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语言运用:学习略读,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记叙顺序,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及作品,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难点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梨花”的象征含义,感悟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但是学习雷锋不应该只停留某一个月,而是要贯穿我们终身。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雷锋”的活动,并将其精神发扬传承下去。
【核心任务】拍摄微电影《驿路梨花》,发扬雷锋精神。
任务一:谁是微电影主角
略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哪些角色 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阅读提示--略读】
1.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可以快速阅读或者跳读;
2.不指读,不回读,不出声,可以扫读。
任务二:确定拍摄顺序
作为导演,在开始拍摄之前,需要确定微电影的整体拍摄顺序。请分别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说一说你选择的拍摄顺序是什么,说明原因:
【提示】1.寻找文中关于时间的词语,拟出文章顺序;
2.比较“文章顺序”和“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这两种拍摄顺序哪一种更好。
补充:
设置悬念: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完成《课时练》P54整体感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2.有时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4.使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任务三:拟定微电影名称
8班同学认为电影名称中的“梨花”不是拍摄的重点,对微电影名字不是很满意,觉得应该换一个名字。你觉得应不应该换呢
【提示】结合文中描写“梨花”的相关语句,向8班同学解释“梨花”的含义,分析题目的妙处,解决他们的困惑。
梨花的含义:
1.自然界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
2.助人为乐、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
3.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4.知恩图报的边疆淳朴民风
标题的含义:
①“驿路”
表层含义: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
深层含义:指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
②“驿路梨花”
表层含义:指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是自然界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
深层含义: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也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的象征,还是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优良民风的体现。
作者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作用?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具有象征意义,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②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③梨花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暗示了人们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的主题;
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任务四:拍摄番外人物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仍然不乏传承雷锋精神的人物,请作为导演的你为微电影寻找一些身边平凡的“雷锋”作为番外人物。
【提示】同桌、班委、医生护士、张桂梅、钟南山……
板书设计
14驿路梨花
梨花姑娘
解放军
梨花妹 ---------------小茅屋--雷锋精神代代传
瑶族老人
我、老余