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地区
(2024四川广安)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东北三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读东北三省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东北三省农业描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地形以山地为主,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C.有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大部分位于湿润区,耕地类型主要为水田
2.下列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或行政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干旱
D.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省和河北省
(2024武威模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初期,仅有的4艘大驱逐舰中有三艘是用东北三省工业城市命名的,分别是“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大。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读东北三省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3~4题。
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刚建立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大,主要得益于( )
A.便利的交通运输 B.十分广阔的市场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先进的科学技术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的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资源枯竭 ③设备老化 ④气候寒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24辽宁沈阳模拟)《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东北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和丹东某少数民族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少数民族擅长跳长鼓舞,喜爱辣白菜、打糕等民族特色食品,该民族是( )
A.藏族 B.傣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6.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可适用的方案是( )
A.加大勘探力度,争取发现新的资源
B.禁止所有工业基地运作
C.进行产业转移,开发其他区域资源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4陇南模拟)2024年3月5日至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读北京市示意图,完成7~8题。
7.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体现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A.交通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政治中心
8.据图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北京市城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
C.北京市河流流向以自西北向东南为主
D.北京市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2024湖南)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有国家体育场、国家博物馆、首都国际机场等,还在城市中心打造了一批开放式的街心公园、绿地等。据此完成9~10题。
9.北京交通建设成就包括( )
A.国家体育场 B.国家博物馆
C.首都国际机场 D.街心公园、绿地
10.北京建设街心公园和绿地有助于( )
A.提高矿产储量 B.缓解住房紧张
C.增加耕地面积 D.改善空气质量
(2024四川成都改编)2024年1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北京第八项世界遗产。下图示意“北京中轴线”。据此完成11~12题。
11.“北京中轴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12.“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体现了北京是( )
A.全国经济中心 B.科技创新中心
C.国际交往中心 D.全国文化中心
(2024北京顺义模拟)某校学生结合暑假旅行经历与地理老师进行探讨。下图为师生的聊天截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地是(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4.造成该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多暴雨 ③河流结冰 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师生的聊天内容,重点说明了该地( )
A.正值春季,植被茂盛 B.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C.毁林开荒,植被破坏 D.退耕还草措施收效甚微
16.(2024广东肇庆模拟)【粮食安全+科技兴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粮食生产更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1949年大规模开垦前,三江平原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垦耕作,开垦耕地4 600多万亩,“北大荒”已一跃而成“北大仓”,成为我国最大的农垦区。
材料三:东北三省简图和哈尔滨的气候资料图。
(1)三江平原之前被称为“北大荒”,其原因是 。
(2)“大米之王,只选五常。”五常市作为哈尔滨的一个县级市,因五常大米而闻名全国,请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当地大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3)据调查,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做法。
(4)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举例说明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应用。
17.(2024山东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腔高度集中展示了黄坡黄水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当地人的精神世界。
探究一:歌谣现问题
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框图。
探究二:积极寻治理
针对“信天游”歌词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2)举例说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探究三:黄土披绿装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
(3)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2024河南)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天津市宝坻区依托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形成了“创新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在宝坻”的合作模式。下图为宝坻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可重点发展( )
A.金属冶炼 B.食品加工
C.纺织服装 D.生物医药
19.北京和宝坻间的高效联动得益于( )
A.良好的生态环境 B.便捷的交通通信
C.庞大的消费市场 D.充足的劳动人口
[鱼鳞坑](2024广东韶关模拟)鱼鳞坑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工程措施。它是在15°~45°之间的坡面上挖掘半月形坑穴,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在坑中植树造林可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读鱼鳞坑景观图及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20~21题。
20.黄土高原修建鱼鳞坑一般会避开7—9月,原因是该时段( )
A.气温高 B.多暴雨
C.多风沙 D.温差大
21.黄土高原修建鱼鳞坑的生态效益体现在( )
①防止水土流失 ②增加植被覆盖率 ③增加降水量 ④提高土壤肥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第六章 北方地区
(2024四川广安)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东北三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读东北三省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东北三省农业描述正确的是( C )
A.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
B.地形以山地为主,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C.有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大部分位于湿润区,耕地类型主要为水田
2.下列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或行政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干旱
D.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省和河北省
(2024武威模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立初期,仅有的4艘大驱逐舰中有三艘是用东北三省工业城市命名的,分别是“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由此可见当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大。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读东北三省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3~4题。
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刚建立时,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大,主要得益于( C )
A.便利的交通运输 B.十分广阔的市场
C.丰富的矿产资源 D.先进的科学技术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三省的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D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资源枯竭 ③设备老化 ④气候寒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24辽宁沈阳模拟)《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塑东北装备竞争力,东北地区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和丹东某少数民族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少数民族擅长跳长鼓舞,喜爱辣白菜、打糕等民族特色食品,该民族是( D )
A.藏族 B.傣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6.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可适用的方案是( D )
A.加大勘探力度,争取发现新的资源
B.禁止所有工业基地运作
C.进行产业转移,开发其他区域资源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24陇南模拟)2024年3月5日至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读北京市示意图,完成7~8题。
7.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体现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D )
A.交通中心 B.经济中心
C.文化中心 D.政治中心
8.据图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北京市城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
C.北京市河流流向以自西北向东南为主
D.北京市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2024湖南)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建有国家体育场、国家博物馆、首都国际机场等,还在城市中心打造了一批开放式的街心公园、绿地等。据此完成9~10题。
9.北京交通建设成就包括( C )
A.国家体育场 B.国家博物馆
C.首都国际机场 D.街心公园、绿地
10.北京建设街心公园和绿地有助于( D )
A.提高矿产储量 B.缓解住房紧张
C.增加耕地面积 D.改善空气质量
(2024四川成都改编)2024年1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北京第八项世界遗产。下图示意“北京中轴线”。据此完成11~12题。
11.“北京中轴线”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B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12.“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体现了北京是( D )
A.全国经济中心 B.科技创新中心
C.国际交往中心 D.全国文化中心
(2024北京顺义模拟)某校学生结合暑假旅行经历与地理老师进行探讨。下图为师生的聊天截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地是( B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14.造成该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土质疏松 ②夏季多暴雨 ③河流结冰 ④植被稀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师生的聊天内容,重点说明了该地( B )
A.正值春季,植被茂盛 B.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C.毁林开荒,植被破坏 D.退耕还草措施收效甚微
16.(2024广东肇庆模拟)【粮食安全+科技兴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粮食生产更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1949年大规模开垦前,三江平原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垦耕作,开垦耕地4 600多万亩,“北大荒”已一跃而成“北大仓”,成为我国最大的农垦区。
材料三:东北三省简图和哈尔滨的气候资料图。
(1)三江平原之前被称为“北大荒”,其原因是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气温低、热量条件差。
(2)“大米之王,只选五常。”五常市作为哈尔滨的一个县级市,因五常大米而闻名全国,请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当地大米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
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冬季寒冷而漫长,病虫害较少;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
(3)据调查,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做法。
实施“光盘行动”;自助餐合理点餐;去餐馆吃饭,剩余的打包等。
(4)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举例说明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应用。
培育新品种,可提高粮食单产;无土栽培,可缓解耕地不足问题;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通过温室大棚调节温度、湿度,可突破植物生长的地域限制。
17.(2024山东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腔高度集中展示了黄坡黄水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当地人的精神世界。
探究一:歌谣现问题
20世纪50年代,当地“信天游”中唱道:“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流,籽苗连根丢……”
(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框图。
探究二:积极寻治理
针对“信天游”歌词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人们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戴林帽,山坡披草褂,山腰系田带,山下覆地膜,沟底筑水池”的治理开发模式。
(2)举例说明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水利工程;沟谷地区打坝淤地等。
探究三:黄土披绿装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经过几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之一。
(3)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请你献计献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集采摘与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
(2024河南)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天津市宝坻区依托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形成了“创新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在宝坻”的合作模式。下图为宝坻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可重点发展( D )
A.金属冶炼 B.食品加工
C.纺织服装 D.生物医药
19.北京和宝坻间的高效联动得益于( B )
A.良好的生态环境 B.便捷的交通通信
C.庞大的消费市场 D.充足的劳动人口
[鱼鳞坑](2024广东韶关模拟)鱼鳞坑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工程措施。它是在15°~45°之间的坡面上挖掘半月形坑穴,下雨时可拦蓄坡面径流,在坑中植树造林可达到涵养水源、固定表土等目的。读鱼鳞坑景观图及延安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20~21题。
20.黄土高原修建鱼鳞坑一般会避开7—9月,原因是该时段( B )
A.气温高 B.多暴雨
C.多风沙 D.温差大
21.黄土高原修建鱼鳞坑的生态效益体现在( B )
①防止水土流失 ②增加植被覆盖率 ③增加降水量 ④提高土壤肥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