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峨眉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峨眉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0 15: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曹雪芹有浓重的崇香情结,举凡家居熏香、饮食用香、计时用香、节日与庆贺用香、陈设与配饰用香、礼物用香、药物用香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用香等,《红楼梦》无不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观园内几乎时时处处充满香气,诚可谓“香风飘拂使人迷”。
②毋庸置疑,《红楼梦》是小说,它描写香文化,旨在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用以展示香文化。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③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捡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引起抄检大观园这样的轩然大波,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转折。护花主人在第七十四回有评曰:“搜检大观园,是抄家预兆。”该事件实成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夫人在抄检中比较怀疑晴雯,尤其不喜欢晴雯“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第七十七回即写晴雯的抱屈而死,引出贾宝玉在下回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痛悼她的《芙蓉女儿诔》。晴雯在一定程度上是黛玉的一个影子,因此,宝玉这篇诔,也不妨说是预先悼黛玉的。靖藏本此回脂批则说:“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此皆震撼人心。一个小小的五彩绣香囊,导致如此重要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并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无疑非常高明。诚然,并非别的物件、事件不可以引起大抄检,但五彩绣香囊遗落在有众多不时发生真情与爱意的青年男女的大观园中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④第十七至十八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于是“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黛玉之所以赌气铰剪香囊,乃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黛玉身子弱,大夫叫她好生静养。第三十二回袭人就说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因此,她给宝玉做的香袋,虽没有完成,却颇精巧,费了很多工夫,可见黛玉对宝玉用情之深。后来黛玉明白是误会了宝玉,宝玉伏低做小,央求她再做一个香囊,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并不拒绝,可见她心中一直有宝玉,赌气只是一时的。又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水溶送给他的蕶苓香念珠一串转赠给黛玉。北静王的蕶苓香念珠原是皇上亲赠的,自是非常名贵的香品。但是,在黛玉心中,他只有宝玉,其他什么男人,无论地位有多么高贵,都不在她眼中。因此,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竟将之扔了。这一细节,不但显示黛玉重人不重物,是个感情十分专一的人,同时也说明她甚为耿介孤高,毫不世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是一个奇迹,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结合香文化的叙事与描写,无疑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⑤香既是物质性的,同时也是精神性的。贾天明先生在《中国香学》一书中指出:“中国香学文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香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容和思想境界上,这同以香水为代表的欧洲香文化和以熏香精油为代表的南亚香文化有很大差异。”《红楼梦》描写了如此众多的香,可谓中国文学写香之集大成之作,其“绝大章法”,就其实际,不只是艺术描写层面的,同时也必然载“道”。
⑥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葬花吟》一诗中深情地吟道:“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所谓的“香丘”,或者说“花坟”,不是真正的坟墓,也不是佛教所谓的“香积净土”“香积世界”,而是黛玉“心中的坟”,是她一生的执烈追求却难以企及的理想。简言之,此天之尽头之“香丘”,其实是黛玉抗争荒唐现实、安顿灵魂的自由自在的遥远的心灵故乡。进一步说,林黛玉之要飞翔到天尽头,迫切寻找她心灵故乡的“香丘”,其实不只是所有天下不幸女子的理想追求,更是当时畸形、荒唐社会中人们普遍而美好的精神诉求,因此无疑具有站在时代前沿磅礴独绝的思想价值。
⑦惟是故,小说中的这一“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曹雪芹站在时代前沿,在更高的哲学境界与更深的思想蕴涵上借用香文化,包蕴着他摒弃俗世“污泥”、逃离社会“尘网”的想法,以及对个性独立、心灵自由的极为深沉而热烈的追求,由此反叛当时现实社会“反认他乡是故乡”那种荒唐的存在。这些无疑葆有焕发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哲学色彩,以及女锅补天般救世、济世那样的民族精神情怀。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是他的卓特之处。
⑧无论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艺术描写,还是表达深邃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西方小说绝无如此多香文化叙事的介入,而《红楼梦》之创作,则渗透了浓重的香文化思维,也深具“中国趣味”。
(摘编自钟明奇《以“芬豆之微”,写“绝大章法”——<红楼梦>香文化叙事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韶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各种用香的活动,大观园内时时处处充满着香气。
B.以香为技,以香载道,这使香文化成为《红楼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国趣味”。
C.晴雯抱屈而死,宝玉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隐含他对黛玉的结局也早有预感。
D.第七段划线句子“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中的“这”,指香文化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引发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导火线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小说把“小小的五彩绣香囊”设置为导火线是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安排。
B.林黛玉扔掉宝玉送给她的蕶苓香念珠,是因为她对宝玉用情专一,重人不重物;也可能是因为她由于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而余气未消。
C.在作者看来,“‘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因为“香丘”代表着林黛玉的理想追求、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以及曹雪芹的思想价值。
D.“反认他乡是故乡”出自《好了歌注》,比喻忘却生命本源,误将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当作人生的根本。曹雪芹借此诗词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之情。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金钏死后,宝玉前往祭奠,觉得自己所带的两星沉速香不够好,要让茗烟去买檀香、芸香、降真香来祭奠,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
B.平儿遭误打后,宝玉将她接到怡红院,研碎紫茉莉花种后兑上香料制的花粉,让平儿妆饰,宝玉这般为平儿忙,因为他尊崇青春少女。
C.宝钗制作了一首谜底是“更香”的灯谜诗,贾政看完后,觉得“不祥”“非福寿之辈”,预示了她在宝玉出走后过着凄凉忧愁的生活。
D.宝钗要治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热毒,须服秃头和尚开的海上方“冷香丸”,兼之其平日“罕言寡语,自云守拙”,故给人的印象是“冷”。
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
5.路遥在谈小说创作经验时,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红楼梦》中香文化叙事的高明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亭长
许仙
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小黑点在我噙满泪水的视野中渐渐变大,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十几条好汉立马潜伏到江边草丛中,无声无息。亭长这个官儿虽小,但大小也算是个官儿,虽说不在编制内,也不给工资,但责任不轻,也多亏有一帮好兄弟帮衬,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早些时候,我就听说了我们的西楚霸王兵败的消息,我猜到他会回家。人嘛,在外面飞黄腾达或潦倒落魄时,唯一想回的,就是家。我精挑细选了十几个身手不错的兄弟,早已在乌江西岸等候多日了。我知道霸王人傲性烈面子薄,这种时候羞于见到众人,就事先吩咐兄弟们,千万别让他发现,若有追兵,拼死也要让霸王全身而退,安全地渡过乌江,回到家乡。家乡就是江河,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
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通体如黑缎,油光放亮。
瞬间,西楚霸王就冲到乌江边,我慌忙迎上去:“霸王,霸王,是我,乌江亭长。”我边喊边伸手牵住他的战马,这匹号称天下第一的骏马,直喘粗气,双目悲愤。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不再是那个秦始皇驾大船渡浙江时,扬言此人可以被取代的傲慢男子,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我指指江边早已等待的船道:“霸王,您赶紧上船吧。”他跳下马,双手扶住马鞍,浑身颤抖,这段日子真是难为他了,没日没夜地浴血奋战、死里逃生。现在好了,终于到家了。我再次催促道:“走吧,霸王。”但他依旧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来路;路的尽头,有二三十匹马儿飞驰疾来。我心里一惊,忙喊:“追兵来了!”
他无奈地摇摇头,依旧不改凝视的方向。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们一个个身负重伤,却不改初衷。瞧着这二十八个东倒西歪的将士,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再次催促他:“霸王,走吧。”他们也一起催促:“快走,霸王。”但他依旧没有动身。我说:“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霸王还年轻,到江东称王,重振霸业。”我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天我的话特多,我也是被逼急了,眼看着追兵就要到了,而他却纹丝不动。
事后,我一遍遍地回忆江边那一幕,我为自己的多嘴而后悔不已。肯定是我的多嘴,触痛了他,才令他做出极端举动的。他拥抱他的士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恳求他上船时,他也向他们跪了下来,嘴里讷讷的。他说:“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这是什么屁话!这是西楚霸王该说的话吗?我过去扶他,他一把将我推开。他说乌骓就留给你,望亭长好生看待它。就在这个时候,追兵赶到了,成千上万的汉军乌鸦鸦地围上来,将乌江边围得跟铁桶似的,他弃了乌骓,挥舞战刀,逆行而上。
霸王所托,我不得不从。我小心地将乌骓引上船,手举撑竿,却迟迟不敢将船撑开,我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能跳上船,和我们一起回江东。我站在船上,只见他冲入敌阵。他的身后,二十八骑也追随着他,冲入敌阵。他们的身后,还有我的十几个好兄弟。我又看到昔日霸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他一步杀一人,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他是战神。他是杀不死的战神,当他身后的追随者全部倒下时,他依旧傲立在汉军中。
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到东岸时我已虚脱,将乌骓牵下船都累得汗流浃背,谁知一不留神,乌骓脱缰狂奔,疯狂地跳入江中,朝着对岸,朝着主人的方向远去,不多时已经消失在急流中。
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霸王和他的乌骓走了,而亭长还在,令我无地自容。
我上船,撑到江心,往舱里一躺,任流水将我带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再三催促霸王渡江,霸王“纹丝不动”,表现了此时霸王的心态,虽然面对危急形势,但仍然镇定、决绝。
B.霸王“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双目“落寞无神”,这样的描写既写出霸王兵败的落魄,也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C.霸王兵败,逃亡至江边,发出“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的慨叹,此时,霸王虽然想突出重围,但已无力回天。
D.小说从乌江亭长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彩。
7.关于文中首段乌江亭长内心独白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亭长一职的介绍,虽是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但无碍于对这一义士形象的塑造。
B.亭长安排兄弟们提前在江边等候,因为他认为霸王兵败垓下之后应该会回到江东。
C.亭长对霸王性格的认识,解释了前文潜伏的原因,也为后文霸王不肯渡江埋下伏笔。
D.亭长满心期待霸王东山再起,与后文霸王悲壮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
8.小说写到“我”三次落泪,每次落泪的心情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历史小说需要根据真实历史,还要有作者的想象。”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两点的,并分析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尤属意纵横之说。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曰:“公独不见金在矿何足贵邪?善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庸得便尔?”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是夕,帝梦征若平生,及旦,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征A不素B习法C但D存E大体F处事G以情H人人I悦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游,出游、游乐,可赏山玩水,也可观风问俗;帝王秋天出巡为“游”,春天出巡为“豫”。
B.“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意思不同。
C.“人乃宝之”中“之”是代词,与《论语十二章》中“曲肱而枕之”的“之”用法相同。
D.陪葬,大臣死后葬于帝陵近旁,以示位尊和皇恩,文中指的是把魏征的灵柩葬于昭陵近旁。
12.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切中时弊,谏而有方。对唐太宗的自满懈怠,他以“十思”及时匡正;善用比喻劝谏,且言辞恳切,入情入理。
B.魏征少有大志,通晓书术。少时落魄,放弃财产经营,勤奋钻研书术;后来辅助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圣明时代。
C.魏征实行仁义,以弼国君。在隋末大乱时,一度看破红尘,选择入观为道;以仁义辅佐太宗,想使帝成为尧、舜之君。
D.魏征勤于公事,尽忠职守。依据原则处理久拖不决的案件,众人心悦诚服;身为谏官,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2)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
1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不仅用此劝谏太宗,也身体力行。请结合《新唐书·魏征传》(节选),对此加以简单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
D.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天李老师上公开课时想让同学主动发言,此时李老师可以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两句来进行引导。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课桌是长条的,一排就是一张,一张坐五个人。桌子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脚还会摇动。写字的时候,写着写着纸突然破了,那是笔尖不留神( ① )进了缝隙里。那些缝啊不能称为缝,可以叫作洞。那些洞就成了指头的伙伴,我们的小手指伸进伸出,桌下伸进去,桌上( ② )出来。三角尺能从长缝里( ③ )上来,橡皮也能( ④ )进圆洞,我们变魔术给自己看。
我们的魔术法,以为许老师不知道,其实他都知道。他眼睛毒辣,且隐蔽。他的武器是粉笔头。有时,低头玩小动作,只听到嘣的一声,糟了,脑袋痛了,粉笔头穿越丛林般的头顶,准确地降临到某个头颅上。粉笔识人头,飞扬跋扈,已飞了若干年,有一定的准头,它攻击的都是男生,女生被豁免。许老师圆脸,戴顶无沿的大呢帽,冬天会反手焙进两个袖口里。他话不多,说着说着就会严厉,刮风下雨,我们的心就跟着一顿乱跳。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前后矛盾,因为一个人的眼睛无法既“毒辣”又“隐蔽”。请你对此进行反驳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9.下列依次填入①②③④处的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掉 提 冒 钻 B.掉 冒 提 钻
C.钻 冒 提 掉 D.掉 冒 钻 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累点”低,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常态。比如,白天昏昏欲睡,夜晚却辗转难眠;思考问题条理清晰,话到嘴边却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疲劳的信号。如何缓解疲劳?除了大家熟知的运动、休息等方式,你可能想不到,清淡饮食也能抗疲劳。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清淡饮食,即烹饪法较单一,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更具抗疲劳功效。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年龄在21至69岁之间的健康人分为两组,一组提供为期三周的清淡饮食,另一组则维持普通饮食。每日晚餐后,研究人员都会对参与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比较其抗疲劳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甲 );另外,他们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压力得到缓解,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
研究人员表示,( 乙 ),因此,缓解疲劳要对这些细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必要时换上“新配件”。清淡饮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品中的营养物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新配件的原料,不仅可以抗氧化,还能够提供人体能量。改善日常饮食结构,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疲劳,还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0.下列句子加点词中“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累点”的“点”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真人秀大有“霸屏”之势,然而,“槽点”也不少,比如:明星表演成分过重,缺乏“真实”和“真诚”。
B.说到用户思维,很多人都在谈如何抓住用户的痛点。一旦抓住痛点,便有了和用户进行互动的切入点,有了搞好用户关系的通行证。
C.人的先入之见常在无意中发挥作用,使人容易对约定俗成之事熟视无睹,这是很可怕的,司空见惯的常识会产生盲点,是常有之事。
D.笑点高的人,不是对幽默免疫,而是对平庸的笑话持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那些能让人深思后发笑的瞬间,那些融合智慧与巧思的幽默。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该文段被网站转载时,小编将下划线内容“‘新配件’”输入成了“‘新’配件”,分析二者在语意上的不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展现进取之心,孔子却“哂其不让”;冉有谦让“以俟君子”,孔子亦未置可否;而曾皙以“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恬淡之志,赢得孔子“吾与点也”的赞叹。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治国者需以谦逊自省之心平衡权力与责任。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面对司马光的质疑,坚持“度义而后动”,展现为天下革新而“争”的担当。
结合材料,围绕“让与争”的辩证关系,写一篇文章,可以论述谦让与坚持的智慧,也可以记叙一次在“让”或“争”中成长的故事。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
  2.B
  3.C
  4.首先,指出曹雪芹有崇香情结,《红楼梦》中香文化描写丰富,对艺术描写有重要意义。
  接着,通过具体事例,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两方面阐述香文化叙事的艺术意义。
  然后,论述香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性,指出《红楼梦》写香是中国文学写香之集大成,不仅有艺术描写,还载 “道”。
  最后,强调《红楼梦》渗透浓重香文化思维,具有独特的 “中国趣味”,在艺术描写和思想表达上与西方小说不同。
  5.①以小见大:通过香文化这一日常细碎生活元素,展现了贾府的兴衰、人物的命运起伏等宏大主题。如五彩绣香囊引发抄检大观园,成为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
  ②塑造人物形象:借助香文化叙事,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如黛玉与香囊、香念珠的情节,体现了她对宝玉的深情、感情专一以及耿介孤高的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香文化相关事物和事件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自然合理。如五彩绣香囊导致大抄检,进而引发一系列情节;宝钗的 “更香” 灯谜诗预示其命运,推动了情节的暗线发展。
  ④蕴含思想价值:香文化不仅是艺术描写的手段,还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 “香丘” 体现了曹雪芹对个性独立、心灵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当时荒唐社会的反叛,具有时代哲学色彩和民族精神情怀。
  6.C
  7.A
  8.①第一次落泪是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 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 “我” 的兴奋。
  ②第二次落泪是 “我” 接到西楚霸王时,表现出 “我” 见到霸王时的激动,以及看到霸王落魄时的心痛。
  ③第三次落泪是 “我” 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此时霸王已自刎,表现出 “我” 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
  9.①尊重历史:文章中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楚汉争霸(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事实,让内容更真实可信。
  ②加入想象:作者通过虚构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心理活动等,使故事更生动,更具艺术感染力。
  10.CFH
  11.A
  12.C
  13.(1)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来听从,那么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
  (2)进献忠诚的劝告,纠正朕的过错,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只有魏征一人而已。
  14.①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为其建构以后,赐给了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魏征的意愿。
  ②皇帝要厚葬魏征,他的妻子认为仪仗器物太多,不合魏征的本意。
  15.B
  16.“怆情” 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 “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
  1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18.反驳:“眼睛毒辣” 是说许老师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小动作;“眼睛隐蔽” 是指他观察学生时不易被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许老师对学生行为的监督特点。
  表达效果: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许老师严厉又善于观察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为后文写他用粉笔头攻击做小动作的男生这一情节做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画面感 。
  19.C
  20.D
  21.甲:清淡饮食组普遍感到疲劳感减轻
  乙:疲劳可以看作是细胞损坏所致
  22.①原文 “‘新配件’” 中引号的用法为特殊含义,将细胞比作装配机械的零部件,生动形象地写出细胞对于身体健康运行起到的重要作用;
  ②“‘新’配件” 中引号的用法为突出强调,强调换新的重要性。
  23.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
文本二: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为身体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难道没有看到金属在矿里,没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吗?擅长冶炼金属的工匠把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觉得它宝贵。朕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卿比作好的工匠,而加以磨砺。卿虽生病,但还未衰老,哪能就这样辞官呢?” 后来有一天,太宗宴请群臣,皇帝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诚的劝告,纠正朕的过错,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皇帝曾经问群臣说:“魏征与诸葛亮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备将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皇帝说:“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这天晚上,太宗梦见魏征还像平日一样,天亮时,魏征逝世。太宗亲自到魏征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伤,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赐给他羽葆、鼓吹、剑班等仪仗队伍四十人,将他陪葬于昭陵。将下葬时,他的妻子裴氏推辞说:“魏征平日节俭,现以一品官的礼节安葬,仪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本意。”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便用素车载棺,白布做帷幔,不用涂车及草人草马等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