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了解地区课时2 欧洲西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分层练习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 了解地区课时2 欧洲西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分层练习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一轮专题复习(甘肃)(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0 18:22:05

文档简介

第七章 了解地区课时2 欧洲西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区域认知](2024内蒙古)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地中海沿岸。甲河是西班牙重要的河流之一。图1为甲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河某支流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甲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D )
A.自西向东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北向南 D.自西北向东南
2.该支流流量最小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3山东东营)挪威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发达国家。据此完成3~4题。
3.滑雪运动在挪威历史悠久,其开展滑雪运动的有利条件有( A )
①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②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③冬季寒冷漫长,积雪时间长 ④海岸线长,距海近,风力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右图是挪威某地传统木质宗教建筑,该建筑反映了当地( C )
①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②降水丰富
③多风沙天气   ④森林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4河南商丘一模)我国在南极地区已建成五座科学考察站,而北极地区仅有两座——黄河站、中—冰站。中—冰站由我国和冰岛共同筹建,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下图为我国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数量较南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科考价值不高 B.陆地面积较小
C.气候更加寒冷 D.距我国路途远
6.我国科考人员在中—冰站可以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B )
①极昼、极夜观测 ②极光观测 ③冰川、海洋监测 ④企鹅、磷虾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广东)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开站后,该站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联动,开展近岸海洋、海冰环境调查等科学考察。下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
7.秦岭站开站时,南极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B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夜
8.秦岭站位于中山站的( B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9.乘考察船从秦岭站经中山站至长城站进行科考,依次经过的大洋为( D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024陇南模拟)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下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和南极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C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C.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11.秦岭考察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长了“脚”,主要原因是( D )
A.防寒 B.节约建筑材料
C.造型美观 D.防止积雪掩埋
[冰山移动轨迹](2024河南南阳模拟)世界上最大的冰山(编号A23a)正在快速漂过南极半岛的北端,进入南大西洋海域。下图为A23a冰山移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南极地区冰川广布,主要是因为( A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高
C.陆地广,风力大 D.海域小,降水足
13.近年来,A23a冰山从陆缘冰上崩解并缓慢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 )
A.全球变暖 B.科考活动增多
C.大气污染加重 D.南极海域扩大
14.为减缓 A23a冰山的漂移速度,应( D )
A.开发矿产资源 B.多乘坐私家车
C.燃烧煤炭取暖 D.绿色低碳生活
15.(2024四川成都)区域学习重在方法,用学习地区的方法来认识欧洲西部。图1为欧洲西部的地形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图中A是大西洋;甲地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其地形类型为平原,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由此推断甲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
[开放性设问](2)图中B是地中海,有人预言,该海域未来将会消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你的理由。
赞成。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或不赞成。板块运动地质演变漫长,难以预测结果。)
图2示意欧洲西部某乳畜农场,当④围场放牧乳牛时,②③围场关闭休养;当②③放牧乳牛时,④围场关闭休养。
图2
[评价类](3)请说出该农场这种经营方式的好处。
利于牧草生长;合理调整各种用地规模;促进农场可持续发展。
欧洲西部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历史名人、名城众多,人口稠密,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多,大多数国家使用欧元货币。
(4)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游客资源丰富。第七章 了解地区课时2 欧洲西部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区域认知](2024内蒙古)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地中海沿岸。甲河是西班牙重要的河流之一。图1为甲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河某支流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甲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北向南 D.自西北向东南
2.该支流流量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3山东东营)挪威是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发达国家。据此完成3~4题。
3.滑雪运动在挪威历史悠久,其开展滑雪运动的有利条件有( )
①多山地,地势起伏大 ②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③冬季寒冷漫长,积雪时间长 ④海岸线长,距海近,风力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右图是挪威某地传统木质宗教建筑,该建筑反映了当地( )
①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②降水丰富
③多风沙天气   ④森林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24河南商丘一模)我国在南极地区已建成五座科学考察站,而北极地区仅有两座——黄河站、中—冰站。中—冰站由我国和冰岛共同筹建,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下图为我国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数量较南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科考价值不高 B.陆地面积较小
C.气候更加寒冷 D.距我国路途远
6.我国科考人员在中—冰站可以开展的科考项目有( )
①极昼、极夜观测 ②极光观测 ③冰川、海洋监测 ④企鹅、磷虾研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广东)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开站后,该站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联动,开展近岸海洋、海冰环境调查等科学考察。下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7~9题。
7.秦岭站开站时,南极地区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夜
8.秦岭站位于中山站的( )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9.乘考察船从秦岭站经中山站至长城站进行科考,依次经过的大洋为(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2024陇南模拟)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是中国极地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中国跻身全球极地研究“第一梯队”。下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和南极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南极设立考察站的主要目的是( )
A.勘探矿产资源,便于今后开采利用
B.研究极地环境,便于今后大量移民
C.进行科学考察,观测极地环境变化
D.保护好环境,作为今后的旅游景点
11.秦岭考察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好像长了“脚”,主要原因是( )
A.防寒 B.节约建筑材料
C.造型美观 D.防止积雪掩埋
[冰山移动轨迹](2024河南南阳模拟)世界上最大的冰山(编号A23a)正在快速漂过南极半岛的北端,进入南大西洋海域。下图为A23a冰山移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南极地区冰川广布,主要是因为( )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高
C.陆地广,风力大 D.海域小,降水足
13.近年来,A23a冰山从陆缘冰上崩解并缓慢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科考活动增多
C.大气污染加重 D.南极海域扩大
14.为减缓 A23a冰山的漂移速度,应( )
A.开发矿产资源 B.多乘坐私家车
C.燃烧煤炭取暖 D.绿色低碳生活
15.(2024四川成都)区域学习重在方法,用学习地区的方法来认识欧洲西部。图1为欧洲西部的地形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1)图中A是 洋;甲地位于五带中的 ,其地形类型为 ,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由此推断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
[开放性设问](2)图中B是 海,有人预言,该海域未来将会消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你的理由。
图2示意欧洲西部某乳畜农场,当④围场放牧乳牛时,②③围场关闭休养;当②③放牧乳牛时,④围场关闭休养。
图2
[评价类](3)请说出该农场这种经营方式的好处。
欧洲西部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历史名人、名城众多,人口稠密,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多,大多数国家使用欧元货币。
(4)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