北政权并立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南北政权并立, 不符合题意;
B. 江南政权更替 ,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江南政权更替,不符合题意;
D. 隋朝经济发展 , 题干中显示的是杨坚统一全国,没有提及隋朝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4七下·嘉祥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主题之一、下列语句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C.“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
D.“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8.(2024七下·酉阳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③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9.(2024七下·莲湖期末)从某种意义上讲,地图是思想、理论与观念的产物,用好地图,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历史。如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北宋辽西夏并立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10.(2024七下·即墨期末)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灭亡
11.(2024七下·合江期末)《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A.没有实权 B.穷兵黩武 C.虚心纳谏 D.以民为本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12.(2024七下·天元期末)易中天在他的《安史之乱》一书中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则一点点积蓄力量……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材料中的事件( )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D.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
13.(2024九下·北京市)某班同学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以下环节模拟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应用流程。这项活动有助于了解( )
A.两汉时期的造纸工艺 B.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
C.南宋时期的航海技术 D.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排好版,接着刷上墨,然后在排好的版上铺上一张纸,接下来是拓印,先轻轻的拖使纸贴在字上,接着在纸上快速的拖擦,然后由前往后慢慢的揭起来,最后就印刷完成了。题干是活字印刷术的步骤,是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B项符合题意;
A:造纸术的主要步骤有舂捣、捞取、晾晒等,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C:南宋航海技术主要体现在造船工艺的精湛、航海设备的先进、指南针技术的革新以及综合航海技术的应用,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代人利用火药制成了多种火器,如火箭、火炮、火铳等,宋元时期的军事变革主要表现在军队组织的革新和军事技术的革新两个方面,与题干“排版、刷墨、拓印、成品”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科技创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4七上·临湘期中)元朝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该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对有些地处边远地区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A.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15.(2024九上·五华期中)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选项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沉溺于享乐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杭州”指的是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汴州”则是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这句诗反映了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社会现实,因此可以佐证南宋的历史背景,B正确;“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排除A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排除C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笼罩在烟雨之中,南朝指的是南方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与南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七上·上饶期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之所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有诸侯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侯国,就是树立敌对势力,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为“达到安宁”,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 D.推行分封制
【答案】B
【知识点】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达到安宁”,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呀。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诸侯割据混战的情况再次出现,B正确;
A 选项“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排除A;
C 选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扰,排除C;
D 选项“推行分封制”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相反,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17.(2024·济南模拟)在北宋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这反映了北宋( )
A.科举取士 B.强干弱枝 C.重文轻武 D.分化事权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重文轻武,C正确;
科举取士,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A错误;
北宋时期的“强干弱枝”,是指加强中央,削弱地方,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B错误;
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与题干信息“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8人,其他出身者1人”,没有联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宋国策。解题方法:结合北宋的统治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8.(2024八上·潮阳开学考)宋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对象包括孤寡老人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还有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等也在京城建立。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说明宋代重视社会保障;“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说明宋代重视城市管理。故C符合题意,C项正确;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宋朝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排除B项;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不能说明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19.(2024八上·高州开学考)“岳家军”和“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
①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②他们的斗争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③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 ④都是南宋著名的军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他们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他们的斗争行为都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也都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①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
A: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C: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将领,④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岳家军”和“戚家军”的相同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4七下·渝北期中)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观点是对于历史的主观理解。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宋元时期在商业、贸易、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十分发达。
B.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C.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1.(2021七下·砀山期末)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 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治国特点。依据材料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的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重用文臣,轻视武将,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发展割据势力,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故 C 项正确;
休养生息、兵民合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 , B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22.(2024八上·双城开学考)《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秦灭六国 D.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3.(2024七下·淮安期末)历史评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评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评论
A 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B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 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D 道光年间“皮黄戏”形成 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清朝中期逐渐走向衰落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24.(2024七下·石家庄期中)金在1115年建立政权,仅10年后就灭掉了辽,12年后就灭亡北宋。你认为辽和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真族善骑射 B.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C.辽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D.金与北宋夹攻辽朝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25.(2024七下·信宜期中)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以上叙述表明宋朝(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
C.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D.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政府鼓励海外贸易,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宋代所造海船,载重量一般有数百石至五千石,最大载重量可达万石。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船上使用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可知,宋代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技术条件,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财政收入中外贸所得占比增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造船技术的进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本题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抓住关键信息词,拿它来分析备选项。
26.(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对峙的政治局面 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昌盛的文化教育 D.发达的海外贸易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7.(2024九下·自贡)《中国通史》载: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据此可知,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指( )
A.西藏 B.西域 C.岭北 D.琉球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中统元年(1260)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获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又领总制院(后改称官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提到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国师,并在至元元年(1264年)领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吐蕃是历史上对西藏地区的称呼,因此可以推断出元朝有效管辖的地区是西藏,A项符合题意;
B:西域与题干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C:岭北与题干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及吐蕃地区军政事务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的管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8.(2024·镇江)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最终升格为省,反映了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加强,体现的历史趋势是边疆管理的加强,故选D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完善,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29.(2024七下·樊城期末)文物“会说话”。如下这些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告诉后人的信息是( )
A.戏剧表演丰富多彩 B.传统节日受到重视
C.宋词元曲广为传播 D.边疆管辖不断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30.(2024七下·潮阳期末)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A.政权并立 B.艺术精湛 C.民族融合 D.商业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